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程步
程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439,224
  • 关注人气:1,3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给刘邦献奇计“为义帝发丧”?(连载86)

(2019-06-17 07:06:06)
标签:

《刘邦的诡秘人生》86

程步研究原创

分类: 《真刘邦》

谁给刘邦献奇计“为义帝发丧”,叫刘邦摆脱困境,绝处逢生?《史记》没有明载,但是司马谈留下的史料却都明确指向一个人。

向刘邦提出“为义帝发丧”这样的计策,必须具备几个先决条件。第一得窥破刘邦的最终目的,是要消灭所有造反诸侯王,恢复秦始皇一统江山。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刘邦所面临的困境和危险,才能想出“为义帝发丧”这样的解决办法。第二得相信刘邦消灭所有造反诸侯王,恢复秦始皇一统江山是可以实现的,是正义。否则,在秦始皇一统江山十一年就崩溃覆灭,天下人都千夫所指,都希望分封分裂的现实面前,不会提这样的建议,助刘邦自寻死路,自取灭亡。

张良不会提这样的建议。张良造反,就因为仇恨秦始皇消灭列国一统江山,为此他不惜变卖家产冒险行刺秦始皇。在他看来,这是逆天道不得人心。现在事实证明,自己的想法和努力无比正确。这不,天下人一哄而起,秦始皇的一统江山立刻就崩溃灭亡。张良虽然足智多谋,但是他晋献的计策都是战术层面的。也就是说他并没有窥破刘邦的终极目标,直到几年后的垓下之战前夕,他还在建议刘邦要与功臣共分天下。因此,特也就不可能提出这种战略层面高屋建瓴的大计。《功臣表》对张良的功劳有四条,基本都是战术层面的,与他的思想境界一致,还只停留在诸侯王争权夺利的高度。一是“以韩申徒下韩国”。占领韩国不光是他的功劳,主要的功劳应该是韩王信,所以刘邦给韩王信封王,没给张良。二是“言上张旗志,秦王恐,降”。就是叫刘邦多置旗帜,虚张声势,导致秦王子婴害怕了主动投降。献计方面就这一条被记录,可见其余皆次之。三是“解上与项羽之郄”。调解了刘邦和项羽的矛盾。不过鸿门宴时项羽是否真敢与刘邦开战,得画个问号。是否真的能一击消灭刘邦,更要画个问号。关于这个问题,请参见《真项羽》。四是“为汉王请汉中地”。张良请汉中地的时候,郦商已经占领了汉中郡,所以项羽这才做了个顺水人情。就如南阳郡,虽然归属项羽,却始终被刘邦占有。泗水郡也归项羽,而刘邦始终占有一定地盘,你奈我何。然后是笼统一句“常计谋,平天下”。很显然,这些“常计谋”所进献的计策,应该没有能超过“言上张旗志”的,更不可能有“为义帝发丧”这样至关重要的,带有战略性意义的。

同样,刘邦的其他战将谋臣,由于思想境界与张良一致,也不可能提出这样的战略性计策。

究竟是谁为刘邦献此奇计?诸多迹象表明,应该是陈平。

首先看时间、地点,皆吻合。陈平参加刘邦造反革命的时间,是在刘邦造反革命第三阶段“统一”时期,恰在东进战役胜利时前来投奔。这个时候,刘邦公然与天下人为敌,向造反战友痛下杀手,其欲消灭造反诸侯王,恢复秦始皇一统江山的意图昭然若揭,因而也就面临内外交困之际。陈平投奔的地点,正好是殷王司马卬的封国属地修武。刘邦此时也正好刚刚消灭司马卬后,应该是在修武驻军休整(下河内,虏殷王卬,置河内郡,至修武,陈平亡楚归汉)。二人见面,一席谈之后,刘邦就南渡黄河进入洛阳(南渡平阴津,至洛阳),随即演了那出“为义帝发丧”的政治秀。

其次看待遇。就在修武陈平与刘邦初次见面一席谈后,面对孤身而来的陈平,刘邦既不核实他的身份,也没法调查他所说事情真假,却立刻把他火箭提拔,一举压在众多老部下头上,连周勃等人都不能撼动。而且从此以后,刘邦对陈平的信宠再没有动摇过。病重将死时安排后事,叫陈平接班做丞相,却不用张良(说张良身体不好不是理由,后有详论)。临死前要杀樊哙,也是派陈平去。那可是刘邦最初起事时的死党,战功无数,还是孝惠帝的姨夫。为什么会这样?应该是陈平晋献了令刘邦绝处逢生的奇计“为义帝发丧”。

最后探心知。能够把“为义帝发丧”视作一条奇计,必然是窥破了刘邦的终极目标,看穿了刘邦与文臣武将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同理,刘邦接受此计,必然也是心领神会,知道自己的图谋、困境皆被陈平看穿。此时,刘邦虽然拥兵十多万,文臣武将云集,其实万分孤独。要想朝着终极目标继续推进,只陈平一人心领神会,同心同德,可以信赖。曹参虽然有“将兵守景陵二十日”的举动,但是你闹不清他是服从命令,还是心有灵犀,毕竟曹参也是最早主动造秦始皇反的人。所以,刘邦这才把陈平一脚凌驾于诸将之上,叫他督典诸军,曹参也不例外(监护军长)。所以,陈平的功劳才有“出六奇计,定天下”。“为义帝发丧”是其一,你说它奇在哪里,无法明说。看透了刘邦的心思,当时的危局,自然明白。没看透的,说了也不明白,说了刘邦也不能承认。

有了“为义帝发丧”这等奇计,刘邦终于暂时摆脱了困境,统帅大军向项羽发起了摧枯拉朽的进攻。

慢着,谁对谁摧枯拉朽?刘邦对项羽,有没有搞错?(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