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接受规则融入集体,未尝不是一种成长
(2012-10-24 14:13:36)
标签:
杂谈 |
近日,一名家长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引起人们热烈讨论,尤其是在家长们中间,赞同者有之,批判者有之,多种观点纷繁杂陈。
看完这篇文章,我也不禁感慨万千。女儿苗苗今年三年级,3年前初入学堂时,我跟这名家长一样,每天都焦虑着,纠结着。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跨越,对家长更是一个挑战,原来的蒙氏教育、英式启蒙,通通抛到一边,现在开始进入中国教育时间。这个时间跨度很大,在考上大学之前,长达9年,从此,你就得跟学校、跟老师有了再也撇不开的关系。
自苗苗上学后,我原来坚持的教育理念也不断地接受挑战。质疑过,茫然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适应。现在看来,有得也有失,最终还是收获更多。其实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互补的两端,协调融合,就会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如果冲突矛盾,孩子便会受伤和茫然。
从小培养规则意识,长大后才好与人相处
刚入学,孩子还带着幼儿园时候的天真和稚气,面对学校扑面而来的各种要求和规定,会有很多不适应。苗苗刚上学那会儿,我几乎每天都要收到老师发来的短信提醒。有一次,老师忍无可忍地给我打电话说,苗苗在课堂上“活蹦乱跳”,严重扰乱课堂秩序,让我回家一定要好好教育。
我有些不太相信,苗苗一向很乖巧的,怎么会扰乱课堂秩序?但老师这么说,她肯定是这么干了,我赶紧连声道歉,表示一定严加管教。
放学后我问苗苗为什么,她低着头,捏着衣角,很不好意思地说道:“上了一整天课,都没出去玩,我坐着实在难受,就忍不住站起来跳了两下。”我真是哭笑不得。面对委屈的孩子,我也没法狠心责备,但还是得跟她讲道理:“妈妈理解你,但你以后还是要记住,上课有上课的秩序,是不能随便跳的,这样会影响别的同学听课。你现在上学了,跟家里不一样,也不像在幼儿园,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要守纪律,要不然就乱套了,大家都没法学习了,你说是吗?”苗苗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后来,苗苗上课没再跳,她慢慢明白了,只有课间才能跳,才能玩,后来就渐渐适应了,也学会了自己调节。但后来还是发生了好几次这种她“展现个性”的事,比如上着课就捏起了橡皮泥,还大方地跑到前面送给同学;考着试突然就不想写了,在卷子上画起画来……这在学校都是不守规则的行为,每次老师都愤怒地给我打电话,我都是先道歉,认真表态一定严加管教,但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总要先问清原因,然后表示理解,再跟她解释为什么这样做不对,渐渐地,她也便学会了克制和遵守。
有人说,孩子毕竟是孩子,坐得累了起来跳一下也没什么,考试时在卷子上画画就画画呗,成绩也没那么重要。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孩子第一次这么做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有什么不对,但如果老师不指出来,家长也姑息纵容,孩子就会继续率性任为,而且一次比一次离谱,长久下去,便没有了规则意识。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与行为习惯,讲“规矩”与“发展个性”未必水火不容。张扬“个性”不是没有要求,当他处在一个集体当中的时候,就需要遵守相应的规则。这样的规则意识,就是要从小培养,长大后,她才会更好地学会与人相处。
有些细节的较真,是为了培养良好习惯
刚入学时,老师也提了各种要求,细到铅笔的种类和书皮的颜色,文具上贴名字的位置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这些事无巨细的小事,确实让人有些烦,而且对孩子成长可能也不重要,但从班级管理角度看,可能那位老师有自己的经验,也可能有自己的设想。所以作为家长,对这些小事不妨宽容一些。比如,本来我们在上学前就买好各种学习文具,尤其是那个文具盒,是姑姑作为礼物送给苗苗的,她也很喜欢,结果老师说,上课不允许带文具盒,只允许带笔袋,于是只好重新去买了笔袋。家里放着漂亮的文具盒不能用,苗苗很不高兴,哭了半天。我觉得用文具盒还是用笔袋没什么区别,但老师既然规定了,不妨就听老师的吧。后来我知道,老师不让用文具盒是因为,经常有孩子们把文具盒掉地上,声音太大影响上课。
老师也会在一些细节上较真,比如“女”字单独作为一个字时,这一横是出头的,作为偏旁时不是出头的。苗苗有一次写“好”时,女字的一横出头了,老师就判了错,并罚重写。苗苗不想重写,对着作业哼哼叽叽,想让我帮她通融。我虽然觉得这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但老师既然要求了,就应该严格遵守。这本身是一个小事,但这种细节上的注意是帮助孩子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有些习惯如果不是从小时候培养,长大后再改变很难了。
树立老师的权威很重要
我还刻意地在她面前树立老师的权威,虽然有时候老师说得不一定对,但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需要一个权威和标准来听取和模仿。孩子在父母面前通常喜欢撒娇和放纵,尤其是现在家里就一个孩子,通常都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但到了学校,每个孩子都一样,老师要公平对待,孩子也才会明白,不会所有人都像父母和爷爷奶奶一样宠着他。老师这个角色就是让孩子有所畏惧,克服惰性。
同事告诉我一件事,她小时候,老师要求列竖式一定要用尺子比着,有一次她爸看到了就说这没必要,让她不必遵守。当时作为小学生的她,本来是对老师言听计从的,这次看到有老爸撑腰,就逆反了一次。第二天老师检查作业时提出质问,她回答说是爸爸允许的。在跟爸爸确认后,老师只好由着她了。尝到了第一次反叛的乐趣,此后她就渐渐地不把老师说的话当回事了,以至于到后来数学一直学得不太好。
我觉得,小学生的“向师性”有利于在校学习;即使学校的做法和自己的设想有冲突,作为家长应当积极地去和教师沟通,不能在儿童面前简单地埋怨学校和教师,这只会让孩子不知所措,在二者之间为难。
苗苗班上有个家长,因为孩子做作业慢,每天做两页口算题感觉比较吃力,为此专门跟老师说能不能打个折扣。后来老师只好妥协了,准许他的孩子可以只做一页。结果,其他孩子就有意见了,说老师不公平,并由此大家都讨厌那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可能这个孩子在班上从此就被大家排斥了,想想真是得不偿失。如果我是那个家长,尽管我也会觉得两页口算孩子做得太累,但不会去跟老师通融,而是让孩子想办法提高速度,尽早完成作业。不然,以后在人生中遇到困难,他都会想到从外部归因,抱怨环境和条件,而较少从自身作出改变和努力。
每个孩子生来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家长也会刻意地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来教育,但在学校,不可能为每个孩子量身打造不同的教育方式,只能是采取整齐划一的步骤,至于孩子的个性成长,只能通过不同的家庭教育来弥补。在个性和共性发生矛盾时,个体不妨尝试进行适应和调整。因为,孩子早晚要融入社会,融入集体,要学会在各种集体环境里成长。
实际上,《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这篇文章中,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我有很多共同之处,我在很多方面跟作者感觉有共鸣,但我觉得,要规则还是要自由、要规矩还是要个性,并非水火不相容。在追求秩序与个性变得同等重要的今天,如何让孩子顺利迈过走进社会的第一道门槛,家长和老师都值得反思。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原本就是圆规的两只脚,共同配合,才能画好孩子成长的这个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