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风俗拾零》之八:贴年画

标签:
曹矞散文春节风俗民俗文化年俗年味贴年画 |
分类: 随笔杂谈 |
贴年画
曹
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
每值春节,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对联、门神、年画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在民间,人们把年画和门神俗称为“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门上贴门神,室内贴年画,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因其一年一更换,张贴后可供新年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年画正式形成于北宋时期。当时,繁荣的商业和手工业,日渐成熟的雕版印刷术,民间丰富的庆贺新年活动,都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汴京(今河南开封)和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岁末市场上开始印卖木刻年画,题材上也大为扩展,如风俗、戏曲、美女、娃娃等年画题材开始出现。南宋时期的木版年画更加丰富。
元代是年画的低落期,大多是宋代同类年画的延续。此时出现的一种叫做《九九消寒图》的历画,为后世所沿袭。
到了明代,小说和戏曲插图的蓬勃兴起对年画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寓意吉庆祥瑞和表现民间风俗的内容得到重视,年画的创作印制、购买、张贴逐渐发展为欢乐喜庆、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一些年画的典型题材,如“一团和气”、"八仙庆寿”、“万事如意”等已趋于定型。短版拱花技艺的发明,使年画的印制更为丰富多彩。
明中叶以后,随着商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术的成熟,木版年画得到飞速发展,出现了诸如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绵竹等著名的年画产地。
年画在清代进入鼎盛期。康熙、乾隆年间国泰民安的社会局面,为年画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俗小说的风行,又为大量的年画作坊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创作素材。清初年画的一个最主要特征,就是题材多,出现了大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演义小说等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由于受到利玛窦和朗世宁等传人的西洋绘画风格的影响,西方明暗透视技法在年画创作中得到应用。有的作品在画面上还刻印上“仿泰西笔意”等字样,也因此成为清代西风东渐的一个窗口。
清末民初,内忧外患,年画的农村市场受到很大的冲击,传统年画逐渐式微。与此同时,在上海、天津等城市则兴起了新的题材样式的改良年画,有反抗列强侵略、提倡爱国、描绘新事物等内容。此时,西画的输入和商业的发展,又产生了一种将国画工笔重彩与西洋擦炭水彩结合的月份牌年画,其题材有戏曲故事、吉庆祥瑞等,还包括一部分格调不高的时装美人。
从种类上看,年画大致可分为六大类:
(一)门神类。新年贴在门上的年画叫门画,它是年画的最早形式。“门神”是门画中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个类别。
(二)吉庆类。直接表达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常见有:《天官赐福》、《连年有余》、《富贵满堂》、《加官进禄》等。吉庆类年画最受百姓喜爱。
(三)风情类。表现民间生活的年画,是民间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写照。多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晚清以后还出现了时事、风俗和幽默年画,如《老鼠嫁女》、《猴抢草帽》等,也可归为此类。
(四)戏曲类。这是表现戏曲故事的年画。其形式类似于连环画、组画或者文学插图。它兴起于晚清,大凡著名的戏曲故事,都会在年画中有所反映。如《群英会》、《盗仙草》、《杨家将》、《西厢记》、《宝莲灯》等。
(五)符像类。这是以神像和符为表现形式的一种年画,旨在驱邪纳祥。它具有较强的宗教内涵,后来被附加了为民众驱邪祈福的意义。与门神不同的是,此类年画神像有相应的龛位,有的要接受香火祭拜,有的作为纸马而须焚烧。随着迷信思想的破除,这类年画成为历史的遗迹。
(六)杂画类。包括灯画(元宵节用来糊灯笼的纸)、窗画(过年时糊窗户用的纸)、拂尘纸(过年时糊挂碗柜、碗架的纸)、桌围画(过年时贴在八仙桌侧面的纸)、糊墙纸(过年时裱糊墙壁的纸)、布画(年节期间吊挂在街上的年画,俗称“吊挂”)、花鸟字(用花鸟图形组成的汉字图案,是介乎书法和绘画之间的一种民间年画)以及月份牌年画(1914年出现于上海的一种商业广告,后成为年画,因多使用炭笔擦绘,又称为擦炭画)等。
由此可见,年画的题材和内容丰富多彩,喜闻乐见,深受普通民众喜爱。特别是那些被赋予惩恶扬善、尊崇忠良、赞美勇武的主题的年画,在为人民大众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起到寓教于乐的教育作用。
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它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不仅是一种五彩缤纷的年节点缀,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
中国年画,几乎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图解。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存在,并得以不断的发展,是因为它的观众之多、社会需求量之大、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这是其他任何画种所无法比拟的。其文化内涵与艺术风格的完美结合,表达了民众的审美取向和文化诉求,这是年画根深叶茂、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