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授如何写诗及写诗技巧前序》
作者:冯卫国
4/24/09
下图:我游杭州西湖的照片,我的诗歌《梦江南-为君遮伞》灵感来源处


大家好,附上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补充我创作的<<传授如何写诗及写诗技巧之:古体闪散诗>>第二篇作为前缀教材,<<传授如何写诗及写诗技巧之:古体闪散诗>>第二篇就是告诉大家如何运用"平仄"与"押韵"创作古诗载体的技巧,用最简单的语言阐述作诗的技巧与诗歌知识!
朋友们,后现代自由诗歌载体是现代人很喜欢创作的诗歌种类的其中一种,如果朋友们想把后现代自由诗歌载体创作得更好的话,最好先练就古诗载体创作能力,而我创作的<<传授如何写诗及写诗技巧之:古体闪散诗>>第二篇希望能给喜爱诗歌的朋友们一点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和指教,谢谢!
我开门见山,直接入主题,如何写诗与写诗技巧和评论诗歌是有直接关系的,举个我创作的诗歌例子给大家看看,也请大家迅速的思考后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评述:
《梦江南-为君遮伞》闪散诗
作者:冯卫国
西湖烟雨飘渺云,
为君遮伞西子寻。
可有伯乐是知己?
只恨佳人不识君。
(注释:诗中的“飘渺”同“缥缈”。西子寻,就是“把西子来寻找”的意思。佳人就是西子。)这首诗歌可以多种释义,表面上是写爱情的,如果大家评论说作者在西湖“寻芳不果”而嗟叹,也可以评论说就算遇上了佳人,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最后徒添感伤之类,也没有错,其实我弄了一个玄机,如果大家得出以下的评论,那就是真正领悟我创作的本意,正确的是:
作者由浅到深,以景带情,针对当今社会上很多有才华和正直的人怀才不遇,很有抱负但又得不到施展重用而创作的,不仅对当今社会上很多有才干的人无用武之地的扼腕叹息(此情况古今都有,屈原也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也表达了作者对当今社会上有些人不惜才的不良现象的感叹和批判,是属于针砭时弊、很有警醒意义的古诗载体闪散诗,简称“古体闪散诗”。对于我发明创新的“古体闪散诗”,可详见我的另一篇学术论文:《传授如何写诗及写诗技巧之:古体闪散诗》第二篇。
诗歌里的“君”,就是那个坐着的石像,是才子,但知道他及他的故事有几个人呢?照片里我为他遮伞挡雨是体现我爱才之心,“只恨佳人不识君”只是借喻,佳人就是西子,就是一个有才之人坐在西子湖畔,西子就算在,那又如何,西子都不认识他,有多少才华如没有伯乐赏识,结果大家可想而知了。说白了,“伯乐知己”、“西子佳人”就是读者,就是你们,你们不知道他是谁,你会爱才吗?我在这就是不透露他是谁,你们有没有主动去了解“他”和发掘“他”呢?你们有没有伯乐观人知事的“慧眼”呢?在现实生活中,就算不能像伯乐一样有“发掘”人才的能力,但应该也有伯乐主动“欣赏”别人优点的“审美能力”吧?朋友们扪心自问一下,能做到吗?
---冯卫国
先针对评论别人创作的诗歌阐述以下几点重要的事项:
评论别人的诗歌的时候要注意:
诗歌不像文章那样容易评论的,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评论一首诗歌能说到"点"上的话,那评论的人是真的让人佩服的,也能看出评论者的才华,"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是这个意思,因为诗歌不像文章那样直白明了,当然你可以评论优秀的诗歌说不错以及很好之类的话,但作为真正的优秀的诗人是不在乎什么评论的.
因为真正的诗人的思想不但浩瀚包容而且是无私的,他知道自己的作品的优秀,假如给有缘的而且有品味的你看到,会有信心能放到你内心深处,也有信心令到你内心感到一丝共鸣的。
而不在乎别人欣赏与不欣赏自己的作品的,这就是优秀诗人真正的--"诗人本色"了.当然,诗歌,也像人与人偶遇一样,也要讲缘分的.
