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川外学坛
川外学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296
  • 关注人气:3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语现在完成体构式认知新诠释

(2010-12-24 10:24:36)
标签:

完成体

认知语法

界标

分类: 认知与语用分坛

      英语现在完成体构式认知新诠释

  时间:2010年12月23日

地点:图书馆六楼会议报告厅

主持人:项成东教授

参加者:侯国金教授、姜孟博士、刘玉梅博士、赵永峰博士等及川外研究生部各年级学生

主题:英语现在完成体构式认知新诠释

主讲人:李力维

 

1、英语现在完成体演变历史

    英语现在完成体出现于16世纪,即早期现代英语(Early Modern English)时期。

 

   Old English  →   Middle English;

    语义关系主要依赖语序表达;

    一些实义动词(如be, do, have等)逐渐语法化为助动词;

    综合型语言(synthetic language)  → 分析型语言(analytic language) ;

    英语现在完成体出现并逐步形成,表达主要由 “have +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即易仲良(1989)称之的“Have+-en”形式来承担。                             

                             

2、不同层面上的完成体意义说

2.1追溯性现在时说(retrospective variety of the present )(Jespersen, 1924:269)

     现在完成体不能归结于简单的时间序列,它除含有纯粹的时间因素外,还含有结果的因素。它是一种稳定的现在时,把现在的状态体现为过去事件的结果,可称作为追溯性的现在。E.g.

     “He has become mad”表明 “He is mad now” ;

     “Have you written the letter?” 是关于现在时间的提问。

2.2先时时间说(Anterior Time )

    Quirk等(1985:190,192) 认为完成体表示的是先时时间,即在参照时点之前,总是存在一个先时时段( The perfective indicates Anterior Time ,i.e. time preceding whatever time orientation is signaled by tense or by other elements of the sentence or its context),可以下图(一)表示:                   

                                T?                    T=time of orientation

           

 

        Anterior time zone      

    这说明了现在完成体可用追溯性现在,即与现时关联的概      念 来解释。

    并认为现在完成体表示三种意义:

    状态意义: The house has been empty for ages;

 

    单一事件: Have you (ever) been to Florence?

 

习惯(重复事件)意义: Mr. Terry has sung in this choir ever since he was a boy.

2.3 不确指说(indefinite past)和持续说(continuative use) (Declerck,1991:328)

不确指说:现在完成体指的是过去的事件,但并不确指事件所发生的时间。E.g.

     He has left.

     I have done that before.

  并把现在完成体和一般过去时作比较,指出preterit(过去时) 在时间上的相对确 定性,e.g. He left yesterday.

 

  持续说指的是这种事件的状态一直持续,并延伸到将来, e.g.

 

   There have always wars or skeletons buried in a contracted position have been found.

2.4延伸说(extending)

     Huddleston(1984:163)认为现在完成体的结构 “have+v-en”中的“have”表明现在时的曲折变化,而后面动词的-en形式是蕴含着过去的意义。

 

    他的延伸说认为“完成体所指的情景在时间上始于过去,延伸到现在并包括现在”,e.g.

     He has slept.

2.5 语用说

     Recanati(1987:17)指出,“……某些词语和句子类型含有约定俗成的的语用含义,它们与句子的描述性意义合在一起,构成了语句的完整意义。”

     现在完成体就包括在某些句子类型之中,它在过去到现在的不定时间段内,至少存在一个时间点使所描述的情景为真,至于情景在整个时间段的位置分布、持续时间长短以及现在是否仍然存在等问题,是单凭动词类型和时间状语所无法明确判断的,对这些问题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说话者的意图以及具体的语境。

 

     Recanati站在语用层面,对现在完成体的意义和用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6 语义微循环假说(王寅,2001:257-260)

 

    所谓语义微循环,就是如下(图二)所示,一个终止体动词(即完成体)总是由两个相关的延续体动词所包围,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的一个微循环结构。王寅认为英语现在完成体一般是指动作的完成与结束,具有“点性意义”,所以他将其划归于终止动作范畴。

