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destiny
destiny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545,421
  • 关注人气:2,7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债迟早违约,美国需要一次痛彻心扉的违约才能认清必须财政平衡的必要性

(2013-10-07 20:47:13)

这次美债违约几率不是5%,我觉得应该是20%,美国需要一次痛彻心扉的违约才能认清必须财政平衡的必要性,借债过度是美国最大的隐患,我支持共和党,让美债违约,阵痛过后才会长期的舒心日子,越往后的债务违约危害越大,泡沫破裂越早越好。

美债之所以注定违约就是政客们为了讨好选民,不会削减任何公民福利方面的投入,而不断增长的公民福利投入与不断下降的财务收入之间的缺口会越来越大,债务规模不断攀升,债务上限不断提高,政府不断借债,债务与GDP比例越来越高,美元与实体经济都会越来越疲弱,总有一天人们意识到,美国已经沦落为二流国家了,美元与美债不具备避险功能,10年美债收益率高到10%都没人买,美债就违约了。

看看叶伦和萨默斯的美联储主席之争就知道,紧缩人人讨厌,宽松人人喜欢,美国选民也是如此,奥巴马的医改方案也是如此。短期利益至上,讨好选民第一,美国在一步步走向深渊。

为什么美国财政赤字会不断增加,很简单,美国的老龄化正在加剧。我认为克林顿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其眼光之长远无与伦比,在1999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克林顿呼吁国会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解决严峻的新挑战——美国老龄化。借着预算盈余的东风,克林顿宣称:“现在是我们这一代履行对21世纪历史责任的时刻。”

然而对责任的讨论到此为止,大好时机已经错过。历届总统智商最低的小布什粉墨登场了,赤字规模一飞冲天。财政规划逐渐演变成各种僵局,不是违约就是政府关门,现在华盛顿正处于瘫痪状态。

人口问题是未来支出增加的主要因素。到2038年,美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7910万,而今天只有4470万。18-64岁的工作年龄人口增长缓慢,将从1.978亿上升到2.147亿。因此抚养比将快速上升,到2038年,每2.7名工作年龄美国人要供养1名老人,而现在是4.4。

但是由于老年人口在2020年代中期不会达到临界数量,因此下一个十年赤字增加幅度有限。在国会给出的最严重的预测中,今后10年债务与经济产出之比的上涨速度相对缓慢,只有8个百分点,预计要到2033年开始爆发,当年为138%,而2038年则上涨为190%。

原因非常明显。退休的婴儿潮一代推高了各种养老福利,结果使得支出增长快于收入的增长,因此赤字逐渐增加,而债务也不断扩大。联邦政府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大预算规模,这并不是因为国会预算办公室说不能,而是因为年度赤字将过大,而债务的增长超出了经济的偿付能力。

有人会说移民弥补了美国的劳动力不足,但是吸引移民的正是高福利,移民们更多是享福利而非做贡献的,关键是一旦美元持续疲弱,国力下滑,经济下滑,就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移民,而欧洲就与美国争夺吸引高素质人才。

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美债违约。

美债违约的另一个强大驱动力就是一轮又一轮的量化宽松,美国人自持美元的霸主地位,发行了一轮又一轮的量化宽松,这就像吸毒,戒毒基本不可能滴。因为你不可能把整个美国都放到戒毒所里。

美联储推出QE是为了降低利率,提供充足流动性,制造就业机会。

首先来看利率,量化宽松的确降低了利率,但是一旦美联储有意缩减量化宽松的规模,市场交易者们立刻就开始推高利率,而利率升高是美联储不愿意看到的,这就形成了悖论,你要缩减量化宽松就会提高利率,利率提高就不能缩减量化宽松,结果是每个月我们都会听到美联储缩减量化宽松的言论,但最后都无法执行。即便是某一次,美联储咬牙缩减了量化宽松规模,而利率一旦大幅度上升,美联储又会第一个投降,继续加大量化宽松规模。这就好比是毒瘾,一旦染上,绝对难戒。

美国的福利在发达国家里算不上好,甚至可以算差,但是美国的税收低,相对欧洲那些高福利国家,税收很低,特别是针对富豪阶层的税收太少,造成美国赤字严重,高踞不下的另一个原因。

医学版《道德经》是《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后期,是中医的经典,别说超越,能研究透彻《黄帝内经》的一小部分,你就是极品中医大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人思考成就的巅峰,再以后,再也没有一位思想家了,魏晋风骨不如老庄淳朴自然,程朱理学不脱孔孟之道,船山先生的心学就是南华经的莫若以明。同样希腊哲学是西方思考成就的巅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