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评:年线附近大盘是在蓄势?还是筑头?

(2009-04-26 15:52:19)
标签:

股票

财经

年线

周评

大盘

中国

蓄势

筑头

赚钱效应

调整

止损

抄底

理由

分类: 投资理念与技巧

   周评:年线附近大盘是在蓄势?还是筑头?

 

  自6124点下跌以来,本月,大盘终于首次成功站上了年线,中国股市在2480-2558点一带来回震荡,周三下午14:20破位2480下行,从技术看,可以说是准备回补缺口,但补完缺口,周五围绕周四2463点的收盘价位置,4上4下的折腾,尾盘再次跳水,局势就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大盘是在蓄势?还是局部筑头?

 

   经过对本轮行情的回顾分析,不难发现目前的市场中,风险正在逐渐聚集,赚钱效应正在逐渐递减。
   本周除了德豪润达、亨通光电、利尔化学、亚星客车、天科股份、准油股份等个股有所表现外,S*ST长岭、*ST联油、S ST张股、ST新天、S*ST天海等低价股在疯狂飙升。可见正规部队干不过未股改的杂牌军。垃圾股的飙升有点像闭幕前的精彩表演,每轮行情的最后疯狂几乎都是ST的垃圾股群魔劲舞。这次是历史重演?还是例外?

 

  此时,股指跌破2500点,20日均线又失守,我们有必要对股市进行一次全方位体检,重新梳理一下本轮行情。目前市场究竟健康与否,近期的调整是“洗洗更健康”,还是反弹告一段落?
   首先,催生本轮行情的是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基建板块直接受益。太行水泥一连9个涨停,打响超级反弹行情的第一枪。水泥类个股启动了大盘第一轮行情。
   迪士尼、世博、亚运、新能源等概念的先后炒作使行情得到延续。周期性行业的反弹让有色金属等风光再现。
   创业板的炒作成就了中小板狂飙,并使鲁信高新、深圳惠程、德豪润达等牛股成为市场最耀眼的明星,详见笔者的《解析牛股是怎样“牛”起来的?》
   本周证券期货、银行、有色金属、煤炭、水上运输、有色矿采、钢铁、房地产8大主流版块的主力资金借机大量出货、获利回吐。

 

  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
 首先,市场操作策略已从积极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前期活跃的市场中,追入领涨股和热门板块是最佳的获利方式,可能抓住软件板块、新能源板块等暴涨品种,但是当市场转入调整阶段,操作策略也该随之调整,此时最忌讳的就是追涨,风险极大。
 其次,在目前市场中,应该将控制风险摆在首位,尤其是风险大于收益时,就要停下脚步好好省视一下自己的操作。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控制仓位,将前期反弹行情中获得的利润及时兑现,好好保住胜利的果实,耐心等待调整,等待市场反复筑底,不轻易出手抢反弹。

 

   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股市“有点累了”,感觉盘子越走越沉,越往上走,成交量越小,分歧越大;基金与私募等一看情形不对,就马上大量出逃,甚至一些捕风捉影的消息,如:5月中旬重启主板IPO,也成了出逃的借口。周五尾盘竟然过份到“弃城不守”,这说明主力机构对周末的利好,不抱有过大的期望,政策消息扑朔迷离,也懒得去博。

 

    本周的震荡行情如我在4月19日《从周末消息面的解读来窥探下周市场》所说,围绕267日均线来回震荡。最高点正好碰到大盘周线的压力位,尽管低点也落在支撑线上。
   大盘中期趋势仍保持向上势头,但短期调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适当地学会旁观欣赏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静等市场调整结束后,再安全介入也是一个不错的、明智的选择。当我们看不懂或者操作不好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空仓休息,股票不是每天一定要做的,更多的时候应该是放在挖掘和寻找中。


    在大涨时,一定要冷静找看空的理由,尤其是散户资金都疯狂时,就不能马虎大意。在大跌时,就要找看好的理由,尤其是市场都绝望,证交所门可罗雀时。


    在股市中学会守住一条均线就可以不赔钱,如果大盘股价跌破20日均线就要注意止损风险!
   目前技术面调整压力和基本面估值回归形成共振,是本论市场调整的主要原因,预计市场短期仍将处于调整之中。暂时不宜急于抄底!

 

    在调整中,出现涨与跌都是很正常的。即使周一出现上涨,也不过是给大家一个趁反弹出货的机会。涨跌不惊,操作平和。

  每一次调整,都带来一次新一轮的机会。趋势明朗时,就是我们再次介入之际!也许3天,也许13天。

 

 精品推荐:
大盘急跌后ABC转势战法
主力欲害人  躲雨不伤神
主力无所作为 确保安全无悔
写在开盘前的本周操作攻略
对付震荡行情的八招


本人评论文章首发站点: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anhe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