  (王寅)关于完成体的用法方面也做出了结论,他认为若叙述视点置于终止动作处,则往往侧重动作本身的介绍。若视点置于延续状态2的叙述,它不仅包含终止体所表示的动作,而且着意于延续动作所处的状态、动作所带来的后果与影响。

如上各位语言学家从语法形式、语用和语义的不同角度对现在完成体的结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阐释的说明,但有些地方的表述也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陈劲节(2008)认为,追溯性现在、先时时间、不确指和持续、延伸说都不是现在完成体的固有意义,它们其实都是与不同语境相作用的结果,应属于语用范畴,而上述语言学者所提出的仅是完成体某个方面的体现。而语用理论倚重理性思维,难免忽略人类认知的社会属性。

而本人认为,上述传统理论是把“时系统”来定义的,并不着重于“体”即情状的角度来论述。

王寅从语义学视角研究中心动词的体义,将点性动词与完成体搭配,认为它们同俱“点性意义”,而线性动词不能单独与完成体连用。并借助语用视点,分析了叙述视点对终止体动词意义的影响,可以说他启发了英语现在完成体构式的认知新层面。而从目前认知的研究,如果将中心动词的“点”化,辅以 “状态” 和“视角化”的过程,就可以更全面地阐释现在完成体的意义了(胡志勇,2010)。

如下从认知科学的角度进行讨论和说明。

3、英语现在完成体结构的认知分析

3.1 语法化

   3.1.1语法化概念

(Ungerer & Schmid, 1996:255)“语法化”首次的提出,见  于法国语言学家梅利(A. Meillet)写于1912年的论文“语 法形式的演化”,他认为语法化主要研究自主词转化为起语法作用的成分(the transition of autonomous words into the role of grammatical elements);

    而目前的语法化研究更偏重于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的产生与形成。

 

Sweetser(1990: 27,148)认为语法化就是实意词项状态变为语法词素状态,是语义向更加抽象方向变化的一种常见结果。

 Heine等(1991:2)认为语法化是要表明词项在哪里起到语法作用,语法单位在哪里起到更抽象的语法功能。

  Taylor(1996:349)认为语法化是以往的词项(erstwhile lexical item)逐步图式化,失去原有丰富的概念内容的过程。

    总的说来,目前的语法化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词虚化,将其与隐喻、象似性、主观化(Subjectification)结合起来,偏重于从认知规律探索语法化成因;二是词汇化,即短语或句法结构逐渐固化而形成单词的过程。

3.1.2 “have” 的认知语法化

3.1.2.1 “have”的意义分析

“have” 中心意义应为“典型的拥有”,John R.Taylor(2001:202)认为“拥有”应具有如下特征:拥有者为一特定的人,被拥有物为一特定具体的物品,拥有者对被拥有物有一定的支配权,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对长期和固定等等;

 从语法虚化的认知规律来看,该词意义的边缘化表现为它所具备的每一典型特征的逐渐演变,如拥有者的抽象化、被拥有物实在意义的弱化、所属的关系由强及弱等;经过历时发展,渐弱化为语法标记。

3.1.2.2  通过含 “have”的具体例句来说明“have”的语法化

首先介入两个基本概念:

射体(trajector)

事件的主要图形凸显的参与者,

界标( landmark)

居次要凸显程度的参与者 (Langacker, 2005: 111)。

    其实这两者是认知语言学中图形(figure)和背景(ground)    的具体应用,在不同的意向图式中表现一定的关系。表现为一般语法概念就可用射体和界标来描写:主语         射体,宾语或其他成分      界标。

在此我们依据Taylor(1996: 342) 对have的例举,稍作改动,并按have实意性递减(其语法化程度逐渐增强)的顺序,列出例句论述如下:

     1).Do you have a lighter?  (Have you a lighter?)                                                 

     2).The house has three bedrooms.           

