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丁文父————西方世界对中国古典赏石的研究概述

(2011-02-05 18:40:57)
标签:

丁父文

古典赏石

杂谈

分类: 说石

http://s8/middle/5fd9f323g9b86ceec9537&690

西方世界对中国古典赏石的研究概述


丁文父

 


  如果说有一种艺术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悠久的绘画、雕塑、园林以及工艺历史,但又突现于西方的艺术学界并引起强烈的震撼,那它就是中国的古典赏石。一九八五年,美国 China House Gallery 和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 在纽约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中国古典赏石为题的展览。一门在它的祖国冷寂近一个世纪的艺术立即以其不凡的形象和不解的意味吸引了西方艺术学界的热烈讨论。这些讨论涉及对中国古典赏石的文化铨释、美学理解以及欣赏历史的认知等诸多话题。


 

  与这次展览并出的美国学者 John Hay 所撰写的论文《Kernels of Energy , Bones of Earth》代表了早期西方学界从文化内涵方面对中国古典赏石所作的研究。作者利用大量的绘画资料,以赏石活动的历史为背景,展示了赏石在园林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尤为重要的是,作者解析了石与土、山、长生等观念的联系,并以此为模式阐述了赏石的各种表现形态及其美学形式所具有的文化涵义和人文上的象征意味。John Hay 的研究固然为西方的观众对中国赏石由“不解”进步到“理解”设定了一种铨释模式,其研究内容正如这次展览的副标题所明确指出的,是关于“艺术中的赏石” (rock in art),而非“作为艺术的赏石”(rock as art)。在 John Hay 的研究中,各种资料的时间顺序都被打乱而重新编织在铨释模式之中,读者从中获得的是有关中国古典赏石的一套固定的文化观念。作为美术史学者,John Hay 的文化铨释倾向在十年以后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一九九五年发表的《The Culture of Rocks in China and Japan: Meaning and Context》一文以东西方以及中国和日本不同的宗教体系为背景,通过比较,再次阐述了古典赏石的文化涵义。这一次的研究,作者径直把赏石作为文化现象 (rock as culture) 。

 

  John Hay 的铨释模式和研究方式启发了后人的深入思考。一九九七年,美国学者 Claudia Brown 发表论文:《Chinese Scholars' Rocks and the Land of Immortals: Some Insight from Painting》。作者认为,在中国,“石”最早用于医药和炼丹术并且与传统的“仙山”传说密切相关,但是,从宋代一直到近代,人们更多地是从美学上议论赏石,而忽略了赏石的文化联系。作者认为,发轫于汉代的仙山传说历经唐宋一直保持到明清时代,其中不断地融入新的孔教、道教、佛教思想甚至增补新的仙山偶像;宋元以来山水画中所体现的仙山可以用来解释赏石与道、佛、儒诸教相关的文化内涵;尽管石的属性不能全然对应于绘画中发掘的仙山的形象,石与寓有复杂文化内涵的各种仙山的形象始终密切相关。作者的结论是,虽然中国的赏石不全然是象征的,至少也是具有很强的暗示能力的艺术形式,石是仙山的表现,洞是仙境的通道,在这个意义上,赏石是通往仙境的幻游之舟。与 John Hay 明显不同的是,Claodia Brown 将赏石置于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长河中,力图阐明赏石文化涵义的形成过程。


 

  赏石研究风向的转变发生在九十年代的中期,其标志是美国 Harvard University Art Museums 为一九九六年在纽约展出的美国雕塑家 Richard Rosenblum 的文人赏石收藏所出版的研究专着:《Worlds Within Worlds: The Richard Rosenblum Collection of Chinese Scholars'Rocks》。该书汇集了文物、历史、绘画、雕塑、地质诸方面的专家为本次展览所撰写的论文,代表了近期西方学界将赏石作为艺术并从美学欣赏的角度对赏石所作的研究。从这些研究中所得出的某些结论虽然是有争议的,但研究的角度与方法极富启发性。

 

  Robert D. Mowry 所撰写的《Chinese Scholars' Rocks: An Overview》是一篇总结性和介绍性的文章,但作者提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观点。作者认为,中国人很早就承认石的美学和精神特质,但以灵璧石和英石为主的供文人在室内欣赏的所谓文人石的欣赏肇始于宋代,它在日后的发展中与绘画艺术和雕刻艺术相互影响,成为中国绘画与雕塑两大艺术传统的组成部分,并且充满抽象的和表现的现代艺术的意味。赏石之为雕刻艺术,足使那种认为中国唐代以来或佛教以外雕刻无存的观点休矣。在不同的时代,赏石具有不同的形象、审美、加工特征,这些鉴别特征,辅以绘画资料、文献资料、底座等可以服务于赏石的断代。作者曾尝试对灵壁石和英石的时代特征作出判断,然而并没有阐明历史上的赏石是怎样的,得到的结论则既贫于论据又疏于论证,大有可商榷之处。

