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性善恶论

(2009-06-12 15:11:38)
标签:

人性

性善论

性恶论

善恶论

中国古代

传统文化

杂谈

分类: 随笔杂谈

人性善恶论

 

 

  人之初,本性善恶之争论,历史久远。

  据史料记载,告子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给人性概念下定义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人性论,归结起来大致有三:第一,告子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认为“生之谓性”(《孟子·告子上》)即生性就是人性。第二,他进一步阐明人性的涵义:“食,色,性也。”(同上)第三,他又得出另一个观点:“性无善不善。”(同上)他认为性无善无恶,借助于比喻方法加以论证:“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无分子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同上)显然,告子所谓“食、色”之性、“生之谓性”之性,就是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性。

  何谓人性?这是思想史上一个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迷。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性善论的哲人。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告子的人性思想。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人人都有同情心,他引述“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来指证人心善即人性善。接着,他指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否则“非人也”。又将这“四心”谓之“四端”,运用比喻说“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曾明确地指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他说,这“四心”分别就是“仁义礼智”,并非外在因素使人们具有,而是人本身就拥有。他还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尽心上》)孟子依此论述人性本善,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性善。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性善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儒家认为,人性不但本来是善的,而且是向善的。所谓“向善”,就是总会向善的方向发展。孟子说过:“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就是说,人心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是很自然的事情,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关键在于要有人不失时机地作以引导。

  显而易见,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性善论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虽然性善论强调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是必须的,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都得注重道德教育,但是道德教育的力量是有限的,光靠它肯定不行。所以,古人十分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每一个朝代之初都要迅速制定法典,依靠法律来约束文武百官和百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以此来治理国家。

  与性善论相对的便是性恶论。性恶论也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战国末期荀子就倡导这种理论。荀子认为:“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荣辱》)他说,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所以荀子说:“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意思是:人一出生下来时就是小人,不用向别人模仿学习就唯利是图,自私自利,至 于君子的仁义,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用荀子的话来说,就是“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也”(同上)。

  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亡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性恶》)显然,孟子是说人的自私和私欲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如果放纵自已,让一己之私欲恣意膨胀,必然会违法乱纪,走向灭亡。这不正印证了如今“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么?

  荀子还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正名》)“伪”即“为”,即人类的作为。荀子和孟子一样,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性和情是天生的,人不可干涉,也不应该干涉。但人的后天选择、思考、学习、行事,却完全取决于人,应该由人自已承当,“天”也同样不可干预人事。

  荀子说:“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荀子·性恶》)大意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为与不为。能行,能止,能为,即君子。反之,即小人。

  韩非子主张人性恶比荀子更加鲜明彻底。他说:“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韩非子·奸劫弒臣》)“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子长而怨。子盛壮成人,共供养薄,父母怒而诮之。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冯友兰先生说:“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荀子说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依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都是恶,不会是善的。

  综上所述:所谓“人性”,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最初的本性或天性。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无恶,没有善恶之分;孟子则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的,没有不善良的人,就像没有水不往低处流一样;而荀子说人性都是丑恶的,若说有善的,那是人们后天经过不断努力的结果。

  如今,笔者经过对古人人性论的一番研究与思索后,则认为人的本性有善恶之别,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暂且把这种观点叫做“善恶论”,或者“有善有恶论”。

  先从哲学的角度来探求一下人性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好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好(即坏)的一面。由此观之,人之初的本性也概莫能外,理所当然地具有其两面性。唯其如此,才符合“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

  再从社会生活中寻求若干实例来予以佐证。年幼的儿童与成人相比,的确更具有同情心。这“同情心”就是孟子所说的“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不仅如此,儿童比成人更善良,更天真,更单纯,明显没有成人那么世俗势利,那般狡猾阴险,尔虞我诈。显而易见,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中确实有善的东西存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人性中不只是有善的一面,还有其丑恶的一面。你看那幼儿都有自私自利的缺点,他们手中物品你很难要到,你向他们索要东西往往不给,但你若给他们东西一般不会拒绝。再者,他们大多占怀,贪玩,挑食,好吃懒做,喜新厌旧。喜欢穿新衣服,喜欢新玩具。喜听好话,恶听贬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诸如此类,都是人性恶的有力证明。我们常说“贪玩是儿童的天性”,大多儿童很贪玩,不喜欢学习,可见“贪玩”就是人性恶的表现。至于儿童究竟是向“善”的方向发展成为君子,还是向恶的方向发展成为小人,都是后天环境影响、他人是否正确引导和自身是否有意修为的结果。因此,才有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是此理。

  至于有人质疑说“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也对。环境对人的成长是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一定取决定性作用。这就是哲学上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问题了,外因只是个条件,内因才是根本,起着决定性作用。世上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也有具备荷花一样高洁品行的人存在,就是极好的例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