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明秦王陵——(愍王)朱樉陵道的石雕

标签:
休闲观光掠影旅游 |
p1
p2
↑陵道东西两侧的石狮
明秦王陵朱樉陵道的石雕群并列两侧,给人雄浑壮观之感。这些大型的石雕,由南向北依次为:八梭形华表、石蹲虎、石羊、石麒麟、石马、双手持笏的文官和双手持剑的武官,一对蹲狮。其中两个华表上的蹲兽均已不知去向,西侧的石羊和武官也没了踪影,墓碑不存,仅剩残缺的驮碑龟石。这些明代石雕,看上去造型雕刻大气而精美。近前观赏,翁仲、祥兽历经六百余年,依然伫立在陵道。石雕默默无语,忠实地守望在乡间田野,一立就是616年了。
据有关资料介绍,朱樉陵道的石雕群是明秦王十三陵中保留最为完好的一处了。可却有一个翁仲、一只石羊、一方墓碑和两个华表顶上的蹲兽觅无踪影了,使得地表文物不及完整,带来了缺憾。这不能不令人为流失的石雕文物深感惋惜和遗憾,其毕竟承载着一段历史,是一段相去六百余年历史的实物。
↓墓碑不存,仅剩残缺的驮碑龟石。
p3
↓东西两侧的翁仲文官石像
p4
p5
↓西侧仅有文官,武官只余下了石座
p6
↓东西两侧的石像群
p7
p8
p9
p10
p11
p12
p13
↓健硕的石马,东西两侧共有两对
p14
p15
p16
p17
↓精美的麒麟,东西两侧共一对
p18
p19
p20
↓跪卧的石羊,犄角的花纹依然清晰,只可惜西侧的石羊已不知去去向
p21
↓威猛的石虎,东西两侧共一对
p22
p23
↓矗立的神柱神柱上的蹲兽已没了踪影
p24
↓石雕默默无语,忠实地守望在乡间田野,在此伫立了616年
p26
p27
p28
↓欲为“神马浮云”
p29
p30
资料编辑:
明制藩王、诸王出生后二岁,开始修建陵墓,修好后只留一个天井,死后才封葬,讳避墓,称为井。当时旧制每井有两营兵把守,后九井共十八寨均发展为村庄。所谓“九井十八寨,个个有由来”,每个井就是一处藩王家室陵。明秦藩王郡王及宗族大都葬在这里。今以大府井为首(今长安区韦曲镇大府井村东北)包括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简王井、康王井、庞留井、世(十)子井,共九井和护陵军营形成许多寨(东伍村,南伍村,胡家寨,大兆寨,甘寨,查家寨,常旗寨,南高寨等)其历史跨越二百四十多年。历600多年的风雨沧桑和社会的变革。
明朝初建时,朱元璋为了巩固朱氏政权,将除去太子之外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分封在各地为王。其中二儿子朱樉被封到西安镇守陕西,号为秦王。由于此时的大明王朝还面临着北方残余蒙元势力的威胁,所以,驻守北方的诸王便担负起了保卫边疆的重任。西安的秦王朱樉、太原的晋王朱棡以及之后发动“靖难之役”、把皇位从自己侄子手中抢夺过来的燕王朱棣,都手握重兵,其中尤以秦王朱樉的兵权最重。由于秦王在诸位藩王中年龄最长,兵权最重,又担负着拱卫西北边疆的重任,所以秦藩国被称为“天下第一藩”。
大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册封嫡第二子朱樉为秦王,并下令他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到西安建国就藩,朱樉的后裔,便繁衍形成明朝宗室的第2房。
朱元璋为二房秦愍王朱樉后裔制订的20个派字是:“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明朝240年间镇守西安府的14个秦藩王:
1、秦愍王朱 樉( 1356年12月3日—1395年4月9日)。墓葬地杜陵乡大府井村东北。
2、秦隐王朱尚炳(1380年—1412年)墓葬地杜陵乡大府井村东北(东伍村)。
3、秦僖王 朱志堩(1403—1424年)墓葬地杜陵乡大府井村东北。墓葬地杜陵乡大府井村东北
4、秦怀王 朱志均(1403—1426年)墓葬地杜陵乡大府井村东北。
5、秦康王朱志邅(?—1455年)墓葬地杜陵乡大府井村东北。
6、秦惠王 朱公锡(?—1486年)墓葬地庞留府井村。
7、秦简王 朱诚泳(1458年—1498年)墓葬地韦曲原简王府井村。
8、秦昭王 朱秉欆(?-1501年)墓葬地大府井村。
9、秦定王 朱惟焯(1500年—1544年)墓葬地简王府井村。
10、秦宣王 朱怀埢(?-1566年)墓葬地三府井村。
11、秦靖王 朱敬镕(1541年-1576年)墓葬地三府井村
12、秦敬王 朱谊澏(旐)(1566年-1586年)墓葬地三府井村。
13、秦肃王
14、末代秦王 朱存枢(1592年—1629年)他的墓葬并不在秦王墓葬区。明末李自成攻占西安城后,朱权枢投降,李自成给了他一个“权将军”的头衔,意思就是暂时的将军,并没有实权,朱权枢死后便不知埋在哪儿了,所以现在的长安有十三座秦王墓,还有一说法是埋在了杜陵乡四府井村东北。
相关博文链接:
《观览杜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