  Hugh T. Scogin, Jr. 所撰写的《A Note on Lingbi》是迄今为止有关灵璧石历史最完备的论文。该文对灵壁石的外观特征作了详尽的描述并且深入追索了灵璧石与《尚书》所记“泗滨浮磬”的关系。作者认为,灵璧石自从宋代被认作磬的制作材料以来,便获得了道德和精神上的正统地位,加之宋代文人的社会生活情境的变化,都促成了赏石欣赏从唐代的园林太湖石到北宋晚年文人灵璧石的转变。灵璧石的这种特殊地位直到明清时代仍在不断加强,并且极大地影响了后世赏石收藏的态度。

 

   Jan Stuart 在其论文《Where Chinese Art Stands: A History of Display Pedestals for Rocks》中首次全面地阐述了底座在赏石展示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追溯了底座在商周传统和佛教影响下的起源和赏石摆置方式的演变:从唐代园林中的“石与植物”的花石坛以及供奉的小型“石与植物”的花石盆景(盘景),到宋元时代赏石脱离植物而在盆景(盘景)中或几案上单独摆置,再到明代(晚明)为赏石配制专用的木座,最后到清代,底座成为附属赏石而又独具一格的艺术品。作者将赏石底座分为北作、南作、江南作,但并没有为这种分类找到任何历史的依据。

 

  Richard Rosenblum (一九四零-二零零零) 是一个具有学术气质的艺术家。他在文章《An Artist Collects》中强调,赏石曾经雕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对于赏石“天成”与“人为”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在很大程度上,他把一直到 Auguste Rodin 仍在争论的艺术创作问题引申到中国古典赏石的评介中。

           RichardRosenblum 对中国赏石感悟颇多,例如他认为,西方的古典人物雕塑至多通过“轮廓”创造了有限的物象,而中国的古典赏石则通过“孔洞”创造了无限的空间。对古代赏石进行自然科学的研究是从哈佛大学开始的。Eugene Farrell 等人的研究表明,石灰岩类赏石的表征是在自然和加工两种作用下形成的:孔洞、坑陷、沟回等许多表征都是喀斯特地貌中溶解作用的结果;而电子显微镜扫描 (SEM)、X光衍射法 (XRD)、散能光谱电子微探分析 (EMPA-EDS) 以及傅立叶转换光谱 (FT-IR) 的研究结果证明有多种雕凿、打磨、涂色手段用于改善赏石的形象和表征;但是,自然和人为作用的痕迹通常很难以准确区分。研究者还试图通过赏石的化学矿物组成建立分类鉴别的技术标准,然而,研究表明虽然英石曾经重结晶和有限的变质过程因而显示出异质的结构,灵璧石和英石都是致密细粒的石灰岩,并且没有一种标识矿物或含量变化可以明确区分这两种赏石。Alan Jay Kaufman 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还表明,灵璧石和英石的碳氧比率变动很大,比较而言,灵璧石可能有单一产地而英石可能是多源的,这与中国文献的记载是一致的。最后, C14检测被用于木质底座的年代鉴定,尽管研究者指出木座与赏石的年代以及木料与木座的年代都有可能是差时的,但遗憾的是,C14检测的结果依然被该书大量引用。尽管如此,上述研究是力图了解赏石的形成、种类、产地所进行的有益尝试。

 

     绘画始终是窥视古典赏石奥秘的窗口。以赏石为题的画展在世界各地相继举行。先是一九八六年,国立故宫博物院在台北举办“奇石名画特展”,后是一九九七年在 Harvard University Art Museums 伴随Richard Rosenblum 的收藏展览而推出的“石、山、景、园:东亚绘画菁华展”。利用包括版画在内的绘画研究古典赏石美学欣赏的论文也不断出现。谭怡令为台北展所撰写的文章《胸中顽石纸上奇石》对于从奇石理解绘画和从绘画理解奇石都极有助益。Nancy Berliner 的论文《The Diverse Roles of Rocks as Revealed in Wood-bloc Prints》,利用十六至十七世纪的中国版画介绍了赏石在园林和文房中的装饰性和实用性。Judith T. Zeitlin 的论文《The Secret Life of Rocks: Objects and Collectors in the Ming and Qing Imagination》则利用版画和绘画来说明赏石所具有的引发丰富想象力的功能。

