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曹矞
曹矞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5,985
  • 关注人气:4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矞散文】牛年说“牛”

(2021-01-15 18:17:39)
标签:

曹矞散文

牛年说牛

牛文化

商洛作家群

陕西作家

分类: 随笔杂谈
【曹矞散文】牛年说“牛”

牛年说“牛”

 

 

玉鼠回宫传捷报,金牛奋地涌春潮。在这牛年即将驾到之际,我给诸位来个牛年说“牛”吧。

说起牛,大家都很熟悉。老黄牛,是勤恳、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象征,牛是我们人类最喜爱的动物之一。但在十二生肖当中,为何牛屈居小小的老鼠之后?民间有个有趣的传说。说是玉皇大帝普召天下动物,想从中选拔十二个属相,规定谁先跑到谁就成为十二生肖中的动物。老牛跑得最快,很快就跑到第一位。老鼠体型很小,跑得并不快,但是头脑很机灵,它偷偷爬上了老牛的角。等到老牛即将到达终点之时,它突然一下从老牛的角上抢先跳下来,就成了第一名。因此排在了十二生肖之首,牛只有屈尊第二。

《说文解字》说:“牛,大牲也。”牛,象形字。甲骨文牛字,像牛头形,中间一竖表示牛面,上面是牛角,下面是牛耳。在我国古代典籍中,牛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以乾、坤二卦统帅万事万物的《周易》中称“坤为牛”,即坤卦的象征物,因为“坤像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可见牛的资格多么牛呀,与天同位。《礼记》上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只有诸侯在遇到国事争端歃血为盟时,才割牛耳取血,每人尝一点牲血,由主盟人手持盛牛耳的珠盘,称之为“执牛耳”。所以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成为权威的代名词。

春秋时,《礼记》记载“牛曰太牢”。古文中“牺牲”是指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古代祭祀所用祭品在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称之为“牢”。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猪三牲齐全称为“太牢”;古代诸侯祭祀时,只有羊、猪,没有牛,称为“少牢”。可见,牛最早是祭祀仪式上的祭品。后来人们发现牛能拉车,于是“肇牵车牛”,牛便成了古人的驱使之物。传说老子出函谷关时,骑的便是一骑青牛。在古代部族之间的战争中,驱牛狂奔冲撞对方营垒,也是一种犀利的进攻性作战方式。战国时田单使用“火牛阵”,利用成百上千的牛,在牛角、牛尾上点燃火把,使牛群冲向敌阵,成为破敌制胜的一大法宝。

让牛为人类生产服务,使牛成为耕牛,开始于汉代。《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多次下旨号召农人养牛,并训令地方官员指导农民使用牛耕田种地。于是,牛便走进寻常百姓家,育牛、牧牛、役牛便成了农事中重要的日常工作。因此,人与牛渐渐产生了相互依存的深厚感情。古人“牛衣夜泣”以及“牛郎织女”的传说中,老牛都成了通灵性之物。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有9篇提到牛,状景抒情的佳句有“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表现当时畜牧之兴旺的句子有“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犒”,反映丰收后祭祀盛典的情景有“济济踉踉,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汉乐府诗中带“牛”字的诗歌有近百篇,而大家熟知的《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至今成为我国北方大草原最生动最美丽的写照。《全唐诗》中含有“牛”的诗篇则更多,竟有701首之众,其中著名诗人王维笔下的诗句“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宛若一幅恬静美丽的田园画卷,令人神往。

在古代众多的咏牛诗当中,牛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尤其被诗人们所称道。唐代诗人刘叉在《代牛言》一诗中写道:“渴饮颍水流,饿喘吴门月。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竭。”宋代诗人王安石赞美耕牛曰:“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最为感人的,当数宋朝抗金名将李钢作《病牛》以自励的诗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现代咏牛诗也很多,既有柳亚子的“吠尧桀犬浑多事,喘月吴牛苦向天”,也有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还有臧克家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更有石天河笔下的“天教我辈头生角,索性抵牾到百年”。提及现代咏牛诗,不能不提郭沫若高度赞美水牛的一首诗《水牛赞》:“水牛、水牛,你最最可爱,你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坚毅、雄浑、无私、拓大、悠闲、和蔼,任是怎样的辛劳,你都能够忍耐,你可头也不抬,气也不喘……咏牛诗作为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象征着勤劳勇敢、坚韧不拔、无畏无私、默默奉献的精神,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千载万世的精神食粮。

关于牛的画作也非常多,不胜枚举。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可谓牛画精品,用笔厚朴舒缓,设色恬淡怡然,五头牛姿态各异,活力跃然纸上。以画马见长的现代画家徐悲鸿,他素描的《双牛》《路旁牛》《白牛》《儿童和牛》也颇精彩,虽寥寥几笔,却十分传神。另一位现代画家李可染对牛更有感情,不仅喜欢画牛,而且把自己的画室取名为“师牛堂”。

我国自古至今关于“牛”的文艺作品,真可谓数不胜数。至于古代先祖以牛为图腾、牛的成语典故以及雕塑艺术品,也很不少,就不再赘述。由此可见,牛文化在我国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积淀之厚重,牛对国人影响之深远,国人对牛之厚爱。可以说,牛对国人的影响,不仅仅在祭祀、生产、生活、习俗方面,更表现在文学、艺术等精神层面。牛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早已体现到中华民族内在的民族精神里,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和骨髓里。

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挑战承载新的梦想。祝愿各位读者朋友,在2021牛年里,少发牛脾气,发扬牛精神,事业蒸蒸日上,牛气冲天,牛运亨通;家庭和睦安康,牛财旺盛,牛福永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