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堆,俗称大寺山,位于亭林镇中山街寺平南路与大通路交汇处,是“亭林八景”中唯一尚存的一个遗留景点。南北朝梁陈时期顾野王(顾体伦、顾亭林)晚年隐居于此,于茂林深处,结茅筑舍,读书、修书(《舆地志》)而得名。大寺山原高10丈,占地数十亩,林木茂密,历经砍伐,主峰于1968年取土填河被削平,现仍形似土山,北麓紧靠笔尖厂。今读书堆上,仍存有蓬蓬勃勃的树木数十棵。
无独有偶,同为千年古镇,亭林镇与张堰镇一样,镇名的来历都与历史名人有渊源。张堰镇是与张良有关,亭林镇则是与顾野王——顾体伦(顾亭林)有关(见《千年古镇张堰镇走访印象》、《张堰公园:千年身世/海瑞光临过/其他看点也多多》、《张堰镇钱卢两家故宅有看头》|、《文有南社武有黄埔——上海南社纪念馆》)。相传,一千四百余年前,南北朝时期的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书法家顾野王(顾体伦、顾亭林),在这里觅得一片郁郁葱葱的参天树林,不胜欣喜,于是搭芦隐居于此。日复一日在林间草亭编书读书不亦说乎。就此引得文人墨客闻风而来,不时于林间亭中雅聚。天长日久,居然被坊间俗称为“顾亭林”。久而久之,后人干脆省略其“顾”之姓氏,直呼其名“亭林”了。人云亦云,长此以往人们便习惯于将顾野王的雅号“亭林”来指代顾野王隐居的这一片土地了。——亭林镇便就此得名。
顾野王居住编读的这一片林木,位于一座土山包之上,当年高十丈,占地数十亩。因此,自然而然地被人称之为顾野王“读书堆”、野王“读书堆”,简称“读书堆”。不过,经历史的变迁,至今读书堆祗留下小小的一块了。
提起“读书堆”,其实并不陌生。吾在前些年游走浙江省平湖市时,在东湖侧畔就遇上一处平湖市当地的新建筑名胜古迹“读书堆”(见《南村书堆不一般 誉满江南古书乡》)。此外,在崇明岛孔庙(崇明学宫),也看到过类似读书堆——杏坛(见《崇明学宫与杏坛》)。不过,从年代看,平湖的“南村读书堆”仅为明代历史遗存,若论资排辈,其资历还大不如亭林镇的顾野王“读书堆”呢。况且,平湖的读书堆似早已荡然无存,并没能让人看到任何真迹了。反倒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的亭林读书堆,还巍然屹立在这里。
清楚记得,头一回造访“顾野王读书堆”时,心想如果能够登临此读书堆小山包,该有多好多浪漫啊!可惜不得其门而入。真乃天助我也,
吾第二次造访亭林镇时,突遇偶然机会,居然有幸进入实地踏勘,犹如天上掉了个大馅饼。一时竟仿佛时空转换,感慨不已。尽管没能在读书堆上发现任何历史遗迹,却明显感觉这里有强大的气场存在。是啊,是先人留下的满满浩然正气,令人奋发向上。仅此便足足可让后人缅怀。
一,顾野王读书堆现存外观:
二,读书堆侧有芳邻——上海金山制笔厂、亭林小学:

顾野王读书堆北侧原为上海金山制笔厂。与文房四宝之一的制笔厂为邻,倒也说得过去。

废弃的上海金山制笔厂原厂房。其南侧便是顾野王读书堆。
四,有关顾野王生平著述之介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