一首好的诗歌(包括古诗载体和后现代自由诗歌载体),作者应该要给读者知道和欣赏以下4点:
1.一定要知道作者为何创作为大前提,作者的创作目的和描叙的诗歌内容是否吻合.
2.能让读者欣赏作者的"情感文笔和韵味意境",这是最重要的.
3.有没有突出的句子让读者和作者自己觉得难忘.
4.是否有重点--要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诗,有没有让读者有想象的空间,内容是否围绕"情感主线"有控制有节奏的展开和合拢堆起,就如一堆沙子垒起来后,最重要的就是塔尖的部位,这就是重点,就是精华.
另外如果你们一定按照平仄之类的固定是很难创作出一首诗歌出来,还有很多略懂诗歌的人评论别人创作出来的诗歌就用什么有没有用平仄啊那些固定格式之类,不是不对,而是这种人可能连平仄是什么都不懂的.
评论和品味一首诗(包括古诗载体和后现代自由诗歌载体),最重要的是:
1.能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想表达的是什么情感意境.
2.文字的提炼程度上是否能经得住推敲.
3.是否能引起共鸣.
4.一首诗歌是否有韵味以及诗句词语押韵和是否琅琅上口.
后现代自由诗歌偶尔也需要这样琅琅上口的,很多所谓的诗人创作的自由诗歌太自由了,往往忽视了这点,如果内行的诗人看到,只能笑一笑而已,当然也可以不押韵,但情感文笔与情感主线一定要精炼到位,要知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才行.
朋友们,你们知道以上那两大部分一共8点原来也是作诗的技巧来的吗?现在大家知道我为什么先从评论别人创作的诗歌开始说起了吧.
如果朋友们不知道,说明很多朋友毕竟不可能全部都是诗人,也毕竟说明了喜爱诗歌的朋友们不可能全部是李白杜甫了,这是很正常,所以学习诗歌创作必须要抱着虚心的心态,我先从评论开始说起是从"逆反推理学"的逻辑中而让朋友们领悟更深刻,要让旁观者观看你的作品的心态与角度说起,不能偏执于创作者如何创作这个角度说理论,因此,创作诗歌的技巧有时候也要“换位思考”的.这不是"忽悠"大家的,也是我曾经作为一名培训师要所具备的培训技巧,当然我在外资企业不是培训员工如何创作诗歌,而是更精辟更有深度的工作上"立体化"专业知识了......
大家为什么认为现代人不敢去创作像李白杜甫之类的五言七言的诗歌呢?因为以前朝代的著名诗人的诗句写得太好了,可以用"观止"来形容,一般现代人创作的五言和七言律诗或者绝句有很多人不怎么在乎或者不怎么欣赏的,他们还是喜欢古代诗歌多些,这是很正常的,正如唐朝韩愈说的:
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
那用故谤伤?
蚍(PI)蜉撼大树,
可笑不自量.
但本人更赞赏的是清朝赵翼<<论诗>>写到的: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待有人才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朋友们, 李杜诗篇当然是好,但我们现代人也适当可以创造的,不是一定要超越古人,而是要有敢创造的精神。
诗歌是拿来抒发情感的,不是拿来比较的,而且社会是在进步之中,一个时代没有自己时代的创新作品,是很可悲的,但好在后现代自由诗歌载体就是创新的表现之一。
当然也有不少名家诗歌作品,但真正意义上算得上是诗歌精品的还是极少数,如果新生代包括80后/90后能继续发扬创新精神来创作优秀的诗歌,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所有热爱艺术及热爱诗歌的人都可以聊以安慰了......
创作诗歌的确有些难,创作好的诗歌那就更难,就看你敢不敢有为艺术而牺牲的精神了,我还是那句我原创的老话:诗歌是一门艰苦而富于创造性的心灵艺术,是检验一个时代和民族审美趣味及人文底蕴的标尺,它需要并值得整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付出.
