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杜文子
杜文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966,155
  • 关注人气:8,02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宗被俘”突发,明廷如何应对

(2017-08-30 21:46:46)
标签:

历史

明朝

明英宗

分类: 还有这种历史

“英宗被俘”突发,明廷如何应对

正统十四年,大明军在与瓦剌的土木堡一战中损兵折将,且御驾亲征的明英宗成了瓦剌的俘虏,这可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消息不久就传到了北京皇宫里。

原来,土木之变后一些从战场上侥幸活命的兵士,蓬头垢面,翻山越岭,终于来到了大明北部边关,守关的将士一看是自家人,立即把他们放进来,然后不停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些死里逃生的兵士边哭边痛斥太监王振误国,听后大家都失声大恸起来。由此,边关地区百姓也知道了这事。

消息很快传入京师。北京城里的人听后将信将疑,但看到大街上陆续出现衣衫褴褛、满身刀伤的败兵,大家开始相信了。京城里的留守朝臣也逐渐听说此事,但大家就是不清楚明英宗怎么样了,都急得团团转。这时,有人看到萧维贞、杨善等少数几个随驾从征的官员也失魂落魄回来了,才知道明英宗“乘舆被陷”,即被俘了。这下可似五雷轰顶,在场大臣都惊呆了。天子被难,犹如国之大觞,“人心恟恟,群臣聚哭于朝”。(《明英宗实录》)

此时受明英宗之命留守京师的郕王朱祁钰也没了主意,群臣们更是说什么的都有,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认为,以眼下的严峻态势来看,应该立即加强北京的守卫,以防瓦剌继续南犯;另一类认为,目前北京十分危险,朝廷应该马上考虑都城南迁……在后一类主张的朝臣中,有个叫徐珵(后改名徐有贞)的说得最为起劲。

国难当头,身为朝廷翰林的徐珵竟然犹如旁观者

这个徐珵是个聪明的有些过头的人,他总想在别人面前表露自己非凡的智慧和本事,以便在仕途上取得突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徐珵平时“天文、凤角、占验尤精究不倦”,因此颇受朝臣非议。不过他越是看重功名,功名越不垂爱于他。他是宣德八年进士,但直到14年后的正统十二年才做到翰林侍讲。正统十四年秋,总想靠歪门邪道一鸣惊人的徐珵看了天象后,发现“荧惑入南斗”,觉得“祸不远矣”,就让妻子收拾家当回老家。妻子不乐意,他说:“你若不走,恐怕接下来想做汉人的妻子都不可能了。”意思是瓦剌人马上要南侵,京城很危险。果然没几天,明英宗亲征。徐珵断言:“兹行也,必败。上不归矣”。真让他说准了,英宗确实没回来。这下徐珵的名声传遍京城内外。

胡濙、于谦坚决主张固守北京,痛斥徐珵的逃跑主义

正当朝臣议论纷纷悲痛不已之际,酷爱表现自己才智的徐珵逮住了机会,当场说:“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话音刚落,忽然有人呵斥:“一派胡言。”循声望去,只见人群里一位老臣颤巍巍出来,大家一见到他,就感到由衷敬佩。此人就是正统初年的顾命大臣礼部尚书胡濙。在场的人都屏住呼吸,打算听这位数朝元老的高论。胡濙说:“文皇(指朱棣)定陵寝于此以示子孙以不拔之计。”(《明英宗实录》)

胡濙话很少,就这两句。没想到,他一说完,有人开始咋呼了:“现在谈的是要不要都城南迁,这跟太宗皇帝定陵寝何干?”更有人略带讥讽的口吻小声嘀咕:“胡濙等一些南方人都是老滑头,前些年仁宗在位时,他就带头支持还都南京,现在这么又不愿南迁了呢?”这时站在胡濙不远处的一个中年人,兵部侍郎于谦在听到这些闲言碎语后实在按耐不住了,大声说道:“欲迁者,可斩!为今之计,速召天下勤王兵,以死守之!”说到这里,于谦清了清嗓子,继续侃侃而谈:“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叫此一时彼一时,太祖皇帝定都南京,是那时的国家根本。太宗皇帝迁都于此,至今已三十年,当今天下皆将北京视为国家的根本。如果在这个紧要关头将国都南迁,极有可能助长了瓦剌的嚣张气焰。他会率骑兵趁机继续南下,攻入我大明内地;而我大明军又刚战败,士气低沉,如果再听到国都南迁的消息,大家势必不会安心作战,抵御外敌,那时候一切都晚了。诸位同僚,千万别忘了北宋徽钦二宗被俘时,皇室南渡,便再也没收复北方河山。”

北京皇宫里六神无主的孙太后终于拿定主意:就留在北京

于谦的话铿锵有力,充满了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一下子击中了以徐珵为代表的逃跑主义者的要害,博得了朝堂上一批正值大臣的称赞。翰林学士陈循率先说道:“于侍郎所言极是!”众人随即响应:“于侍郎讲得好!”这时一直站在郕王朱祁钰身边的太监金英走到徐珵跟前,一边呵斥一边将他轰出了大殿。这时朝堂上议论纷纷,有人唉声叹气,有人悲悲切切,有人慷慨激昂……这一切传到宫廷中,本来就惶惶不可终日的孙太后听到后更加“疑惧”了,随即轻声问身边的太监李永昌:“这下如何是好啊?”李永昌说:“太宗、仁宗和宣宗等先皇帝的陵寝在此,大明都城宫阙在此、仓廪、府库、百官、万姓在此。若现在迁都南京的话,明朝江山社稷之大业也将去矣。‘独不鉴南宋乎?’”说到这里,李永昌看看孙太后似乎没什么反应,随即将于谦在大殿上说的那番话说给主子听:“当下之情势与北宋末年很像,想当年靖康年间两帝蒙尘,康王赵构南下,在南京应天府(即今天的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后又逃到临安(即杭州),并在那里定都,虽说他重建了赵宋王朝,但就此再也没有恢复宋帝国的江山一统啊!且也没能迎回北狩的二宗。太后,靖康事变,前车之鉴,距今不远。”李永昌滔滔不绝。孙太后原本没了主意,但听到李太监说到宋朝迁都后再也没能迎回被俘的徽钦二帝,她立即明白了道理,也终于拿定主意:就在北京,哪儿也不去。(《明英宗实录》)

至此,明英宗被俘后北京朝廷的混乱与争执得以平息,朝臣们开始冷静应对瓦剌的进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