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你买了我家的孩子,请记得别给他吃桃,他对桃过敏。”
田文军因为丢了孩子而录制了一段视频放在网上,希望好心的人能给他线索和帮助,最最不好,也打心底里希望那个恰巧和他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人能看到,至少孩子不会吃苦头受罪。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那个可爱的小家伙还未懂事,就突然之间在父母的视线之内消失,这于任何人,怕都是难以承受的打击。
漫漫寻子路,茫然,失望,欺骗,鼓励,自私,以及博爱,人性所有的面目都在田文军的生活里发挥的淋漓尽致。他说,我没老婆,没钱,没孩子,我都是人下人了,可你们还忍心骗我。这不是在博取同情,这是自嘲。因为后面还有一句台词,可惜现在连骗我的人都没有了。沉寂是件可怕的事情,就算是骗子也好,至少在精神上能给人一种还在继续的错觉,这种错觉带来的最直接的东西就是摇摇欲坠的心里还能保有希望的种子,而所有音信全无预示着的只有无望,人山人海却寻不见自己的孩子,无尽黑暗看不见光明的等待会让人崩溃瓦解,让人信心全无。可是他没有放弃,纵是艰难,也依然奔走。
人世间存在最多的就是无往而不胜的矛盾体,没有答案和结局,没有对与错,没有绝对,有的只是因人而异的变化万千的无尽选择,有的只是相对而言的可能性。
二三岁的小孩记忆从来都是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所以田鹏才会在听到”鹏鹏“后转头回望,或许只是他意识里存在这样的相似性,所以他回望的眼神里才没有任何可以捕捉到的变化。再后来,田文军不停地喊:”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可惜,后面那句”都是木头“田鹏始终没有说出口,可能是他因为年幼所以记忆里已经没有了这首歌谣,也或许,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在被相对陌生的人掳走的惊慌和恐惧中,纠缠和厮打中,他的记忆关闭了,退缩了。这一刻,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安全的地方,那就是母亲李红琴。
李红琴的出场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悲伤,这是个注定破碎的人物。于她,最最显眼的恐怕就是超越了血肉亲情的大爱和执着。她可以坐牢,可以头破血流,可以卖地卖房子,可以任人打骂和驱赶,但她不能放弃寻找和自己一起生活了好几年的孩子,这两个孩子犹如救命稻草一般,维系着她的生命。
”我凭什么不能看我的孩子,我明天就去法院告你们“,她的愤怒来源于爱,虽然孩子不是她亲生的,但在她眼里,这孩子就是她的。她在寻子路上遭遇的是谩骂,欺骗,羞辱,以及站在她生命角度上的不公。律师的怠慢,福利院院长的决绝,法官的心不在焉……可这些都不能成为她前行路上的障碍,她是个足够坚韧和顽强的战士,她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回”自己的孩子“。
李红琴的命运尽头,只有屈服和妥协。这是社会现实,不是编剧和导演能够改变的。所以才有了那句:
”大哥,别给孩子吃桃,他会过敏。“
因为李红琴的个人命运,我心生怜悯却又觉得束手无策。就像是我明明知道自己化了妆,有眼线和睫毛膏,我在心里一遍遍的告诉自己别哭别哭,因为旁边的朋友还有观众,可没用,感情占了上风的时候,是不是流眼泪这种事情已经不受大脑控制了,它就是自成一体的在特定的时间点自己流淌,无关风花雪月,无关你怎么想。
现实题材的电影想要表达的终极目标应该就是通过电影本身而让观众对生活本身进行反思。抛开法律和道德层面的内容先不去谈,就人本身所面临的选择困境在相对论的体系里一直都是无解的。就像田文军和李红琴的命运到底谁更悲惨更值得同情,到底正义驱使的灵魂应该站在哪边,没有答案。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电影可以唤起普通大众对于拐卖儿童的关注,对于社会现象的感知。仅这一点,就够了。
看完《亲爱的》,没有结局,也就没有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