     3).You have a lot of patience.                                                      

     4).We have a lot of crime in this city.                                                 

     5).I have some work to do.                                                         

     6).I have to do some work.                                                

     7).The guests have arrived. 上述例子中的射体分别为

    you, the house, you, we, I, I, The guests,

   界标分别为

    a lighter, three bedrooms, a lot of patience, a lot of crime, some work, (to)do some work, speaker’s position.

    have在射体与界标之间的关系起连接和参照的作用。

例1)have表现的拥有性很强,是具体的所有关系(concrete possession),基本表现其中心意义。

    2)射体house       界标three bedrooms=“whole-part” ,起空间参照作用。

    3)中,射体you是认知凸显的主观因素,和界标a lot of patience有潜在的关联(potential relevance);

    例4)中的have有使射体对界标的作用由空间向时间参照点过渡的一定倾向;

5),射体和界标之间存在义务关系,界标表示射体的义务,have的真正意义      to do;

    3)、4)、5)中的射体对于后面的界标,有空间参照向时间参照过渡的趋势。

   例6)可看作是5)的进一步趋势发展,界标也变成了一定的实质上的行为。have发生了语法上的变化,它是在5)基础上进一步的语法和语义上的弱化结果。

   7)中,射体the guests的界标已经转化为arrive的潜在意义,表明的已是整个述谓(客人到达)与言语场景中参与者之间的关联,“客人到达”与当前参与者有直接关联。

    have 用法再次弱化,语法化为现在完成体的标记,含有“先于”之意,表示已发生的动作与目前情况有关联,它可视为是属格特征的延伸,具有临近性与可及性,并从“临近性”和“可及性”弱化为“关联性”,这使得have作为现在完成体的一部分就获得了“对当前情景有影响”这一含义。

3.2 “have +-en”结构分析

  

    按照其构式特点,我们按照距离象似性(iconicity of distance)的原则,先分析中心动词的语义特征、-en形式,再到 “have+-en”构式,最后转到视角化(perspectivization)的整体角度。

            -en         have+-en

3.2.1用于完成体的最基本的动词的内在语义特征

    Vendler(1967)根据动态性(dynamicity)、终 结 性 (telicity) 和 瞬 时 性(punctuality)三 个 语 义 特 征 将 动 词 分 为 状 态(state)、活动(activity)、完结(accomplishment)和达成(achievement)四类。 (三个语义特征、四类动词)

     动词屈折变化和情状类型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Shirai 和Andersen(1996)认为终结性、瞬时性是与完成体最相似的语义特征,因此达成动词是完成体的最典型的情状表现,而状态动词与完成体的结合能力则相对较低。

 

     Robison(1995)的研究发现, 瞬时性动词明显比持续性动词更容易被用于完成体标记。

 

王寅(2001)使用点性(dotted)和线性动词(linear)来阐明其用于完成体形式的意义。

3.2.2动词过去分词的认知观(主要从突显原则的角度涉及)

如下分析完成体构式的状态性

Langacker(1999: 220) 认为,时态和情态动词是为过程设置背景的述义成分(grounding predication),而“背景”指的是言语事件、言语事件的参与者(即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及直接环境,包括言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当时的情景语境、先前的话语以及参与者双方共有的知识等(Langacker, 1999: 218 -219; Taylor, 2002: 346)。

Langacker把说话人和听话人当作观察者,观察话语中明确表达出来的内容。不同的观察方式决定背景信息的不同方面以不同的程度和不同的方式出现在话语内容中。

他把话语中明确表达出来的内容说成是在舞台上(onstage),说话人和听话人作为背景成分既可以出现在舞台上,即出现在话语内容中,也可以留在舞台下(offstage),不在话语内容中明确表示出来,

 按照Langacker (2001: 260),现在完成体构式在时态上是一种现在时,它表示的过程例示应是说话人直接感知到的事实,在说话时间产生,并与说话时间完全一致。

