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保罗·安德鲁:诗意建筑空间的跨界再现

(2010-01-13 10:45:52)
标签:

保罗

马爹利

xo

建筑

艺术投资

聚焦

时尚

分类: 艺事聚焦/基金会

保罗·安德鲁:诗意建筑空间的跨界再现

文_本刊编辑部     图_Martell

 

保罗·安德鲁:诗意建筑空间的跨界再现

 

近日,法国著名干邑品牌马爹利携手世界建筑设计大师保罗·安德鲁推出首款全球限量供应的马爹利XO建筑灵感限量版干邑。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干邑世家马爹利的杰作,此款马爹利XO融合精妙的干邑调配艺术和充满建筑灵韵的拱形瓶身,演绎马爹利干邑所独具的个性精髓。《艺术与投资》杂志邀请保罗·安德鲁对话,分享其对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城市规划、个人爱好的奇思和趣事。

关于马爹利XO建筑灵感限量版

 

《艺术与投资》:马爹利XO建筑灵感限量版的设计灵感源自何处?您的设计如何让这款限量版更加独特?

 

保罗·安德鲁:通常干邑的包装都采用一些柔软材料,用包装纸、布料等包裹产品。而这次我希望通过不同的设计和材料在包装中融入另一种艺术——那就是建筑。在干邑精良的酿制工艺中,我觉得有一个环节十分重要,就是在橡木桶中的陈年酿化,而橡木桶本身便是美丽的建筑作品。

总而言之,我意识到这一限量版的设计必须涵盖到以下三件事,它关系到酒瓶本身、干邑起源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首先,需要一个保护外壳,像保护你所珍爱事物那样环绕着酒瓶。

其次,我想体现出干邑珍贵优美的色泽本身。所以我希望将礼盒放在能让光线映射着干邑的地方。因为干邑珍贵之处之一就是色彩本身。

最后,显然这个椭圆是我建筑风格的一部分,我已经将其运用于一些建筑之中,这次仍然希望这一风格运用到马爹利XO设计中。

总之这是一件具备多种功能性的作品。我们使用了一整套金属结构,从内部到顶部保护酒瓶;我们还使用了透明的窗扉设计,使得酒瓶展现在大家的面前。这款设计还会显示出酒瓶上的一些重要信息,如它的原产地等。

 

《艺术与投资》:您是怎么开始与马爹利合作的?关于这次合作有什么可以分享的趣事吗?

 

保罗·安德鲁:在作品设计之初,我们与马爹利公司以及其咨询顾问进行了一次非常坦诚的交谈。我们谈到了马爹利的品牌形象、马爹利的历史、品牌近期的酒瓶样式以及马爹利XO目前的酒瓶样式等。一开始,我想到了用水泥或者某些能让人想到土壤、大地的材质作为包装的底座。但因为重量的原因,无法实现。不过,这个创意的确帮助了最终的设计成形。之后,我很快又有了另外一个创意:用一层通透的保护层来展示酒液色彩,这个设计类似于玻璃屋顶的设计和功用。

 

《艺术与投资》:这款限量版的半球形包装让我们想到了国家大剧院,它们是否来自于你相同的创意?

 

保罗·安德鲁:所有的建筑师和设计师都有自己喜欢并坚持的风格,但这并非一成不变地如法炮制,而是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最终创造出一个新的设计作品。我个人的风格中有穹顶和玻璃屋顶,这些都是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和马爹利XO中可以寻觅到的共有设计元素,虽然他们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作品。

 

《艺术与投资》:这次超越建筑领域的设计经历对您来说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您怎么看待如今日渐风行的跨界合作?

 

保罗·安德鲁:这个特殊的马爹利XO限量版作品与我的其他作品截然不同,它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创作。但我的态度却一如既往,完全没有改变。“为什么?我将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如何使之变得更有价值?有什么新的做法,或者我们是否应该从最基础的部分着手?”这都是我会询问自己的问题,我会设法去尽可能明晰地界定它,然后进行具体设计,并且使它的质量臻于完善,就像我对待任何一幢建筑或者任何一部小说那样。你知道,每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都必须严谨对待。

与马爹利之间的合作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这就如同在对一个城市中已有多年历史的城区进行再规划一样。沿袭历史中的经典元素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进行新的创作时你必须忘记这些,从零开始,为它带来新的东西。对历史的尊重不应成为新设计的绊脚石,相反,它应该成为新创作的灵感源泉。我认为,避免局限性和进行多元化的创作是很重要的,因此跨界合作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多元创作形式。

 

 

保罗·安德鲁:诗意建筑空间的跨界再现

 保罗·安德鲁与马爹利XO建筑灵感限量版

 

关于建筑

 

《艺术与投资》:您为什么选择做建筑师?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

 

保罗·安德鲁:为什么会成为建筑师——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简单的说,我学过理科,涉足过绘画,虽然方向并不十分明确,但我一直痴迷于不断进行各种创作。我那时完全不了解建筑,不过我觉得它可以把我所学到的知识综合在一起,而且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至于最关键的天赋,我觉得很难讲。成为一名建筑师有很多不同的途径,每一条都可能获得成功。

 

《艺术与投资》:通常您的建筑灵感源自何处?您的基本设计理念是什么?

