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爱哭家庭教育情绪管理正向亲子征文 |
分类: 育儿早教 |
孩子为什么爱哭?
孩子的哭声总是让大人心烦意乱,又打不得骂不得,有时候劝说孩子也听不进去,可是孩子为什么爱哭呢?
哭本来就是人类的本能,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用第一声啼哭昭告他来到了这个世界,从此一段时间内哭便成为宝宝与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饿了渴了会哭、冷了热了会哭、拉了尿了会哭、困了病了也会哭……总之当小婴儿有了各种需求时都会用哭来向大人发出信号。宝宝的哭声虽然让爸爸妈妈总是感到无助,但是更多的是着急和担心,总是怀疑宝宝是不是病了?不舒服了?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虽然他们有了更多的表达方式,但是因为语言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善,无法完整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往往当他们遇到挫折,愿望没有被满足时,哭仍然是他们的第一表达方式,不过随着语言能力的增强,宝宝会逐渐减少哭的时间,但是如果宝宝过了相应的年龄段还是很爱哭,就像有的家长总是抱怨“为什么我家的孩子越大越爱哭?”,这时候家长就应该重视了,很可能是家庭的养育方式出现了问题。
我觉得对于爱哭的孩子可以先划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孩子先天多愁善感。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按星座、属相、血型来划分人群不科学,可是龙生九子还各有所好呢,人也是一样,每人都有天生的脾气秉性,有的孩子天生个性负面情绪占上风,遇到事情得不到满足时通常会以负面情绪发泄,哭闹、撒泼、乱发脾气,这是孩子自身的个性使然,如果家长没能了解孩子,就很容易跟孩子生气发脾气,使孩子的情绪更加恶化,而且也破坏了亲子之间的关系。不过先天爱哭的孩子如果后天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能够耐心引导,不断向孩子传输正能量,帮孩子学会情绪管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那么孩子随着年龄的成长,也会慢慢有所改善的。
第二类:家庭教育导致孩子变得爱哭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有着深远的意义,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许只是大人们不经意的习惯,就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后果,而孩子敏感、娇气、爱哭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家长的养育不当导致的。
1,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滞后
因为计划生育的原因,导致现在的家庭大部分都是421、422的模式,常常是6个大人照顾1个或2个孩子,如果算上保姆、育儿嫂的话,大人就更多,所以很多孩子从小被照顾的过于周到,根本不必说话,只要嗯啊,或者用手指或者哭,大人就能明白孩子的意思,并且立刻帮孩子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或其它,使得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但同时孩子的思维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发展,当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时,想到的事情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时就只能用哭闹来表达了。
2,孩子习惯利用哭闹获取满足
因为每个家庭生的孩子少,很多孩子从小娇生惯养,每当孩子遇到不满意哭闹时,家长们害怕孩子哭,很容易就妥协,尽可能的满足孩子,让孩子觉得“哭可以成为要挟家长的手段”,只要哭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或者可以不去做那些不想做的事,天长日久,孩子就会习惯于用这种方式控制大人,孩子越大也就会越来越任性。
3,父母对孩子态度过于严厉
在中国绝大部分家庭都是父母是家庭权力的主要行使者,其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根深蒂固的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权力支配自己的孩子,“不准”、“不能”、“不可以”、“如果……就再也不……”等等是父母对孩子最常使用的语言,孩子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而且如果孩子一旦违背了父母的意志,轻则骂,重则打。有时候一点小错误就可能招致家长的疾言厉色,使得孩子只有用哭表达不满,以博取同情。
4,缺少安全感的孩子更爱哭
孩子缺少安全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缺少亲密关系;比如家里有二胎三胎更小的孩子需要照顾,父母忽略了大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交给老人带,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当然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来说,可能只是生活中的一些改变,比如搬家、初次上幼儿园、父母离异……这些都会引起孩子的焦虑不安,但是孩子又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就是爱哭、乱发脾气。
5,孩子特定的敏感期被忽略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很多的敏感期,很多家长因为缺少这方面的相关知识,所以当孩子经历一些敏感期时往往大人并没有注意到,也不理解孩子的行为。比如孩子在口唇敏感期会用嘴去啃咬接触到的任何东西,在秩序敏感期要求东西必须无归原位,在完美敏感期要求食物必须完整……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对事物认知的一种学习过程,而当父母们忽略了孩子经历的这些敏感期,打断了孩子的学习体验时,孩子很自然的就会用哭来抗议。
宝宝爱哭怎么办?
