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憨
老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969,143
  • 关注人气:2,0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让他的名字流传千古

(2017-07-06 06:40:25)
标签:

古代人物

唐代诗人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杂谈

分类: 人文历史

 他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让他的名字流传千古

 

 

http://p1.pstatp.com/large/2c3f00024935140dd27b

 

他是初盛唐时期的诗人,在唐朝却没有什么名气,连作品也只留有两首。但没想到的是,就是因为其中一首,他的名字便流传千古,与贺知章、张旭、包融三人合称“吴中四士”,他的诗《春江花月夜》更是享有“孤篇压倒全唐”的美誉。他就是诗人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能够流传下来,可以说是极其幸运。唐朝所有有关的诗集或书,都不曾将它收录进去。直到宋朝,它才遇到了伯乐郭茂倩,郭茂倩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收录在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等再次有人发现并重视的时候,时间已是明朝嘉靖年间,李攀龙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收录进《古今诗删》。而后,万历年间的《唐诗所》、《唐诗解》、《唐诗归》,崇祯年间的《删补唐诗脉笺释会通评林》七言古诗、《石仓历代诗选》以及明末成书的《唐诗镜》均收录了此诗。

http://p3.pstatp.com/large/2c3700025480a8633f6a

王闿运曾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用的是《西洲》格调,凭借这一首,便足以称得上大家,宋词、元诗不过是他的支流而已。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美丽的江,美丽的月,是谁有幸第一个见到呢?这美丽的江边月,又是在何时开始照耀人间的呢?这是个无解的问题。明月的久远,我们又能从何查起呢?

http://p3.pstatp.com/large/2c400001f504301e6c2c

唯有用我们的眼睛,看那江畔的月亮,唯有用我们的心,去感受月亮的照耀,感受宇宙的广阔,再细细回味我们人类的渺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每次去江边的时候,总能想起这句。看来来往往的人驻足停留,心中暗想:“他(她)们是否和江上的明月一样,在等待着什么人呢?那么,我自己呢?”,或许也会有人和当年的思妇一样,站在离别的地方,倍感忧愁吧!

http://p3.pstatp.com/large/2c3700025482f7a9ceec

喜欢这首诗中诉说的所有景象。月亮的高升和落下,以及月光照耀的江水、沙滩、枫树、扁舟、高楼、鸿雁以及在外漂泊的游子和无法入眠的思妇等等。展示出一副自然界的生态形象和充满人生哲理的画卷。

据说,诗中好多名句都被后世诗人所引用或化用。譬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化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不过这我们也无从考证。

http://p3.pstatp.com/large/2c36000210555c9e305d

闻一多先生曾评价这首《春江花月夜》说:“诗中有强烈的宇宙意识,和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最后附上全诗,欢迎各位赏析(见最后)。 

对《春江花月夜》,你怎么看?(来源:庆余)

 

链接:

                                 你所不知道的《春江花月夜》和张若虚

       
      说起《春江花月夜》,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这首诗有多好我也说不出来,但是每次读过之后内心就有一种苍茫浩渺之感。很多文化大家都去解读这首诗,同时也不吝赞美,极度推崇。“孤篇盖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等等,今天我们不谈她的表达手法和情感,因为我觉得人的情感很复杂,多种情感参合在一起就没必要单独剖析出来,可能剖析出来之后你总觉得有点不那么切合原意。如同一副中药一样,多味药合在一起可能产生更为有效的作用。那么我们就来谈谈张若虚写这首诗的前前后后。

 

                             他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让他的名字流传千古

      张若虚,扬州人,字不详,生卒年不详。你可能会疑惑这么牛的一个人怎么连死在什么时候都不知道,后面我们会谈到这个。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合称吴中四士,提到吴中四士你可能会想到初唐四杰,想起骆宾王的“鹅,鹅,鹅”,想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想起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等。可我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初唐四杰对于唐诗的推广起到的作用比起吴中四士来,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有人可能会说我胡说八道。那我就说几条题外话。唐初,诗词多传于宫廷士大夫,尤以虞世南为出名。高宗时,作诗则稍宽限在学子中了。这时有了初唐四杰,不过不好意思,自古以来,文化的解释权都归于最高层,高层不认可,再忙活也白搭。所以以宋之问等宫廷宠臣则控制着这些话语权,四杰只是起到了激起静潭里的一朵水花的作用。

