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长必读:你真的会表扬孩子吗?!

(2015-01-26 09:53:32)
标签:

教育方法

孩子

家长

赏识教育

育儿

分类: 家教园地
你真的会表扬孩子吗?!


家长必读:你真的会表扬孩子吗?!

    你会表扬孩子吗?请看下面两篇文章:

    一、表扬孩子要有技巧,过度赏识孩子也有弊端

  案例:美琴是一个信奉赏识教育的妈妈,儿子出生以后,一直坚持对他以表扬为主,“好儿子,真棒!”、“宝贝,你太聪明了!”、“哇,简直是个小天才哦!”之类的话,美琴几乎天天挂在最边上,她相信,这样及时而热情洋溢的表扬,会让儿子对他自己更有信心,更愿意挑战新的高度,内心更有力量,然而,与美琴的愿望背道而驰的是,赏识教育“喂养”之下的儿子却没有出现美琴期待的优秀品质,相反,变得特别经不起批评,特别害怕尝试新事物,遇到很难的事情,还没去做就先打退堂鼓了,理由是怕做不好…….这种状态让美琴非常困惑,难道赏识教育也有错么?
  近年来,随着赏识教育理念的盛行,越来越多的家长采取了用表扬帮孩子成长的方式,却每每发现孩子并没有朝着期待的方向发展,进而对表扬的力量产生了怀疑,表扬本身真的这么可怕么?其实不是的,表扬作为行为主义推崇的一种行为塑造方式,其在强化孩子正向行为方面的作用是经过实验证明的,之所以很多孩子并未从中受益,其实是和家长使用方式的不当有关----表扬作为一种教育艺术,它的运用其实是有一定技巧的,比如,表扬要及时、要让孩子明白因为什么行为、品质、动机、进步或努力等方面得到了表扬、表扬的导向要跟孩子本身的成长需求而非指向成人的期待等,否则,把表扬视为帮助孩子成长的“万灵药”、动辄进行“你真棒!”“好聪明啊!”之类空洞的表扬,其实属于一种过度表扬,或言过其词或误用滥用,这种“表扬”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其实是非常负面的,出现案例中美琴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过度表扬让孩子盲目自大,难以发挥行为导向的作用,还容易让孩子听不进合理的批评
  幼小的孩子,自我评价尚处于“依从性”时期,对自己的评价往往是以成人特别是父母、老师等“重要他人”的评价为转移的,成人说她漂亮,她就认为自己漂亮,成人说她聪明,她就认为自己聪明。从这个意义出发,如果成人经常用“你真棒”“你真聪明”之类空洞、甚至不切实际的语言表扬孩子,不仅很难让孩子明白自己到底因为什么行为、品质等受到了表扬,难以明确努力的方向,令表扬无法发挥引导成长的作用。而且久而久之,还容易让孩子获得一种自我意识:我是最好的,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一旦孩子带着这样的自我意识离开家庭走向社会,在不可避免地受到批评时,就可能听不进去或者反应过激,我接触的咨询案例中,就不乏因为在幼儿园被老师批评而拒绝入园的孩子!

  (二)过度表扬让孩子过于依赖外界的认同,向好行为的动机外化
  如果孩子一有什么好的动静就用表扬大力“伺候”,甚至不厌其烦,稍有风吹草动就表扬,其实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十分不利的。有一个家长,可谓把这种表扬用到了“极致”,孩子看到一个小狗,指着小狗说“小狗”,家长就非常夸张地说“哎呀,宝贝,你说的太对了!”过了一会儿,又看到一个小猫说“小猫”,家长又热情洋溢地说“哎呀,宝贝,你真是太聪明了,连小猫都认识了!”…..跟他们同行了不到五分钟,听到她对孩子的表扬声不绝于耳,其实孩子早就认识小狗小猫了!
  不难想象,被这样的表扬“喂大”的孩子,将会如何将表扬视为生活的常态,一旦孩子做出任何他认为好的行为后,都习惯性地期待表扬的结果。可想而知,一旦孩子离开家庭走向社会,出现什么“好”行为没人表扬时,他还有没有动力将这个行为进行下去。其实,对于这类“表扬成瘾”的孩子来说,停止好行为还算相对较轻的负面结果,更严重的结果还可能是,在一个没有多少表扬的环境里,他原有的那种“表扬常在”的秩序感将受到严重威胁,进而很容易产生焦虑不安、自我怀疑等情绪体验。