 

保罗·安德鲁:产生灵感并非易事。如同人们常说的那样:灵感只占5%,其余95%是汗水。

人们有时会相信创意是能够通过等待获得的,但这无济于事。你不必去公园或是电影院等待灵感,你所要做的只是继续工作、绘图……有时你也许会对进行中的工作感到沮丧,但也要看到创意来临的预兆。无论是写作、绘画或实验研究都将告诉你同样的道理。如果只是等待,什么都不会发生,但若你努力工作,有时幸运将降临在你身上。去发掘你所不熟悉的事物,是一项更需要深入研究的工作。你知道什么,别人在做什么,这都无关紧要。关键在于,一种能够打破现存秩序的东西。你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利用这种无序性来创造一种新的秩序。

曲线一直是我的作品中常用的线条。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只是使用他们,研究他们,喜欢他们。但同时我并不是很在意固定的风格模式,这对我来说意义不大。风格只是一个类别体系,如果想保持自由,你就必须把它忘掉。我所指的自由是内心真正的自由,这是最重要的。它是创造力,自我批判和激情的源泉。与此同时,我一直提醒自己,我所设计的建筑既不属于我,也不仅仅属于客户,而是一笔所有使用和观赏这座建筑的人所共同拥有的财富。作为这些建筑的设计者,我把自己看作这些建筑的仆人。我必须尊重规则,控制成本,正确地使用各种材料。但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更深层次的内容是赋予建筑设计诗意的内涵,这是任何创作所真正必须的。

 

《艺术与投资》:作为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师,您在中国很知名。今天回头看您如何看待这项设计?

 

保罗·安德鲁:这是我设计过的最重要的一个建筑物,是我一生难得的机遇,也是我经过十多年努力才造就的一项工程。

现在看来,观众对建筑大厅、对音响感到满意,参观人群络绎不绝,这些都是它成功的主要标志。我相信,它的成功在未来还将延续,因为它是一座气势宏伟的建筑,是一座为人民大众着想的建筑。

 

《艺术与投资》:对于您所设计的建筑经常引起争议,您是怎样看待这些争论的?

 

保罗·安德鲁:我所设计的建筑引发了争议,这不是我希望发生的。争论既然发生了,就让它发生吧。我不想做任何事情来引起争议或避免争议。任何一个创作或者新生事物,都是对已经存在的秩序的一种冲击,同时为下一个新生事物的到来做准备,这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

 

《艺术与投资》:您如何看待当前环保建筑、智能建筑以及其他相对比较新的建筑理念的发展现状?您是否考虑过或设计过有关这种新理念的任何工程项目?

 

保罗·安德鲁:我认为目前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果城市数量持续增加,未来人们将怎样生活?我们该如何避免有限的自然资源被滥用?我希望这些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将会为建筑的全面复兴带来机遇。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是必要的,而且是急需的。目前大多数人在这方面还是谈得多而做得少。我不喜欢这种用时尚的语言和一些非常基本的符号来夸夸其谈,假装他们在创建一种新理念的做派。不过,还是有一些建筑师在这方面则表现得严肃认真。我相信他们会成就一些新的、有意思的建筑。我个人不会大肆宣扬我的任何设计已经达到这样水平,我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会对它们保持一种合理的、真实的判断。

 

关于个人

 

《艺术与投资》:听说,您喜欢川菜。您会用干邑搭配中国菜吗?

 

保罗·安德鲁:关于川菜,我确实很喜欢。我像传统的法国人一样,喜欢用餐后而不是在用餐过程中品尝干邑。不过,我并不是在推荐这种饮酒方式,也不认为这应该是一种固定的规则。美好的东西应该能够大家助兴,让你随心所欲。

 

《艺术与投资》:您收藏艺术品吗?喜欢艺术收藏?

 

保罗·安德鲁:我有一些艺术家朋友送的油画,我非常喜欢它们。不过,我个人并不涉猎艺术收藏领域。

 

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1938年7月10日生于法国波尔多的冈戴昂(Caudéran)。毕业于法国最富盛名的两所工程学校:法国高等工科学校(Ecole Polytechnique)和法国道桥学院(Ponts et Chaussées)。1968年,他于巴黎美术学院(Paris Ecole des Beaux Arts)获得了建筑师资格。四十年来,安德鲁与机场设计商巴黎机场工程公司(ADPI)合作并参与了世界50多个国家机场的设计,其中包括巴黎戴高乐机场、尼斯、雅加达、开罗以及上海浦东等机场。同时设计并修建了法国国内一系列著名建筑,如巴黎拉德芳斯(La Défense)的新凯旋门(Grande Arche,与J.O. von Spreckelsen合作)、高雪维尔(Courchevel)的跳台滑雪站(Olympic ski-jump)、英吉利海峡隧道终点站和配套的Cité Europe 大楼、以及巴黎塞纳河Gauche开发区内的法兰西大道(Avenue de France)。而最为国人所熟知的是由他设计的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以及日本大阪海洋博物馆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