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是常态。
这就需要不断地请教别人。然而,在目前的社会状态下,安全意识还是必须的,故也不能逢人便问。
通常,政府行为是最靠得住的,故应尽可能找公职人员,比如警察、军人、机关干部,以及教师学生等去问路打听,哪怕是居委会大妈也行,基本可确保万无一失。另外,沿街店铺的售货员也都是请教对象。一般来说,老年人、女同志比较靠谱。
当然,天下毕竟还是好人多。在你需要帮助时,热心人到处都有。
比如,这天就是很典型的一天。半天时间里,前后接连很多次遇到萍水相逢的热心人。下面还仅是有照片为证的五回呢。
第一回:
我向一位中年人打听,高桥镇的高桥有多高?
他很热情地告诉我,高桥镇的高桥其实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个铜钱月初从桥顶抛下,要到月半才能落到水面。不过,现实生活中,高桥并不高。此时,一位路过的中年人接口说,是啊,老古话就是这么说的:高桥并不高,高庙不见庙。
当我接着问,历史上的高桥究竟还在不在,在哪儿?
他俩面有难色,当即讨论了起来。结果得出的结论是,让我去找当地的老土地问问。
第二回:
我与一位骑自行车的长者擦肩而过,见他一头白发,就向请教高桥镇高桥的问题。老先生马上下车,与我东南西北地攀谈起来。
他虽也无法确切地回答我的提问,却给我提供了好几个古迹的线索。包括高桥镇双井等等。
第三回:
在老先生给我介绍的一处古宅门口,我与古宅的主人与房客搭上了话。对于我这样的拍客他们早已司空见惯,然而,他们仍然认同了我的怀旧观念。与我探讨起该古宅的建造年代。房客说,此古宅还是他祖父建造的,主人说,我都80多岁了。——显而易见,此古建筑,至少150多年以上了。
第四回:
按照老先生推荐,我去寻找古双井遗迹。走啊走的,到了十字路口就犯迷糊了。问了几个人,也不得要领。后来,问到一位音乐培训学校的老师才有了眉目。继而,终于比较顺利地找到了古双井遗迹。
第五回:
此位老先生很健谈。跟我谈了不少高桥镇的方方面面。我提出的所有疑问,他几乎都能有自己的看法。并且,基本上与前面四拨当地热心人所说的内容,都能合得上拍,可以起倒互相印证的作用。此时,我的高桥镇之行,大体上也可以说告一段落。故与他一席话,就等同于,对此行作了一回总结性回顾。也非常不错。


第一回:
为了回答我的问题,俩位热心人还研究了起来。




第二回:
这位老先生给我讲了许多。高桥“古双井”景点就是他告诉我的。

第三回:
给过介绍的当地历史文化陈列室两位管理员。

第四回:
最终是中间这位女同志告诉我“古双井”确切位置。两旁的年轻人都还不知道有这个景点。





第五回:
与我交谈的这位老先生绘声绘色、津津乐道,谈锋甚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