      到了中宗,睿宗时,诗歌还是不那么流行,吴中四士出场了,不过还是很遗憾,虽说四士,可天下闻名的无非就两个,草圣张旭,再加上一个写诗的贺知章。可怜张若虚,不知其人,不知其事,政治不得志,没人知道他是在什么心情下写的这首诗,有人说思乡,我们不去理会。只需要知道他写了这首诗。可惜这首诗写了跟没写一样,市面反应平平。张若虚还是张若虚,没人去理会,可既然不好为什么我们还得说他呢?后面我们还会分析。相对比的,写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贺知章倒在官场混的风生水起,诗也很有份量。到了开元年间,大唐出现个天降奇才,谁呢?李白。李白有多牛在这儿就不说了,可是李白的诗天下无双的原因除了他本身很有才之外,没有这个人可能效果也不会这么快立竿见影,谁呢,就是贺知章。李白拜见过很多人,拜见李扈时人家不鸟他,他写到“大鹏一日同风起”来激励自己。找自己当高官的好友高适,人家也不愿意搭理他。等遇到贺知章他才遇到了知音,贺知章极力推崇李白,称其为谪仙人,一时间天下皆知李太白。唐诗开始走向大众,走向巅峰。

      可能你会疑问:那也没张若虚啥事啊?这话我不直接回答,再给你看一个人——诗圣杜甫,熟悉唐诗的人都知道,杜甫活着时,人穷朋友少,写诗无人问,吃饭靠接济。如果不是后来的文坛领袖韩愈赞美杜甫,估计整个唐代没杜甫啥事。所以:评价一个人的成就或者一件事的影响有时可能需要几十甚至几百年的光阴。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他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让他的名字流传千古

                                                            
      春江花月夜创始于南朝陈后主,名字很好听,可惜现在不知道他创作这个名儿究竟写了些什么。不过名字倒是留存了下来,就连隋炀帝杨广也喜欢用这个名儿写点东西,我们不关注别人,只需要看看张若虚怎么用它。开元初年,经过武则天的女皇统治和睿宗无能导致的太平公主之乱,天下终于安定了,国家开始慢慢发展起来,多年羁旅漂泊官场不得志的张若虚流连于扬州美景中,夜色渐浓,正逢花开日,孤月照大江,任谁见了此情此景也会内心凄凉,愁绪万千。于是功不成名不就的张若虚写下了这首诗,即使无人赏识也无所谓,只要能抒发情怀别的已经不重要了。于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张若虚和他的这首诗就像沧海一粟一样,再也无人提及,及至明代汉文化的复兴让人开始重视唐诗,开始关注起这首诗来,这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首神诗存在,一时间它开始变得无比荣耀。各种解读,各种赞扬。可有一种评价不为过——那就是他开始将唐诗与哲理结合地完美至极。后来唐诗究竟受它多大影响我们不知道,但要说一点不受它影响我可不信。可是不管怎样,张若虚都给我们留下了这篇文化瑰宝。也让我们现在可以感受一下大唐文化风范。(来源:唐诗宋词那些事)

      附: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http://p1.pstatp.com/large/2c3f0002493833ea4662

 

       推荐:

      只有六首诗传世的王之涣,为何能成大唐诗人中的顶尖人物… 》;

     看大唐诗人王昌龄,你就知道古人的七言绝句好到什么程度… 》;

     这位诗人你认识:才华满腹却十考不中…  》;

     唐诗里的骆宾王,七岁被称神童,跟徐敬业造反,老无所终… 他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让他的名字流传千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