Nokia的巨额亏损似乎突如其来,但盛极而衰的端倪早就显露。
随着3G的到来,手机与笔记本、游戏机、消费电子越来越混为一谈。在有些人看来,一部好手机就是更轻便的笔记本电脑;在另一些人眼中,酷手机就是能打电话的移动视频播放器。接听和拨打电话还是手机的最重要功能,但已经不是人们买手机换手机的主要原因。
生在信息和数字娱乐时代的我们,幸福固然幸福,烦恼也随之而来。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需要熟练掌握的各种电器设备,随便数数也有几十种之多;至于须臾难离或需要“即掏即用”的,至少也有7种:笔记本、手机、数码相机、MP3播放器、视频播放器、电子书阅读器、游戏机。每一种都要操作如飞,都要倒转如流。饶是我们见多识广熟能生巧无怨无悔,但在不同厂商不同产品不同菜单之间来回切换,还是有忙中出错的时候。在我看来,置身如此繁复而且势必更加繁复的信息产品世界,如果企业能够提供更人性化或更触类旁通的应用体验,就会成为最终的市场赢家。也就是说,在决定产品和企业成败的因素中,硬件的作用会越来越小,软件和应用体验的作用越来越大。
iPhone就是一个这样的成功者。从使用习惯上看,iPhone完全替代了iPod功能并延续了用户体验。最初,打动我出手iPhone的原因之一,就是“出门可以少带iPod”。在人性化操作方面,iPhone坚持简单易用风格,大多数人不用看说明书就能熟练使用。在我看来,iPhone就是一个“傻瓜”数码终端:音乐播放100分,视频播放95分,应用软件90分,相册85分,收邮件80分,打电话75分,照相70分,发短信65分,上网60分。
iPhone虽然不俗,但并不十全十美。孤芳自赏的Apple,与主流PC厂商和数字娱乐企业若即若离;触摸操控方式的局限,也让iPhone难以具备需要更细腻操控的商务或娱乐功能。iPhone似乎像一个分水岭,在它的两边,一边是能够与PC更完美沟通的商务手机,另一边是具有更丰富游戏功能、更时尚外观设计的娱乐手机。说得更直白些,在我看来,未来有望成功的手机企业,除了Apple,要么是Acer、Dell、HP这些采用Windows或Android操作系统、与Microsoft或Google有千丝万缕关系的IT企业,要么是Sony、三星这样的顶级消费类电子企业。前者可以真正做到电脑手机珠联璧合,让用户在手机和电脑上的应用习惯和信息整合融会贯通;后者可以充分延伸在数码相机、游戏机等数字消费领域积累的用户体验,提供更人性化更丰富更时尚的手机娱乐应用。与此同时,诸如Nokia、Moto这样“两头不靠”的传统手机企业,势必越走越衰。
Nokia在自身最强盛的时候,没有完成Symbian系统的做大做强做开放,没有完成手机与电脑的无缝连接,没有推出足够多足够吸引人的免费或收费应用软件。目前市面上的75款Nokia手机,Symbian
4和 Symbian
6莫衷一是,系统升级居然被称为“刷机”,去中关村刷一次要被收费50元到200元不等。至于Nokia手机应用商店,更是没人说清楚如何使用。
去年还坚信Moto是“唯一真正有威胁的竞争对手”的Nokia CEO康培凯(Olli-Pekka
Kallasvuo)终于如梦方醒:“一夜之间,全球最成功的公司Google、Microsoft、Apple突然都成了我们的竞争对手。”但正所谓知易行难,Nokia虽然已经看到了危险,但并没有找对曲径通幽的道路。看看最近Nokia的做法,完全是一副与iPhone死磕的样子:先是挑起专列诉讼,接着全力鼓噪Ovi
Store软件商店,然后明言要挖iPhone的重要渠道伙伴AT&T。凡此种种,并不让打消人们心中的疑虑:如此一副山寨iPhone的摸样,哪里有真命天子的高屋建瓴?如果手机厂商成功就是原样拷贝iPhone,怎么会轮到Nokia坐享其成?
这么说来,Nokia的噩梦,还在似醒未醒之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