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去张百万宅院

标签:
情感随拍图片杂谈 |
“五一”小长假,天气晴好。2号凌晨,狂风突然呼号而起,急忙起床关闭敞开的窗户。
晨的早上,走出家门,感觉到户外温度陡降了十多度,与前一天三十一二度的气温相比,不着长袖衫很难静静地待在外面了。从停在院落汽车上的泥点子看,之前还飘过小雨。
孩子们今天要回来。昨日里在母亲家,女儿给我说,想吃我做的米饭、炒菜,特别点了孜然青笋炒牛肉、粉条豆腐冬瓜烩菜。老伴一早出去晨练,我独自到菜市场买回午饭所需的菜蔬,现今叫食材了。一一置齐,回到家里就不紧不慢地开始备菜。除了娃们点的两样菜之外,又备了酱牛肉、蒜泥凉拌黄瓜、清炒绿豆芽、西红柿紫菜汤。为了照顾不能吃辣的小孙子和我那口子,有的菜还要分辣与不辣做两下做。稍显的麻烦,可乐在其中。
我做菜谈不上什么拿手好菜,追求简单、实在、可口。当一家人围坐在一桌饭菜的餐桌旁,吃得热热乎乎,吃得津津有味,吃得盘光碟净,方觉得是最好的点赞,自然我心里也是舒坦乐呵。娃们回来了,当然与往常一样,大多光盘,基本不剩。
饭后,小孙子午睡,娃们又去忙他们新房装修。我们老两口也就随孙子而午休。睡前,看看窗外,狂风过后,艳阳高照,接续了前两天碧空如洗的好天气。就告诉老伴午休起来,一起就近去趟车丈沟。这话说了很长时间却未能成行,老伴自知而欣然接受。
6、
车丈沟是一个自然村落,坐落在骊山西麓洪庆原畔,西距西安城区约20余公里,那里就是张百万宅院的所在地,是西安现存的清代民居之一。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学校曾经组织去参观,那时是接受阶级斗争教育。
我们在学校集合,身挎小书包,里面少不了笔记本和圆珠笔一等书写用品,再就是家里母亲给装的馍馍之类做干粮,再给几毛毛零花钱。
学生时期,但凡外出春游之类的集体活动,都能赢来同学们的喝彩声,即便是步行,也个个是兴高采烈的。步出校园好像是去见大世面,一路列队行进,一路放声高歌,一路气势昂扬。
行进中,会有不大“安分”的同学,或脚踢路边的鹅卵石取乐,或前后扯衣拉袖的嬉笑,或摸摸前面同学的书包一探究竟。当被发现有好吃的,可谓是一路穷追不舍,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依然惦记不休,企图共享。真是有一个同学被发现了带有好吃的,发现者猴急猴急的舔着脸索要。而被发现者可谓是一路回避,四下躲闪。到了目的地,被追要的同学索性找到没人处,趁那位猴急而穷追的同学不觉,抓紧把他母亲用月饼模具制作出精美好吃的小饼子,三下五除二地吃进肚里,以防不测。事后这位同学回忆起来,满脸堆笑,娓娓道来,如同当下发生之事。那年头,不是谁小气,谁贪嘴,而真是物资缺乏,粮食定量供应,谁都不会撑着肚皮,反而是唯恐填不饱肚子。
张百万大宅院砖墙灰瓦,门楼高大。那时候,来这里参观的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可谓是络绎不绝。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各个左手捧着笔记本,右手握着笔,跟在讲解员身后,边看边听边记着,为回校写作文或日记而记下自觉的要点。看上去,各个认真无比,憨态可掬,纯真可爱。
7、(网络图片,表示鸣谢)
今天,回想当年参观的情景,很多细节却显模糊了。印象中,张百万以斗量银,富甲一方,并配有实物图文展览。在宅院里一棵有年代的老树,名叫金线吊蝴蝶,还是第一次知道,故而印象颇深。讲解员说此树是名贵树木,是张家用重金从外地购进的。它在五六月开紫红色花,待到树上坐上像似蝴蝶的果儿,由细细的果梗串联在枝条上。繁盛的果儿会渐渐成熟,果梗由绿变黄,果儿由绿变红,嘟嘟啦啦地随风飘荡,像似围绕绿树翩翩起舞的蝴蝶,非常漂亮。难怪其名为“金线吊蝴蝶”。
9、
11、
17、
22、
再来,在村头向一位大嫂问过路,就直奔印象深刻的皂角树。向树的一旁张望,独独的老房醒目在眼前,即快步过去。可惜铁将军把门,没能进入宅院观览。相邻的一位年长的老人家,正在浇灌门前的小菜园,看上去她家的老房早先也应该是张百万宅子的一部分。老人告诉说,张家人进城看眼病去了,住在城里。如此,我们有点失望。经老人允准,方进到她家院落一观。老人的老房与张百万宅子风格相同,院墙中有一道过门相通,只是过门早已被堵上了。观巧老房的砖雕、窗棂、雕梁等,无不透出房舍老去的痕迹。招呼过后,老妇人提及老家具、字画一应物件,忿忿地说早被那个年代的文化部门收去了,见不到咧。屋里乱乱的没有啥看头啦!闻此,不免感到惋惜。
再来,完全是一种学生时期所经所历的情结使然,是怀旧的情愫使然。
23、
这里,在上世纪70年代前后,是远近闻名的阶级斗争教育之地。“郭家的地,高家的房,张百万的银子拿斗量”,是当年的解说词语,更是张家早年兴盛的佐证。这其中所指的两处地方,一处就是眼前的车丈沟张家老宅院;一处是处在神禾原西南畔长安区王曲镇马厂堡子村郭家大院,主家是郭守约。那时,这两处接受教育的地方,学校都组织去参观过。前些年,我又观游了正在维修的郭家大院。
27、
车丈沟村,因在明代有车、张二姓人居此,而得名车张沟,现称车丈沟。
张家宅院是清代民居。据说,在明代洪武初年,张家祖上从山西临汾大槐树下迁居而来。在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5年),张家老辈人从小生意做起,将生意越做越大,逐步发展到了青海、新疆等地。他们从西安带去茶叶、丝绸,贩回皮货、药材等。继而创办起“德合生”商号,在西安、宝鸡、兰州、西宁、乌鲁木齐、天津和上海等地开设有商号或分号,开办有自家的钱庄和当铺。红火的商铺经营,使当地民间有了“郭家的地,高家的房,张百万的银子拿斗量”之说。其中“张百万”是张家前辈张洪声的绰号。只是到了民国年间,张家的商业经营出现了颓势,渐渐衰败了。
↓村道闲置着的拖拉机
33、
↓掩映在地下的地窑院
34、
↓在村妇的引导下方找到地窑院的出入口。一处地窑院被一分为二,形成了两个出入口,院中间拉起来一堵墙。
35、
↓绿色植物覆盖着土崖
42、
↓危房
43、
↓转悠在村子
48、
相关文图链接:
《春到神禾原》
《周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