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杜琪峰《毒战》韦家辉影评 |
分类: 中国电影 |
这篇小文也许只适合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来看。
我想好好谈谈《毒战》这部电影,尽可能把藏在脑子里有关这部电影的我的所有想法一股脑的放出来,也许这是种好的方式去缓解失眠。因为今夜,当我躺下的时候我总会不停地的去思索这部电影。
先说电影的叙事策略。我觉得杜琪峰和韦家辉总是在坚持着一个原则或者信念,即:暗场先优于影像,并优于对白。这也许是基于对梅尔维尔这类人的崇拜或什么,银河映象的警匪片追求影像的凌厉和叙事的高智商,韦生的剧本从来是要让观众费脑子去理解的,当然这是种极大的乐趣,而非通过无聊的对白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像《毒战》中的结尾处,我们根本不需要质疑为什么特警队没有第一时间出现在枪战现场,因为很大程度上,他们被安排在渔港待命抓捕行动,这是合情合理的处理,但同时也许会让观众疑惑。
这一点很明确的表现在本片对于毒品的态度上。其实描述毒品的影片不多,拿尔冬升导演的《门徒》来举例,这片子和很多这类电影一样,一直在向观众重申一个问题:吸毒和贩毒可以毁灭自己的家庭和其他人。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价值观,也同样是可以被广泛接受的教化,在世界上所有的角落,除了毒贩和瘾君子们,我们可以轻易的被这种价值观所捕获。然而,在《毒战》中,我们根本没有发现这种说教的价值观,没有任何影像来证明吸毒和贩毒是错的。影片一开始,我们就站在了警方的那一面,因为那是出于我们的固有价值观,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深化它和渲染它,也许从一开始毒贩和警察就是对立的,没人知道他们为什么对立,也没人知道为什么他们的仇恨那么深。然而,一个特例就这样的出现了,像大多数“黑色电影”一般,一个善恶同体的男主角出现了,就好像《情枭的黎明》中阿尔帕西诺扮演的那位曾经的黑帮一样,他的价值观打破了正邪对立的平衡,开始不断的偏转,杜韦二人将此人的价值观设定为,为生而活,这异常的合理。
同样,这种偏转的讲述方式异常的生动并充满悬念,我们会怀疑古天乐到底选择哪一边。当他替警察做卧底的时候,他可以获得枪和足够的钱,但他丢下了枪并且烧掉了钱,也许有些人会开始考虑他会真正的戴罪立功。但因为他的缘故,警方大败于制毒工场,他的戴罪立功美梦破灭了,也许有些人从那里开始考虑他也许会站在毒贩的那一边。这种悬念的设定,长时间影响着我们的观影,我们不至于去弱智的发表声明:肯定是正义战胜了邪恶,因为在既定的结局下,也许长时间的悬念更有利于我们继续看下去这部电影。
其实从古天乐那个角色在最后一场戏种种表现来看,导演似乎在传达着生凌驾于正与邪之上的含义,但最后一个伟大的场景又将生与死的界限化为乌有。杜琪峰通过声音文本代替影像文本淡化了审判的意味,着力描述生与死之间那短暂的几秒,将命运的不确定性发挥到极致。
杜琪峰以往的电影能够很清晰的发现这种讲述命运的不确定性的主题,在《枪火》中,这一主题化身为一个纸球被一群黑帮保镖踢来踢去,在《夺命金》中(非大陆版),化身为男女主角最后的擦肩而过。我认为一个真正的导演绝不会以一种弱智的对与错的世界观去看待和讲述这个世界的,他们的世界观充斥的不确定性组成的因子,那是梅尔维尔这种人热衷的,也是杜韦这种人所热衷的。
最后的结局是如此的突兀,让我觉得那一刻杜琪峰似乎和昆汀同体,那场枪战似乎跳出了整部影片的基调,血腥而又超现实。这也许就是因为很长时间里,我根本感觉不到杜琪峰想要表达这种不确定性的主题,警察和毒贩似乎站在世界的两头,完全的对与错,我们无条件支持警察,谁也不会想到警察的呢喃和漂泊感。相反,对于毒贩大佬们的描述杜琪峰还是着了些笔墨的,无论是女毒贩有关穿靴子的对白还是老毒贩那句“70了不想死”都令因为不确定性的死亡更加合理。
总之,看看杜琪峰到底拍了什么吧,一部包装为警匪类型电影的“黑色电影”,伴随着命运的不确定性主题。这种电影居然能在大陆上映,又不失杜琪峰的特色,并算的上是其最出色的的电影之一。我真是佩服杜韦和银河映象五体投地。
好了,想到的就先写到这吧,很爽了,也困了,先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