虽然孩子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愿,这是孩子的特点,不需过分地在意,但是毕竟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如果孩子仍然总是动不动就掉眼泪,多少是性格懦弱的一种表现,不利于孩子自信坚强个性的养成,做家长的还是应该注意引导孩子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1,允许孩子哭,但是哭解决不了问题
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和天性敏感的孩子,遇到问题时更容易哭闹,要允许孩子不满时可以先哭出来,不准孩子哭是不道德的,有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但是也不能没完没了,要引导孩子学会克制情绪,告诉孩子哭也解决不了问题,要说出来哭的原因,父母才知道如何帮助他。
2,给孩子机会,解决问题比承认错误更重要
当孩子遇到困难或是犯了错误时,家长不要批评或是嘲笑孩子,首先要给孩子解释说明的机会,如果孩子不想说也没关系,要善于在失败中寻找亮点多鼓励孩子,帮孩子解决问题。比如孩子帮忙收拾碗筷不小心把碗打破了,父母也不要急于指责孩子鲁莽,而是应该先帮助他把碎碗片收拾起,以免伤到人,然后肯定孩子帮忙做家务是件好事,要让孩子明白解决问题比承认错误更重要。若家长一直批评指责孩子,强调孩子打破碗的事实,逼着孩子承认错误,孩子只顾了害怕委屈,除了哭什么也做不了什么解决不了。
3,父母先要学会控制情绪。
爱哭的孩子都比较敏感,很容易就感受到大人的焦虑、紧张、愤怒、忧郁等情绪,因此,父母自己先要放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影响孩子。要想孩子不爱哭,父母首先要戒急戒躁,切忌在有问题时不问青红皂白,打骂孩子。如果已经流露出不良情绪,最好及时和孩子沟通,以免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把坏情绪甚至是不好的行为传递给孩子。
4,满足孩子合理需求,对孩子多些爱。
一般情况下,孩子都不会无理取闹的,做家长的应该学会善于观察询问孩子的要求是什么,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给孩子充分的关爱和抚慰,孩子的要求和感情得到了满足,安全感就会随之提升,也就不会再哭。如果孩子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应该尽量讲道理;当然,如果孩子真的无理取闹,在讲清道理的前提下,家长也不要退让,对孩子给以适当的惩罚,几次之后,孩子就会吸取教训。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要注意不要喋喋不休的唠叨,甚至说一些难听话给孩子难堪。
5,不要强化孩子哭闹的坏情绪
爱哭的孩子有时会利用哭来控制大人,以达到他的目的,所以父母要学会分辨孩子哭是因为真的受到不公正对待或者受伤了疼痛而哭,还是只是以此要挟大人?若是前者,父母不要急于询问因果、过程,只需拥抱孩子轻轻拍打后背,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安全感,孩子自然而然就不哭了,过多的询问只会让孩子情绪难以平静,反而哭的更利害。若是后者,那父母就要坚持原则,不能因为孩子哭而给予特权,破坏规矩,此时若是因为孩子哭而纵然了孩子,他就会得寸进尺,以后也会变本加厉!
6,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不要硬碰硬
处于敏感期的孩子常常做一些让大人觉得不可理喻、不明所以的事情,而且这时期的孩子很容易哭闹,父母首先应该先学习了解一些关于孩子成长中各年龄段的敏感期有哪些?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时,父母对孩子的哭闹要采取共情的态度,表示理解明白孩子的感受,可给予一些安慰,但是并不表示要完全接受认可孩子的行为,只是不要硬碰硬,而是要尽量想办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7,用正面语言鼓励孩子,不给孩子乱贴负面标签
虽然爱哭的孩子可能会有敏感、胆小、娇气的问题,但是不要给孩子真的贴上这样的标签,当大人直接指责孩子这些话时,不但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会让孩子误认为自己就是这样,就应该这样,以后再想摘掉这些标签就难了。即使有时候不得不告诉老师或者其他看护人孩子这些问题时,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更不要经常针对孩子爱哭进行议论。反过来要想把孩子引上期望的正途,就要多用正面的语言来肯定孩子,比如孩子害怕打针哭了,但是打针的时候并没有大吵大闹的不要打针,家长就要及时鼓励肯定孩子,表扬孩子坚强勇敢,虽然害怕疼但是也没有躲开。
总之,哭是孩子正常的表达方式,家长对此不要过于焦躁不安,以平常心待之,给予孩子一定的时间,帮助孩子逐步改善,等孩子身心发育成熟了,自然而然就会逐渐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