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模块 第五节辉煌与遗憾2

(2009-03-17 01:39:24)
标签:

化学家

杂谈

分类: 化学简史

辉煌与遗憾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系98级 郑芳

  历史上知名的化学家在其化学研究中获得过成功的经历,也就是造就了不少的辉煌;同时,许多化学家在其研究生涯中也有过遗憾,得过教训。他们的辉煌与遗憾,对后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都可以予后人以启示。

1、关于燃烧问题早期探索者的命运
  在拉瓦锡之前很久,已经有人提出了与拉瓦锡相类似的观点。例如,早在十七世纪以前,法国医生雷伊对锡和铅经过煅烧为什么重量会增加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一切物体都有重量,锡和铅煅烧以后重量增加,是因为空气造成的。他本人没有做实验,只是从理论上进行了推断。而在1756年,俄国科学家罗蒙索诺夫亦曾做实验,煅烧一块密封在烧瓶里的铅。结果发现,铅的重量还是增加了,罗蒙索诺夫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道:如果不放外面的空气进去,金属经煅烧后,重量不变。后来,英国科学家胡克进一步指出,空气在燃烧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空气与硝石在燃烧的作用相同。英国化学家梅奥更进了一步,他已经知道空气是燃烧和呼吸所必需的,并且认为空气中有两种成分,一种能助燃、助呼吸,一种则不能。应当说,他们是正确的燃烧理论的探索者和先驱者,可是他们的观点没有引起当时化学家的注意,他们的观点与他们的著作一起被人们遗忘了。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雷伊、罗蒙索诺夫和胡克只是说燃烧与空气有关,但是在当时,化学家们(包括他们在内)还不知道与空气中的什么成分有关,也就是还不知道空气的具体组成。虽然胡克和梅奥已经有了初步猜测,可是猜测毕竟是猜测,并非由科学实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或许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观点与当时流行的观点——“燃素说相矛盾、相冲突。就认识论上而言,一种新的观点如果与流行的或占统治地位的观点不一致,可能发生两种情况:一是引起争论,甚至是一场风波;另外则可能没有引起注意,在人们的沉默之中逐渐被人们遗忘。就学术问题而言,前者是一种幸运,而后者则是一种悲哀。虽非绝对,但一般的说,一种比较系统或比较成熟的假说的提出,往往会发生前一种情况;而不大成熟或不够系统的观点的提出容易发生后一种情况。

2
女神之门
  众所周知,维勒于1828年完成了尿素的人工合成,开辟了有机化学发展的新阶段,他还于李比希一起发表了《关于蜜石酸的组成》、《关于氰尿素的组成》和《关于安息香酸的研究》等论文,可以说在有机化学研究领域很有建树。可是,在化学元素的发现上他却留下了遗憾。
  1831年前,他对墨西哥出产的褐铅矿进行了研究。虽然他已经发现有些现象很奇特,也曾猜测可能有一种新的元素存在,但是,他没有进一步研究而把它搁置起来,留待以后研究。瑞典化学家塞夫斯特莱姆通过对瑞典马兰德出产的铁矿的研究,终于发现了新的元素,他将其命名为钒。在他发现以后,维勒进行了认真的鉴定,认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一次发现新元素的机会。
  维勒的好友贝采尼乌斯特地将钒的样品寄给维勒,并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在古代遥远的北方,住着一位美丽的女神凡娜迪斯。一天,有一个人来敲她的门,女神在想:让他再敲一会儿吧。但是她不再听到敲门声,敲门的人走下台阶去了。女神好奇的打开窗子看到了走去的那个人,她自言自语的说,原来是维勒这个家伙。好吧!让他空跑一趟是应该的。几天以后,又来了一个人来敲门,但是这一次他敲个不停,女神最后亲自起来去开门了。塞夫斯特伦走进来,从此结合产生了钒。
  维勒的遗憾启示后人,搞研究工作,发现疑点不要轻易放弃,要抓住机遇,锲而不舍,否则,行百里而半九十,前功尽弃,留下终生遗憾。

3、李比希的教训
  李比希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他与维勒一样,在有机化学研究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同样也有教训。李比希曾经收到一位德国商人给他的一瓶棕红色的液体,恳求他化验一下。李比希拿到样品后,仅凭他的经验就认定,是氯化碘4年之后,即1826年,法国科学院审查法国药学家、化学教授巴拉的发现,指出巴拉发现的新元素溴是化学上的一个重要收获。李比希得知此消息后,想起那位商人给他的那瓶氯化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结果证明那瓶氯化碘根本不是什么氯化碘,而是溴。李比希丧失了一次发现新元素的机会,他也由此获得了深刻的教训。
  无论做什么事,想当然都是要不得的,尤其是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凭想当然办事是会误事的。科学研究需要的是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精神。李比希是一位大科学家,他在科学工作中凭着科学精神取得了许多成果,而在发现溴元素这个问题上却违背了这种精神,吃了亏。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更加证实了一个真理,科学研究需要科学的精神。

4、结语
  我们在上面仅仅举了几个例子,类似的事例还很多。如门捷列夫在研究元素分类的时候,颇具创造精神,可是在他的晚年,他对科学中的新发现,如放射性的发现以及由此导致的元素可转化性的认识,采取了否定的态度;约里奥·居里夫妇都是著名的科学家,在物理学上取得了重要科学成就,可是当中子已经向他们迎面走来的时候,却让它擦肩而过,把发现中子的机会让给了查德威克;舍勒和普利斯特列实际上发现了氧却不认识氧,当真理已经碰到鼻子尖的时候却没能认识真理,这些都是他们的遗憾,都是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了。许多人在一生中,有过辉煌,也留下了遗憾,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有辉煌而没有一点点遗憾,而人的一生没有辉煌却是常有的事。因此,本文讲述化学家的辉煌与遗憾,丝毫没有贬低他们的意思,相反意在表明,历史上的化学家,无论是他们的辉煌还是他们的遗憾,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尤其是精神财富。这是需要后人认真回味。

5
、参考文献
丁绪贤,《化学史统考》,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
凌永乐,《化学元素发现》,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姚大均,《化学世界》,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杨德壬,《中学教学全书·化学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化学·人文科学的韵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