  (三)过度表扬让孩子过于注重维护自身的良好形象,挑战面前更容易退缩
  经常被“你真是个天才”“你真聪明”之类的表扬伺候的孩子,还容易出现一种倾向,那就是为了维护自身“天才”“聪明”的形象,对于难以“稳操胜券”的事情,不愿轻易去尝试,怕因为失败而破坏了自身的形象。凭常识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样的孩子,其实是更容易固步自封,很难进步的,生活中充满了太多需要尝试、挑战的新机会,当他们不敢冒这个险的时候,其实就封锁了自己进步的机会!
  无怪乎,畅销书《59秒心理学》的作者----英国著名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才在其著作中不厌其烦地强调,“表扬孩子聪明有天赋可能会让他们感觉良好,但也让他们害怕失败避免挑战,他们担心自己万一没成功会难堪。此外,告诉孩子他们很聪明无异于暗示他们无需努力就可以表现很好。孩子就会缺少动力来努力付出,更可能失败。一旦失败,他们的动力甚至可能被完全摧毁,从而产生一种无助的感觉。”“并不是所有表扬都会产生同等效果。有的表扬会摧毁孩子的动力,有的则能帮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告诉孩子他们具有某种特征,比如聪明或者有天分并不有益于孩子心理健康,这会鼓励孩子逃避挑战而不是奋力一搏,并且使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丧失信心。”
  由此可见,虽然表扬的教育力量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滥用过度,效果也会适得其反,如何正确地表扬孩子,是需要家长用心学习的技巧。

    二、夸奖孩子的正确方法 

    [摘要]很多家长都懂得“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赞美教育。夸奖孩子是一门学问,需要家长谨慎使用。但是很多家长并不能够掌握夸奖孩子的正确方法,那么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夸奖孩子的正确方法 你确定真的掌握了吗?

    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使用强效药有一定的标准,需要谨慎小心,标准包括时间和剂量,因为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

    1、夸具体不夸全部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2、夸努力不夸聪明

    “你真聪明!”——又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夸事实不夸人格

    “好宝宝”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表扬三大窍门
    1、留心孩子的努力
    为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真正做到“夸具体”、“夸努力”,家长首先要对孩子做事情的整个过程有所了解。有的时候可以亲眼看见孩子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努力,当你在总结孩子成绩的时候,不妨详详细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

    比如孩子写完作文之后,你可以说:“文章的开头很好,你能想出这样的开头实在不容易;中间的描述能感觉出你经过了仔细的观察。结尾的一句话也比较精彩,用它来点题很恰当……”这样,你把孩子在作文上所花费的辛苦一一说了出来,愉快自信的笑容立刻就会洋溢在孩子的脸上。

    如果你没有亲眼见到孩子的努力也没关系,你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说出努力的过程,这中间不失时机地加以适当的点评,同样可以给孩子一个有益的赞美。

    2、夸孩子别嫌“啰嗦”

    仔细分析一下,家长们对待表扬的态度的确是随便了一些,甚至有点心不在焉、张嘴就来。当孩子表现好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你真棒”,看起来既省事又符合鼓励为主的教育精神。其实这样的表扬多了,对孩子毫无意义。

    所以当了解了“夸具体”原则时,很多家长开始很难适应,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很简单,教你一招——好话不嫌“口罗唆”,看看上述有益的表扬语,哪一句不比“你真棒”口罗唆?这就意味着要用更多的话语描述孩子的努力,结果自然引起孩子共鸣,夸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把夸奖当“预防针”

    夸奖不仅仅是事后对孩子的肯定,有时候在预见到孩子对某些事情可能有抵触时,可以事先夸夸孩子,用表扬来打预防针,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演员宋丹丹在新书《幸福深处》中就有这样一段:有一次儿子巴图生病,我对小阿姨说:“我发现巴图和别的小孩儿不一样,别的小孩儿吃药都哭,可他从来不哭,他不怕吃药。这一点他和别的小孩儿真的不同。”然后我把中药端给他。他捧着碗,烧得红红的小脸一副紧张的表情,闭着眼睛一口气就把药喝下去了。我们大家都赞不绝口。从那次起,多么苦的药他都不怕。

    试试这样夸孩子

    A、
    有益的称赞:我喜欢你的卡片,很漂亮,也很风趣、
    孩子的感觉:我的品味不错,我可以信赖自己的选择、

    B、
    有益的称赞:非常感谢你今天洗了盘子。
    孩子的感觉:我很负责。
    C、
    有益的称赞:你的作文有几个新的想法。
    孩子的感觉:我也可以有创造性的。

    描述性的语句以及孩子由此得出的积极结论是精神健康的基石。孩子从我们的话中对自己作出结论,事后还会默默地对自己重申。会使他们对自己及周围的世界抱有积极看法。
(辑自搜狐教育、教育新闻幼儿学习网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