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长小学老师家庭教育特倒霉孩子南方周末祸害杂谈 |
分类: 教育时评 |
世界上最幸福、最安全的地方莫过于自己的家,世界上最可敬、最可爱的人莫过于自己的父母。但是,当有的孩子长大后,并没有这样的感受,特别是出身于小学教师家庭的孩子,倒觉得“家是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最近一期《南方周末》中有一篇题为《父母皆祸害》的文章,其中就有“小学老师的孩子特倒霉”的说法。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子女是最幸福的。他们享有特权,能得到更多的关照。他们怎么会是“特倒霉的人”呢?稍作分析,确实不难发现,他们是最不自由的人,“被要求”,“被规定”,“被限制”,“被命令”,“被训斥”,与同龄人相比,他们更欠缺童年的自由和快乐。长大后,家自然成了没法谅解的地方。
不能平等对待孩子,缺乏对孩子的尊重,以“我都是为你好”为理由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任意加以处置,这是中国父母的通病。职业为教师的父母,此种病同样被传染,再加上“管”与“教”的职业习惯,往往会对自己孩子的自由实施变本加厉的剥夺。要求孩子做更多的作业、进行更长时间的训练、获得更高的考试分数,与此相伴的是,孩子会受到更多的训斥、会失去更多的自由、会得到更多的痛苦。教师还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编在自己任教的班级,让孩子时时刻刻处于自己监督和掌控之中。更可怕的是,在与同学比较中,孩子的考试欠佳或者某项技能落后,父母又会利用教师这一职业之便利给孩子或加班加点或额外辅导或单独考试。小学教师群体,难怪在子女眼中,是一群“僵化的国家教育机器的最末端执行者”,他们“逃得掉沉闷无趣的小学,却永远也别想从父母那儿毕业”。
那么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孩子就感到幸福就不再会感到倒霉了吗?也不是的。如果这样,父母理所当然会被孩子认为是“祸害”。家长要有“要求”,但要转化为孩子的内在需要;家长要有“教”,但要转化为孩子的“学”;家长要有“管理”,但要转化为孩子的自觉行动;家长要有“督促”,但要转化为孩子的兴趣;家长要有“引导”,但要转化为孩子的自我选择;家长要有“爱”,但要转化为孩子的责任心。总之,要让孩子幸福,就要让孩子:在平等对待中感受到做人的尊严,在顺畅沟通中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在民主协商中感受到童年的幸福,在不断进步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自然不是每个家长、老师都能意识到的,更不是每个家长、老师都能做得到的,这也就导致了一些家长、老师可能付出越多结果越讨孩子嫌、越讨孩子恨。
被自己孩子看成是“祸害”的小学老师,不会看到我的这篇博文。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凭习惯做事,不会反思,不会学习,甚至连什么是博客也不知道。你如果是一名小学老师,你的孩子如果有一个美好的童年,那么你的学生往往也是幸运的。作为老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当自己的孩子自认为是最倒霉的人的时候,你自己也肯定不是一名好家长甚至不配称之为一名称职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