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秦岭羊
秦岭羊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8,868
  • 关注人气:1,7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转下马陵 观董仲舒墓

(2011-07-14 22:44:04)
标签:

休闲

观光

掠影

旅游

p1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董仲舒祠堂

 

一节过后,天气晴好,闲转到和平门里西侧的下马陵,观览了处在兰州军区西安和平路干休所里面的董仲舒墓,其实这里以前已来过两次了。

在门楼东侧,砌在墙体中的石碑刻记着:“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董仲舒墓陕西省人民委员会 一九五六年八月六日公布”。

从干休所东门走进护栏围起的院子,绕到石碑的背面,碑的背面书刻着:“董仲舒,西汉哲学家,其大一统的政治理论,对于西汉的统一与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所著《春秋繁露》《董子文集》传于世。”“昔汉武帝每幸芙蓉园,至董仲舒墓下马,故世人称之谓‘下马陵’。明正德时陕西巡抚王珝修建陵园,称为‘董子祠’。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咸宁知县黄家鼎重建祠堂三间,并于大门前立石,上刻‘下马陵’三字。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又对陵园重加修缮,以示对这位西汉学者的纪念。墓现存封土高约2.5米,直径约6米。”

 

                    ↓大轿车挡住了仿古门楼

                     p2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门楼东侧被砌在墙体中的石碑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 董仲舒墓 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一九五六年八月六日公布

p4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董仲舒墓处在兰州军区西安和平路干休所大门里西侧围栏内的长方形花园里面,占地4.5 

p5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6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三间祠堂现为文化活动中心 

p7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8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董仲舒墓,封土高约2.5米,直径约有6米,由砖砌方形花墙环绕护持。墓碑大字为汉董仲舒先生墓,小字署大明嘉靖27年岁在戊申。碑阴隐约可见后学太乙张光宇书,碑石已被玻璃夹护。

p9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0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1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墓北面的六角凉亭 

p12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祠堂后墙摆放着的石刻

p13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4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5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6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7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8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9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石榴花

p20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处在干休所东大门内的龟石,没有了石碑 

p21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2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资料编辑:

下马陵又称蛤蟆陵,位于西安市和平门附近。相传,汉朝时著名改革家董仲舒死后,安葬在长安城南曲江附近。一日汉武帝经过这里时,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由于陕西关中话下马近似于蛤蟆读音,几经流传便被称作了蛤蟆陵。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名句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蛤蟆陵由此闻名遐迩。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 104年),祖籍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为西汉哲学家、儒学大师。汉景帝时,董仲舒便来到京城长安,成了朝廷的儒学博士。在这期间,董仲舒闭门读书苦研,甚至连窗外的“美景”也不看一眼,故有“三年不窥园”之美谈。“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几年过去后,董仲舒的学问愈加精深,成了远近闻名的经学大师。到了汉武帝时,董仲舒献举“贤良”之策,加之他极力鼓吹“君权神授”,提倡“三纲五常”,对汉武帝的封建统治很合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在中国文化思想上产生了极大影响。董仲舒去世后,汉武帝亲自为他选择安葬之地,并在陵前修建董子祠。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这是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而董仲舒一生仕途坎坷,颇不得志,因谈论灾异,被降职下狱。后任江都王、胶西王的相国,由于看不惯胶西王横行不法辞官居家,晚年迁居茂陵(今陕西兴平)讲学著书,朝廷如有大议必遣使者去其家问之。董仲舒喜欢谈论神秘莫测之事,善为灾异之说。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董仲舒推说其意,写成《灾异之记》草稿,尚未上书皇帝。主父偃私见其稿,因为嫉妒董仲舒,所以将《灾异之记》草稿偷窃出来上奏朝廷。汉武帝将它交与朝中诸儒审阅。因其中有讽刺时政的文字,汉武帝一怒之下,把董仲舒打下了大狱,虽然后来汉武帝看重他是著名的经学大师,又下诏赦免其罪,复为中大夫,让吾丘寿王向他学习《春秋》公羊学,但是董仲舒再也不敢谈论灾异。

下马陵原本不在现在这个地方。据元代骆天骧的《类编长安志》卷八记载:“兴庆池南胭脂坡大道东有虾蟆陵。”其位置大抵指今西安交通大学东边的沙坡。这一坡地,古称“胭脂坡”,宋以后叫“沙坡”。到了明正德年间,下马陵才由胭脂坡迁到现在这里。据史料记载,明正德元年(1506年),陕西巡抚王珝先在西安城东南郊的蛤蟆陵处建董子祠。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陕西巡按都御史赵廷锡将城外蝦蟆陵处董子祠移建于西安城内今和平门内西侧路北,并在祠后起冢为坟,称作董仲舒墓。清康熙六年(1667年),咸宁知县黄家鼎在此重建祠堂三间,并在大门外立石,上书下马陵三字,门额刻董子祠三字。从此,和平门里下马陵的说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董仲舒墓址还有一说法,北宋《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七:董仲舒墓,在(兴平)县东北二十里。今陕西省兴平市南位乡汉武帝茂陵以北约500米处,有一座村庄叫策村235户村民中除8户外,全系董姓。策村东南约250米处,有一座古冢,村民称为策冢,可能为董仲舒的墓冢。此冢底部长71米、宽30米、冢高143米。

胡宗南19381月进入西安后,开始住建国公园,后移居董仲舒祠,直到19495月离开西安。为防备日军空袭,胡宗南在城墙内修建了防空洞,当时的陕西省政府主席祝绍周等大员都在那里躲避过空袭。1940年,蒋纬国从德国军校毕业后来到胡宗南部下,也住在下马陵,并在那期间和西安大华纱厂厂长石凤翔之女石静宜结婚。

建国后陕西省人民政府于195686日将董仲舒祠墓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拨款修葺,1989年增建了陵园门楼。1966年,下马陵曾改名为爱国巷,1972年又重新恢复了下马陵的名称。大约在1983年,干休所在此修建。

仲舒名句:

道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