在现在完成体构式中,被现在时态设置背景的是助动词have,它使整个小句所描绘的过程有了跟说话时间完全一致的参照点,使小句描绘的过程与说话时间联系起来。

仍分析例7),实际上“have arrived”作为路径(path)而存在更合适,界标所在的位置被忽略,其实这个界标所在的位置应为说话人所在的地方(speaker’s position ) 。这个界标处于舞台下的位置。若以典型事件模型(Canonical Event Model)表示应为:

     {V            […Xtr                 lm…]}

 

在这里 “have arrived”表明界标移进了说话人所在的视角,是个渐进的过程;

其实亦可采用整体扫描的方式把这个实义动词描绘的事件识解为非时间性的,此时使用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arrived就表示对所描绘的过程不再进行序列扫描,而是进行整体扫描,注重其结果,产生出一种与到达这个事件有关的非时间关系。

在此再提出一个终结突显(terminal prominence)的概念:它所描绘的事件是从参照点被观察的,由于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在参照点之前,它的终结点在时间上最接近参照点,但是在参照点之前。因此从观察者的角度看,事件的完成被置于显著的位置,并在某种程度上更加突显(其实这就是现在完成时构式的原型意义或原型用法,但这种原型意义在一定的语境中会受到其它语境配置的影响或称之为压制(具体见下面的第四部分))。但是关于终结突显的论述似乎只适用于上述完成过程,而不适用于非完成过程,有例子证实。

    8) I have learned the poem.

    9) I have lived here since 2002

8)中的learn the poem描绘的是一个完成过程,这个事件的完成在完成体构式中被置于显著的位置并更加突显。但9)中的live here描绘的却是一个非完成过程(没有指明事件有一个终点),这件事在说话时间之后可能继续下去。这是因为对非完成过程来说,完成体构式突显的是事件从开始到参照点(即说话时间)这段时间的情况,而并没有突显事件的完成。这与9)中的since 2002结构不无关系,正是这种结构上的压制(Construction Coercion),使得该动词义与构式义不完全一致或相冲突时,其语义特征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3.2.3.英语现在完成体构式与现时关联

 Michaelis (2004)指出,完成体构式是一种状态构成构式(stativizer)。虽然完成体构式中的过去分词表示的过程既可能是完成过程(如learned),也可能是非完成过程(如lived)。

但因完成体构式突显的是动作发生的这一过程,若从整体视角(即最佳视角(optimal viewing arrangement, Langacker, 1987: 129, 2000: 297)看,即概念主体(conceptualizer)都把完成时构式看作是一个主观性的非完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则不考虑其中的过去分词表示的是完成过程还是非完成过程)

     Langacker (1991: 221, 223)特别指出了完成体构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助动词have的射体就是整个构式的主语,这个主语同时也是构式中过去分词的射体,这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由过去分词表示的过程与言语事件的参与者(即说话人和听话人)有现时关联。

3.3完成体构式与主观化

 Carey (1995) 认为,英语完成体构式的形成来自于  have+(X+done)      (have+done)+X,具体说明如下:在表动作结果的构式have X done中,当do为动作动词时,have的主语不一定与do的主语一致,例如“I have the watch repaired”,不一定是本人亲自修好。但当do为知觉动词时,如“I have X heard”, have的主语必定和do的主语一致,即两者共有一个主语,于是导致结构上have和do的结合和完成体构式的产生。这演变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主观化的过程。

Traugott(1995)也认为主观化和语法化一样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强调局部的上下文在引发这种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强调说话人的语用推理 (pragmatic inference)过程。语用推理的反复运用和最终的凝固化,结果就形成主观性表达成分。前面所述 “have”语法化的过程,正是表现了这个特点。

Edward Finegan(1995)认为主观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

    2)说话人的情感(affect)

    3)说话人的认识(epistemic modality)

