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我的学车老皇历(1)
(2009-07-24 15:49:48)
标签:
汽车卖方市场暗箱操作潜规则 |
分类: 人生际遇 |
我是在退休前两年学的车。那时学车年龄放宽的新政策还没出台,想想超过60岁这辈子就与车无缘了,于是就咬咬牙报了名。问题是没时间,因为人还上着班,单位工作又忙。虽然学校有一个多月的暑假,但等到通过体检、交规学习、模拟考试、正式考试,假期早就过了一大半,都快上班了。
交规考试倒是小菜一碟。从小到大被考了这么多年,当了教师又考了别人这么多年,这点范围的考试还不是小打小闹?果不其然,高分一次通过。据说,有的小青年还有考两三次还通不过的呢。
当时(2001年)条件还差,驾校根本还没有自动档的车,只有桑塔钠轿车、切诺基四驱越野车、北京吉普车三种车型。我学的是北京吉普车。一是便宜(记得大约是4000多吧),二是该驾校桑塔纳、切诺基较少,要排队等候很长时间才能上车。切诺基最少,好象只有一辆。不然,原本我倒有点想学切诺基的意向。
当初之所以选择该驾校,主要是考虑离家离单位近,省得把有限的时间都化在路上,万一单位家里有急事的话自行车十来分钟就能赶回来。
我的学车还算正常。从2001年7月22日报名到当年11月27日拿到驾照,前后历时共四个多月。其间,驾校特别是师傅玩的猫腻当然也少不了,不外乎一个字——钱。除了各种名目的收费,还要不定期孝敬师父香烟和份子钱。这在当时是潜规则。但天下乌鸦一般黑,市场经济嘛。不过,就算这样,恐怕也要比以前好得多。听单位以前的老驾驶员说,原来学车至少要半年以上才能拿到驾照。各种名目的花费更多得多。没有万把元钱根本打不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估计,情况总是变得越来越好,现在学车肯定又要比我们那会儿强多了。
原因是:第一,那时学车的人虽然没有现在多,但那时驾校也同样比现在少得多,另外,那时学车大多数是为了生存为了工作,驾照就是饭碗,其迫切程度可想而知,所以基本上还是卖方市场;第二,现在学车大多数是为了解决上下班代步工具,有的甚至纯粹为了兴趣和休闲,其迫切程度肯定大不如前者,所以基本上是买方市场;第三,那时学车考驾照过程没有现在这样公开、透明,公正、公平程度绝对不如现在,所以基本上驾校是处于暗箱操作的绝对垄断地位。
可见这也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接下来就是分配上车。
我们同车8个人6男2女,除了我是老头,其他的都是年轻人。最大的两个也不过30来岁,都是文化管理系统的,一个副处级一个科级;最小的刚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还不到20岁呢;记得还有一个是从事证券业的,好象是在国泰君安工作吧。另外一个也是应届高考生,结果录取在北京,不得已只得半途把学车关系转到北京。这样车组就少了一个人的学车时间份额,对我们来说自然是皆大欢喜。
师傅技术还可以,50刚出头,自称已经摸了半世车。当初是到农村插队落户的,系开手扶开拖拉机出身,后来大概又修过车。
学车的师生同学关系毕竟短暂且属临时性质,不能与学校的师生同学关系相提并论。由于各人的学车时间不一样,学员们碰头的机会本来就不多。就是聚在一起的时候,学员们各自光顾着自己学技术,实在也没有什么其他交流。等拿到驾照(驾照也是各自分头自己去领的)学员们更就各自东西,从此没了音讯。这也属正常,本来就是萍水相逢。其他车组情况怎么样不得而知,估计大同小异,这要看成员的性格、旨趣、缘分了,不能一概而论。至于师徒关系,由于有着那层金钱利益关系的作祟,自然而然地被淡化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