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东北话泉汇

(2009-08-22 08:43:05)
标签:

娱乐

                 老东北话泉汇

    赵本山的小品和电视剧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东北方言。其实,老赵所使用的东北话也不是很地道,因为那只是辽北的方言,何庆魁使用的是吉林的方言。   

    这里我想“设立”一个“泉汇”,邀大家和我一起汇总地道的老东北话,以飨一切对东北话有兴趣,给它的生存以市场或空间的朋友们。

先说最常见的。

表示肯定或同意一般用“嗯哪”;表示否定常用“(bie,四声)喈”,“不喈”,“(mei,四声)”。(随后大家会发现,东北人发音中“四声”特别多。)

 

(常被读成ha,二声):什么。

:怎么。

 

常用表示“很”和“非常”的副词有“贼”、“老”等;但是——

用于形容“五味”和“七色”的“很、非常”:

五味:甜,酸,(ne)苦,辣,(hou,平声)咸

七色:(piao,四声)白,绿,红,黄,紫,(wa,四声)蓝,

味道:香,(qiao,二声)腥。

其它:软,酥,硬。

 

其它副词类:

整个啷(lang,四声):全部,整个

盯罢:总是——你盯罢瞅着我干啥?

换常:经常,有时。

瞅冷子:偶尔,很少,趁人不注意。

就手:顺便——“我正好上街(gai,平声),就手把事儿给你办了。你就消停(安心)地在家等着吧。”“你能行吗”“你就擎好(坐享其成)吧!”

起先:原来。

坐根儿:最初;根本。

 

 

身体的一些部位:

叶脑盖(儿):前额——瞅你叶脑盖起那么大一个疱,是不觉(jiao)着荆刺溜的(前额上起了一个大水疱,是不是觉得轻轻碰一下就有剧烈的疼痛感)?

胯胯轴子,拉(la,四声)提拐子:胯部——你要是再跟我得瑟,看我不打掉你的拉提拐子(你如果再惹我,我会卸掉你的整条腿)。

跛勒盖儿:膝盖——跛勒盖儿卡突噜皮儿,都孬发了(膝盖摔破皮,已经感染了)。

嘎拉嗄(ha,四声):髌骨——看我不卸了你俩的嘎拉嗄给我小姑娘(小女儿)欻(chua,三声)。(猪的髌骨才叫嘎拉嗄,每头猪只有两只嘎拉嗄。“欻嘎拉嗄”是东北女孩子冬天在室内炕上玩耍的一种游戏。要一只“口袋”——内中装上一半粮食的方形布口袋——和至少四只嘎拉嗄。上面这句话里说话人既是在威胁对方,又骂他是猪。)

胳另半儿:肘部(黑龙江东部地区使用)。

轧蹴窝:胳肢窝。

 

一些动词(作)(东北话中两个字组成的词发音特点基本上都是“前重后轻。)

唠嗑:谈话,聊天。

溜达:散步,漫步。

得瑟:显摆,不稳重。应该是源于猴子的一种行为——还得瑟,得瑟掉毛就别指望过冬了。

:不顾一切地往前闯,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的行为。

硌蝇:讨厌,不喜欢——你癞蛤蟆上脚面子——不咬人,硌蝇人。

可碜:贬低,令难为情;也常表示劣质和不如意的状态。

埋汰:糟蹋,贬低;也常表示肮脏的状态。

忽悠:蛊惑,用奉承的语言刺激;有时用“架弄

ba,四声):无目的或目标的到处走。

挲摸(same):用眼睛寻找。

轧悠gayou):慢悠悠地走。

胳肋gele):用木棍等从容器外面伸到里面搅动(如“胳肋灶坑”)。

豁勒huole):用木棍等从容器上面伸到里面搅动(如“豁勒饭锅”);引申义为“发动,动员”,但有时有贬义。

摩挲(masa):用手朝着一个方向反复抚摸。

糊拉(hula):用手迅速摁住、压住、挡住。

璞拉(pula):用手抚平,轻掸。

耙拉:用手或筷子等搂或攒。

划拉:用手漫无目的地抓或舞动。

唰拉:用手把碎草、秕谷等上面稍大或长的东西攒在一起后再拿走。

匀和(yunhu):力争均匀分配,大体均匀分配。

妈搭山:迷路,转向;

坐踅子:本来指的是粮囤顶部加上用秫秸编成的“踅子”以增加容量,后常指酒杯、饭碗里盛的东西过多——哎,哎,都满了,还往里倒。你坐踅子得了。

炸翅儿髭愣毛,起奤(ha,二声):都是不老实,寻衅的意思。

(xiao):打,揍——没笛子还想吹,你找箫(削)呀。 

找茬(zhaocha,双重音):寻衅滋事。“茬”(cha)本来只是指植物被刀割后留下的一小截,东北话里通常读“zha”(四声)。后来人们由此判断某一片地曾经种过什么庄稼;于是有了“重茬”(连续两年种同种作物)、“迎茬”(隔一年再种同样的作物)的用语。继而引申动物皮毛的方向,又有了“顺茬”(迎合)和“戗茬”(顶牛)。“找茬”实际上是“故意要‘戗茬’”的意思。