    其实这三个方面是互为交叉和联系的,langacker 的认知语法的观点这是凸显了这一观点。而英语现在完成体与现时关联的联系,就与上述主观性研究密切相关。

4.完成体构式与压制(coercion )

 4.1 压制概念

压制是指句法结构中出现不是所期望、默认或一致的词项时,为了消除意义冲突或修补错误匹配(mismatch)对词项进行重新解释的机制---即抑制或剪去(cut)不一致的部分,凸显与构式相一致的意义,或给词项增加相兼容的成分(De  Swart 1998, Goldberg 1995, Michaelis 2004, Ziegelar2007)

构式对词项压制的动因是说话人追求经济最大化和听话人追求信息最大化的语用省力原则和整体比部分凸显的认知原则。构式对词项压制的机制是识解(construal)---人们对同一客观事件或情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感知和描述(Langacker1999)。

    介绍两种压制:

      构式压制;在特定语句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构式

      词汇压制:起主导,甚至是不可或缺作用的是词汇

  4.2 现在完成体中的压制现象隅举

    一些限定词如否定词、频率词和其他短语结构的压制使完成体的表达成为可能。E.g.

   10) John has not left London for a long time.

 以王寅在语义学范畴上对完成体动词的解释,点性动词不能和延续性时间段相结合。但此处点性动词的否定式相当于线性动词,因此可以通过not的压制来改变其体性,使其具有线性意义。 11) The star has twinkled (twice).

 因为“twice”发挥的压制作用,使得此句可以接受。它将已经结束的终止性动词压成了 “点”,这个点经过重复,被延长处理,也就具有了“随后状态”的含义。

   12)I believe  I’ve got a recorder next year.

     因为有了I believe 的存在,使得后面的句子变得合理。

5.总结

Langacker等的认知语法体系既涉及了语法概念(如完成体构式、主语、宾语等),又有语义概念如完成过程、射体、界标等,并把语义概念作为解释语法概念的基础;

在此理论中,他同时把说话人和听话人看作是概念形成过程的参与者、言语事件的观察者,他们均构成参照点,从这个位置进行识解现在完成体构式所描绘的事件。

  Langacker把英语现在完成体与现时关联联系起来,并涉入了主观化的观点,从该维度进行结构和意义上的分析和研究。

  但是仅有此维度的分析还不足以解释现在完成体构式的合理性,因为还应该从构式压制和兼容的角度进行分析。

  存在的问题:

   1)我们认为Langacker的认知语法过分强调了语法系统的开放性,而忽略了它的相对独立性;另外他也认为,语法和语义构成一个连续统(continuum),并把此观点用于完成体构式的分析中,过于强调了语法与语义的相关性;其实语法作为一个系统,具有极大的相对固定性,新结构的产生和应为语法接纳和融合。

   2)上述分析的现在完成体从时的角度上而言,仅仅涵盖 了过去与现在。实际上认知语法也只涉及这两种,鲜有涉及将来时间用现在完成体表示的依据。这如何去解释和分析呢?另外在构式分析中,介入的主观化观点,是否显得宽泛,如何去界定限度?

   3)构式压制的解释也有片面、牵强之嫌,显得缺少系统的理论 支撑,如何就这个构式难题给出更权威的说明?

参考文献

[1]Andersen, R. W. & Y. Shirai. 1996. The primacy of aspect i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pidgin-creole connection [A]. In W.C. Ritchie & T.K. Bhatia (eds.),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527-570.

[2]Carey, K. 1995. Subjectifi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perfect [A]. In Stein & Wright ,83-102.

[3] Croft, W. and Cruse, A.2004.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Crystal, D. 1987.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M]. Cambridge: CUP.

[5] Declerck, Renaat. 1991. Tense in English: Its structure and use in discourse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6]De Swart, H. 1998. Aspect Shift and Coercion [J], 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

[7]Finegan, E. 1995.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 an introduction [A]. In Stein & Wright , 1-15.

[8]Goldberg, A. 1995.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al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