 

 大洋彼岸的赏石研究风尚终于姗姗来到中国大陆!从一九九八年到二零零零年,一批来自古建、史地、绘画、文史等方面的中国专家着手进行御苑赏石的研究。珍藏于紫禁城御花园和宁寿花园以及京城各处原皇家园林中的庭院赏石是中国赏石文化和奇石艺术的精粹,它们历经历史上的各种劫难而幸存,成为中国现存最丰富、最完整、最为流传有序的赏石收藏,因此成为古代赏石研究的首选对象。历时两年的研究成果以《御苑赏石》为名发表,其中以古建专家晋宏逵有关御苑赏石底座的研究最为重要和最具特色。晋宏逵通过研究御苑赏石与周边建筑的关系、底座的样式、纹饰并与有年代可考的相似底座进行对比,分别将御苑赏石之底座断为元代、明早、明中、明晚、清早、清中和清晚七个时期。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判定御苑赏石的年代,而且,从中总结出的年代特征可以推及古典赏石中的其它门类,因此也有助于了解整个古典赏石的时代风貌。现存古代赏石的收藏是研究和了解古代赏石的直接和基本的材料。这些收藏的展览与出版也丰富了关于古典赏石的知识。在《御苑赏石》介绍皇家庭院赏石之前,也曾有若干私人收藏公诸于世。

  

         一九八八年,日本《爱石之友》月刊编辑并出版了《传承石》一书,介绍了现存日本的一百六十余枚传承古石。尽管日本赏石具有独特的风格,但它不仅源于中国而且其历史深受米芾赏石四则以及道禅思想的影响。据史料推测,日本赏石文化的兴起归功于室町时代的五山禅僧。由于南宋时代赏石之风的盛行,越洋过海的禅僧便将奇石从中国带回日本。在这一百六十余枚古石中,有十余枚从宋代起便由中国进入日本并且在日本有序流传。这些“古色、古香、恬静”的赏石,为了解中国早期赏石形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九九五年,英国文物专家 Paul Moss 和 Brian Harkins 出版《When Men and Mountains Meet: Chinese and Japanese Sprit Rocks》一书,该书着录了中国赏石和日本赏石各大约三十枚以及其它三十余件与赏石相关的作品,并就赏石的形象、种类以及底座的样式和年代作了简要说明。这些赏石无论从表征还是底座来看都具有十九世纪以来的风格。

 

 美国雕塑家 Richard Rosenblum 的文人赏石收藏一九九六年最先在纽约的 The Asia Society 小范围展出,次年移至 Harvard University Art Museums 公开展览,并由此开始了其长达三年的欧美巡回展。在巡回展谢幕不久,Richard Rosenblum 也与世长辞。Richard Rosenblum 的收藏开始于七十年代,展出和出版的只是其漫长而庞大收藏中的一部分(八十余件)。虽然有 Robert D. Mowry 的描述、鉴别和评介,这批赏石的来源、年代和真伪据说曾引起激烈的争论。

 

  一九九九年,美国 Wilson 夫妇的中国古典赏石收藏在芝加哥展出,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与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联合出版了题为《Spirit Stones of China》的图录。该图录包含大约四十件赏石,以三十至六十厘米的灵壁石和英石为主。图版解说中除了有关底座材质的说明令人多疑外,其它有关石质、年代、形象的描述十分谨慎和简略。Stephen Little 在书中所作的介绍也寥无新意,只是扼要重复了既有的老生常谈。

 

 在过去的十五年里,伴随上述收藏、展览和出版,以美国学界为主的对中国古典赏石所进行的文化、历史、断代、分类、欣赏、雕刻、功能、地质诸方面的研究,将有关中国古典赏石的认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但是,仍有一些重要的问题尚未得到圆满的解决而有待深入的探讨和缜密的论证,其中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是:古代赏石的时代特征与修治特征。如上所述,Robert D. Mowry 等人关于赏石的时代断定,既贫于论据又疏于论证,Jan Stuart 等人对底座的研究没有涉及样式与年代的联系。此外,最为重要的是,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Richard Rosenblum 的收藏作为古代赏石研究之样本的可靠性是有争议的,因此,从中得到的成果很难服务于赏石年代的断定。实际上,Eugene Farrell 等人难以区分赏石所表现的自然和人为即加工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掌握的证据很不充分翔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