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龙首坝


标签:
人文自然风光旅游随拍 |
p1
p2
↑蒲城县东面的龙首坝风景区
还是去年元旦刚过的第二天去的龙首坝。其实原本压根不知道这里还有个龙首坝,是连襟的表妹焕玲带我们去的。焕玲热情好客,一笑两个酒窝,看上去更为诚实淳朴,清秀美丽。她特意叫来爱好旅游摄影的妹夫,一块儿陪同我们去了龙首坝。看来龙首坝应该是一处当地人喜欢的观光区了。
整个龙首坝景区南北蜿蜒20余公里,东西覆盖数公里,面积约30余平方公里。由双龙洞、龙首坝、龙首瀑布、河湾草地密林为主的自然山水景观和峡谷两岸丰富的人文景观组成。于 2006年10月1日对外开放。
深冬的龙首坝游人寥寥,虽说是晴天,寒风呼来依然是冷飕飕的。库区的湖岸边停靠着几艘游船。大冷天,没有人去乘船游湖,倒显得游船有了些落寞。
下到坝后的峡谷处,由滚水坝滑落而来的瀑布溅起白色水花,扬起阵阵水雾。水雾如细雨般随风飘洒而去。峡谷里聚合起的微风扑面而来,陡增了冬的寒意。
走到东岸碑亭,一方巨碑耸立其间,醒目的“龙首坝”三字赫然其上。看过景区的碑文,方知龙首坝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武帝时就先有了龙首渠。那时有位叫庄熊罴的向汉武帝奏请引洛河水修建灌渠。古人因地制宜,为防止土质疏松造成渠岸崩塌,开创了“井渠法”,就是在地面上开凿一系列竖井,在地下岩层修建暗渠,使井井相通,水在一个个井下相连的暗渠中流动。暗渠长5公里多,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地下渠,也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创举。这种井渠法同时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域。直到今天,我国新疆在沙漠地带仍然用井渠法修建灌渠,称作“坎儿井”,而中亚和西南亚的干旱地区也在用这种办法灌溉农田。
啊,原来坎儿井原创自汉代的井渠法,源于这里。
↓龙首坝位于蒲城东北30公里、澄城县西南 24 公里处。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2A级旅游风景区。龙首坝于1985年4月被澄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3
p4
p5
↓洛河景区 史载,汉武帝时期命万名兵卒从现在的龙首坝处修渠引水,至铁镰山处挖出龙骨,故将此渠定名为“龙首渠”,自西头村洛河东岸的王村附近,走向至大荔灌区,长约25公里左右,而建坝离汉代的龙首渠很近,故名“龙首坝”。
p6
↓龙首坝水闸房
p7
p8
↓坝后石峡
p9
p10
p11
↓ “滚珠坝” 据说坝下有两个直径达两米的绿色池潭,人称“龙眼”。其周围的龙眉至今还清晰可见,“龙眼”里一年四季水清透明。
p12
p13
↓坝后交通桥飞跨峡谷
p14
p15
p16
↓树木仿佛植于水中
p17
↓纪念亭 2006年8月1日,中共澄城县委、中共渭南市洛惠渠委员会、澄城县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在这里树碑,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碑文为《龙首坝简介》:据《史记·河渠书》记载,早在汉武帝时,就开发洛河,修龙首渠,“发卒万人,作之十余年,岸善崩,乃凿井,渠颇通,犹来未得其扰”。
民国十八年,关中大旱。三年不雨,六料无收,饥民载道,饿殍遍野。1933年,在当时主陕的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的倡导下,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主持规划,在澄城县状头筑坝引北洛河水。1934年3月25日开始兴建,1935年10月完成。此坝为滚水式孤型重力拱坝,最大底宽22.5米,顶宽5米,高16.2米,轴线长177.7米。前民国政府主席林森题写坝名。
p18
p19
↓灌渠
p20
↓景区
p21
p22
↓碑亭石碑“龙首坝”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1935年3月28日题写。史称国民政府第一坝。
p23
p24
↓库区
p25
p26
p27
↓由s201省道进入蒲城县城迎宾路的雕塑
p28
相关文图链接:
《赛峪水库》
《引湑济黑工程》
《略阳葫芦头水电站》
《闲转芷阳湖》
《闲步枣稍沟》
《郑国渠渠首》
《郑国渠渠首(续)》
资料编辑:
龙首坝附近的两岸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组成了洛河神奇旅游景观。这里有晋公子重耳避难遗址、三国名将邓艾墓、汉代徽邑漕仓遗址、水圣立仪祉故居、黄土高原民俗村等人文古迹。其中,晋公子重耳避难遗址位于避难堡村,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西宫娘娘丽姬想让自己的儿子专权,设“蜜蜂计”害东宫娘娘的儿子重耳,重耳四处避难,逃到此地而得名。当地的酸枣刺不带钩、蚂蚱不叫唤据传都与晋公子避难有关。三国名将邓艾墓位于西头坡底村,据史载,邓艾和蔡瑁曾屯兵洛河上游,今天的蔡邓便因此得名。水圣李仪祉故居在富源村,系先生的出生地,故居至今保存完好。汉带漕仓遗址位于西头村,是现今国内仅存少数古代漕仓之一,对于研究汉代的历史具有较高的价值。
洛河龙首坝八景:
龙首坝,雄伟壮观;
坝过水,飞流直下;
龙眼里,龙珠滚动;
瀑跌下,玑潭虎穴;
退水处,瀑布彩虹;
坝上游,乎湖秋月;
坝顶行,八仙过海;
纪念亭,翠柏环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