扒查(bacha):埋怨,批评,挑刺儿。

卖谝(mai pian,三声,双重音):卖乖,得到好处后说风凉话。

打掌子:代替,打替班——为马的老刘头病了,你去给打两天掌子吧。

(bu,平声):用棍子或手指来回拨弄。

扒瞎:撒谎。

秃噜:没有抓住或系住(后者也可说是“秃噜扣”),引申为(办事等的)不成功——瞅瞅,那么简单个事儿还让你给办秃噜了。

张尕:翻个儿或几乎要翻个儿。

离蛤:表层脱落。

狗逼(鼻):使坏,说坏话,打小报告——下回让我知道你狗逼我,看我不熟了你你皮子(“熟皮子”为拨下皮的意思)。

收拾:打,揍。

作扣:定下计来;关系产生隔阂;挑拨.....之间的关系。

轧东:打赌。

(zou,四声):做饭,做菜。

(nao,平声):炖菜,做菜。

稀罕:喜欢,在乎。

硌挤:嘀咕,催促——这儿已经够闹得慌了,你就别在那儿硌挤了行不行?

(ji,四声):拌嘴,吵架。

:重做(安排)——毁成四行(重新排成四行);彻底摧毁——信不信我毁了你?

毁了:坏事了——下这么大雨,可毁了。

(di,平声):拎着。

扑腾:做事;挣扎;努力。

蹦跶:过分表演,缺乏自重的行为。

捂扎忙活 ;也有“舞舞扎扎”(显摆,夸耀)的意思——饭都盛上了,还不来吃,捂扎啥呢?

磕叉:嘀咕,私下说人坏话。

妈搭:用眼角瞪人,表示不满。

:搭理,理会。

开板儿:开业。(旧时东北饭店、杂货铺等天黑即关门。门外还要加一层“闸板儿”。早上要“开板儿”,晚上要“关板儿”。

扎唬:虚张声势,吓唬人。

作扣:结仇怨;定计,密谋。

瓦弄(wa,四声,long):想办法——特别是邪门歪道——弄到或得到。

(tao,平声):占到便宜——一垧地土豆卖那么些钱,这下你可叨上了。

欻尖儿:出风头,占额外的便宜。

捅破窗户纸:把双方不好意思说出的话给说出来。

杵掘横丧:说话很不礼貌,口气过于强硬。

坐坡:抵制,不情愿,往后躲(原指牲口拉车下坡时用屁股抵住车,不让其过快地往下溜)。

 

 

某种东西:

凛子:长条状突兀而起的东西,如被鞭子抽过后皮肤部分肿起叫“起凛子”,雪后地面上被风吹而堆积起的山脊状雪堆叫“雪凛子”。

大烟儿炮:暴风雪——出门儿加小心,别碰上大烟儿炮,再抱路倒了。

骨碌结箍:一段,一截——大老远来的,米水没打牙,咋也得多送一骨碌呀。(客人来访,没有吃饭喝水,要多送一程,以表礼貌。)

铺衬:旧衣服撕成小片用作补丁或(做鞋用的)袼褙

夹板儿:本来马车器具中固定马套的部分,后指一切约束人行为的东西——开学了,小夹板儿又戴上了,是不是?(一个大人同情地对邻居家的孩子说)

(li,平声)哏儿愣(leng,平声):搞虚的东西,作弄人——少跟我扯这个哩哏儿愣。(戏曲、二人转中“过门儿”或无具体内容时经常用“哩哏儿愣”代替。大概是因此而来)。

日头爷:太阳。

牛舌头饼:长白糕。

槽子糕:蛋糕。

疙囊:垃圾。

幔子:幔帐。东北人有的人家会把北炕租给刚结婚即分家另过的夫妻。在北炕沿上方遮一块“幔子”隔开。

外落(lao,四声):额外的便宜。

 

 

表示状态:

嚅(ru,平声)卓:舒服,东北方言“r”和“y”,还有平卷舌多有不分(把“日头热,晒人肉”读成“义头叶,赛银右”),常被读作“瘀卓”。

浮溜:容器装得满满的,直到边缘,可以复用。

尿性:可指有韧劲和执着力,但优势也指缺乏刚性。

咕囔:指容器里装满液体而变得满满且软软的,可复用。

麻爪:不知所措,束手无策。

愚囊:办事不利索,与人相处受气,尤指女性。

尿汤:服软,装熊。

魔怔:着迷,也可以表示疯了。

扬得二怔的:愣头愣脑,心不在焉,缺少心计,但强似“二虎吧唧”。

拌蒜:不听使唤——一听这事儿,她的两条腿开始拌蒜,一步也走不了。

隔路:另类,与大家不一样。

(nao):上火,沮丧。

(cha,三声):出现失误或误会。

宽绰:富裕;空间大。

自由:舒服,享受——骑上屁驴子(摩托者),不用蹬,老自由了。

八杆子打不着:表示距离远,不相关——你一有钱,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都来了。

堆了:服气,认输了。有些地方用“堆浜/帮”。

蜛连:蜷曲后伸展,如毛毛虫、蚯蚓等爬行状。

玛蝇:令人身上起鸡皮疙瘩。

贴铺衬:接近事实,又叫“着边”。

隔塄子:脾气古怪,不易相处。

鼻儿股了:死了。

土鳖:小气;欺负人(尤指被欺负的人不了解情况时)。

毛愣:受惊,不稳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