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新京报评论
新京报评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80,144
  • 关注人气:3,5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人喝酒真的更容易致癌吗

(2018-01-16 10:16:56)
标签:

杂谈

文 | 张田勘



2018年伊始,英国《自然》杂志一篇最新论文在全球刷屏:剑桥大学佩特尔(Ketan J. Patel)团队通过动物(小鼠)模型,发现酒精和其代谢产物乙醛会对造血干细胞造成显著影响,从而引发癌症。


过量饮酒会造成健康损害,这是众所周知的结论。现在,该论文不过是对饮酒有害健康提供了进一步的动物模型证明。由于该篇文章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证据,因而引起了广泛注意。


饮酒对东亚人伤害较大


这篇论文主要的论据是,再次证实乙醛可直接破坏细胞DNA结构,诱发基因突变,甚至引起严重的染色体重组,因而可能致癌;携带ALDH2基因缺陷的老鼠喝酒后,DNA突变数量是普通老鼠的4倍。中国有大量的乙醛脱氢酶(ALDH2)基因缺陷(喝酒后脸红者)的人,更易受到酒精和乙醛的伤害,所以中国人喝酒更容易患癌;乙醛会诱导大量造血干细胞突变,破坏其功能,也容易诱发癌症。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研究是从小鼠身上得到的结果,显然不能简单地推己及人。而且,即便可以推论到人,在剂量关系上,用于小鼠的剂量换算到人大约要增加10-12倍。理解了这些关系,再来看此项研究的结果就比较好解释。


对这项研究较新的解读是,饮酒对中国人特别有害,因为中国人中有大量的乙醛脱氢酶(ALDH2)基因缺陷者。由此,首先要弄清乙醛脱氢酶与酒精伤害有什么关系;其次,中国人中乙醛脱氢酶基因缺陷者到底有多少。


酒精的化学成分是乙醇,饮酒后,乙醇要在肝脏中经历两次化学反应,才能无害化分解掉。第一次化学反应需要乙醇脱氢酶把乙醇分解为乙醛。乙醛甚至比乙醇的毒性更大,因此需要第二次化学反应来消解,化解的酶就是乙醛脱氢酶。在这个酶的作用下,乙醛被脱掉一个氢,成为乙酸,即醋酸,相当于人们平时吃的食醋,乙酸最后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至此,酒精才会对人体无害。
如果乙醛脱氢酶缺失或生物活性差(不起作用),则乙醛会在体内蓄积,让毛细血管扩张,引起脸色泛红、皮肤潮红等现象,也即喝酒“上脸”“上头”。乙醛脱氢酶有3个,分别为乙醛脱氢酶1-3,但起主要作用的是乙醛脱氢酶2(ALDH2),解酒也主要是靠这个ALDH2。


研究发现,在东亚人中,有一半人口带有突变的乙醛脱氢酶2(乙醛脱氢酶基因缺陷者),但是,在欧洲人中没有发现乙醛脱氢酶基因缺陷者,这就让东亚人似乎不胜酒力。所以,笼统地看,饮酒对中国人伤害最大的提法并不太准确,而是基于乙醛脱氢酶基因缺陷造成的伤害对东亚人最大。


不过,乙醛脱氢酶基因缺陷者或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的人少量饮酒即上脸,感到身体不适,因此可能避免另一个伤害——不会大量饮酒而产生酒精依赖。


饮酒与某些疾病有相关关系


当然,《自然》上的这篇论文并未解答更多的问题,如多大的酒精浓度才会造成造血干细胞突变,以及是否会造成其他干细胞或普通细胞的基因突变,除了ALDH2外,其他的基因缺陷是否也会增加饮酒危害,少量喝酒是否安全,喝酒的剂量与安全有没有一个准确的剂量关系等。显然,这些都不是该篇论文所能解决的问题。


但是,与其说饮酒致癌致病,不如说饮酒与癌症和疾病有相关关系可能好接受一些,因为饮酒损害身体器官显然是一个剂量和时间积累的关系,尤其与癌症的关系是一个渐进过程。研究发现,饮酒与口腔癌、喉癌、食管癌、乳腺癌、肝癌、结直肠癌等都有正相关关系。统计表明,全球5.5%的癌症发生和5.8%的癌症死亡是酒精引起的,也就是说大约每18个癌症里,就有一个是喝酒诱发的。


当然,也有一些研究提供了相似或有差异的证据。2013年的一项对18项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meta)发现,与不饮酒者/偶尔饮酒者相比,男性轻度、适度及重度饮酒者的癌症死亡率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91、1.02和1.31,但在女性中未发现这种关联。


从过去和其他研究结果来看,酒精会以各种方式损害健康,因此,酒精不只是与癌症有关,也与肝硬化、糖尿病、心血管病、痛风等有关。对中国人来说,绝对不饮酒可能不现实,但为了健康,少饮酒显然更好,也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张田勘(学者)







编辑:温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