在未来,我与闪散诗都将在探索中前进,我创新发明的闪散诗及其文学体系无论能传播与否,都不难看出我为现代文学作出的种种努力与贡献,也希望能为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尽到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诗歌虽然是“天下间和艺术世界里最美的花朵”,但我的心也是忧虑的,说白了,就是现在这个社会不太重视诗歌的发展,人们对诗歌了解的程度和重视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还有现代很多诗歌作者创作的诗歌作品太抽象,太随意,无诗歌应有的韵味和意境(优秀诗歌除外),令到读者云里雾里,领略不到诗歌的精华所在,从而导致很多原本喜爱诗歌的读者也对现代诗歌产生了“抗拒感”,更何况那些不懂诗歌的人们呢?我估计连起码对诗歌的好感也没有了,这不得不令人对现代诗歌产生忧虑和沉思了。这就不难看出,我创新发明的闪散诗就想改变这一不良现象,但看到现今社会的诗歌状况,我又不得不担心我为文学艺术付出无私奉献的辛苦、创新与作品,都会付之东流水,那就非常可惜和遗憾了。
因此,我这篇文章的开头创作的《梦江南-为君遮伞》就是希望有知事开明、知人善用的“伯乐”出现,能发现和传播我的闪散诗。照片中,我和石像一起,诗歌中的“君”,不但说的是石像,其实也是说的是我,我只是在写作技巧上来了一个“暗喻”而已,一语双关,聪明的你应该不难理解,有些朋友会不会看到这里才会恍然大悟呢?
我诗歌中的“伯乐”,真的能与我一起,就如我为石像“为君遮伞”一样,同舟共济,互助共勉,都为诗歌文学的传承发展与闪散诗的传播尽到一份力量,我也真的聊以安慰、死而无憾了!
闪散诗是否有价值与意义,当然不是我说了算,这些将留给历史与读者去判断,但我对闪散诗真的很有信心,在我的著作文章:《闪散诗,划时代的意义》会有详细的诠释,敬请朋友们留意。
如果以上所说的全部事与愿违,那就只能像我诗歌所说的:“只恨佳人不识君”了。
但我的心也是很舒坦的,因为,既然这个社会和这个时代的人们不懂得欣赏闪散诗歌,并不是我有意想“孤芳自赏”,众乐乐不如独乐乐算了,落得个清闲自在,还有,请允许我再次重申我的一句话:诗歌,也像人与人偶遇一样,也要讲缘分的。
为了让朋友们了解闪散诗的基础体系及其价值意义,我特意创作了以下四篇文章(学术论文),是非常重要文章,形象点比喻就是:我所有闪散诗的“先行部队”、“排头兵”,敬请朋友们关注。本人文采有限,文章如有不当之处,也请朋友们多批评、指教和建议:
《传授如何写诗及写诗技巧前序》第一篇
《传授如何写诗及写诗技巧之:古体闪散诗》第二篇
《传授如何写诗及写诗技巧之:现代闪散诗》第三篇
《闪散诗,划时代的意义》第四篇
面对着这个突飞猛进的时代,生存与发展,物质和精神文化的追求都在不断考验着我们,我们也不得不思考人生、物质追求及精神文化需求的真正价值观,物质方面大家都在不断追求中,在现代物欲横流、物质和金钱至上的世界里,也请大家始终保持精神文化追求的清醒头脑,因为精神文明的建设对比物质追求,两者一样重要的,要相互平衡,这样,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才更加进步,因此,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也不得不引起朋友们对人生和生活物质追求与精神文化之间(包括诗歌的创新、延伸、传承)的多方位的发展而沉思了......
(待续
谢谢赏读)
冯卫国 作于广州
敬请留意我的另一篇学术论文:《传授如何写诗及写诗技巧之:古体闪散诗》第二篇



下图:这张照片我比较喜欢,谁在风雨(雪)中“凝思”呀?呵呵。
这个就是我,你们的好友:蝈蝈(冯卫国),从我的眼神里能看到我的思想深度吗?
别给我忽悠了---眼神里当然看不到,但在我的文学作品里是可以看到的,嘻嘻...

艺术加工:蝈蝈。

品文如品茶,多喝几杯无伤大雅。如有时间欢迎赏读本人其它作品(见下方),未经许可,请不要转载,我博客所有我创作的诗歌文章,是为以后有机会出诗集(文集)而准备的,请大家支持和理解!全球版权归我所有,严禁作商业用途,违者负法律责任!如果转载请先知会本人,谢谢大家理解和支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