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宰相张说(yue)作《贞节君碣》记于都阳鸿(平恩人)

(2014-09-29 16:10:27)
标签:

文化

    原文:

   神功元年十月乙丑(初二),阳鸿卒于雩都县(今江西赣州东部)。友人沛国朱敬则、清河孟干祚、范阳卢禹等,哀鸿抱德没地,继体未识,考行定谥,葬于旧域。(阳)鸿字季翔,平恩人也,其先著族右北平郡。大父真阳宰,适兹乐土,爰定我居,维桑与梓,既重世矣。

   鸿倜傥奇杰,瑰玮博达,贯涉六籍百家之言,其要在霸王大略,奇正大旨,君亲大义,忠孝大节而已,章句之徒,不之视也。尝陋汉史地理志,《周礼》职方志,时异虚记,心不厌焉。乃攀恒、岱,浮洞庭,窥河源,践岷、衡,稽四海之风俗,算九州岛之险易,与赵国贯高图献其议,遇火焚荡,天下壮其志而痛其事。养徒闾里,不应宾辟。仪凤中,河北大使薛公举鸿行励贪鄙。天子喜之,用置于吏。乃尉汲、曲阿,主簿龙门、雩都。夫其屏居十年一方化德历佐四邑诸侯观政惜乎有大才无贵仕命也。初,鸿游太学,有书生山东李思言物故南馆,鸿伤其终远,家属有丧无主,乃躬驾柩车,送归东土。及在曲阿,敬业作难润州,籍鸿得人,历旬坚守,城既陷而犹斗,力虽屈而蹈节。寇义而脱之,因伪加朝散大夫,即署曲阿令。鸿贞而不谅,诡应求伸,既入邑,则焚服阖门而设拒矣!故得殿邦奋旅,一境赖存。淮海底绩 ,答勋报功,卒不言赏,赏亦不及。君子以为急友成哀,高义也;临危抗节,秉礼 也;矫寇违祸,明知也;保邑匿勋,近仁也。义以利物,智以周身,礼以和众,仁以安人。道有五常,鸿擅其四;武有七德,鸿兼其二。大虑克就之谓贞,好廉自克之谓节,粤若夫子,可谥为贞节也已。于是纪名垂迹,表墓勒石。其词曰:

倬良士,纵自天。辨方物,核山川。厥志大哉!峻刚节,殷义声。返旅榇,宴穷城。厥德迈哉!哀斯人,命莫赎。德不朽,温如玉。轨来世哉!   

译文:

(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十月乙丑,阳鸿死于雩都县。他的朋友沛国的朱敬则、清河的孟干祚、范阳的卢禹等人,哀怜阳鸿这样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英年早逝,而且他的儿女还年幼,不通世事,大家考评为他定下了谥号,就送其灵柩,葬于故里。

阳鸿,字季翔,是平恩县(邱县)人。他的祖先是右北平郡的大族。祖父曾任真阳县宰,来到这片乐土,于是在这里定居,作为第二故乡,已经两世了。

阳鸿性格洒脱,是一代豪杰。文章瑰丽奇伟,博学通达。他广泛涉猎诗、书、礼、易、乐及先秦至汉诸子百家的著述。其学习的要点在霸王大略用兵关键,君亲大义,忠孝大节上。对于剖章析句之类,从不重视。他认为汉史、地理志、《周礼》职方志等记载简陋,心中对此并不满足。于是攀登恒山、泰山、泛舟洞庭湖,探寻黄河源头,又游岷山、衡山,采集四海的风俗民情,记载了九州岛屿地势的险要与平易,想像赵国的贯高那样谋划进献自己的策略。但是很遗憾,他的著作不幸被火焚毁。于是天下只能认为他志气雄壮,而痛惜他的遭遇了。

他在乡里设馆,教育农家弟子,拒绝应招到军中参加参加参谋记室之类的工作。仪凤年间,河北大使薛公因阳鸿行为端正远离贪腐而推荐他。皇帝也很喜欢他,任用他做了官吏。于是他先后做过汲县、曲阿县的县尉,担任龙门、雩都的主薄。他隐居乡里十年,使一方的道德行为有了很大提升。他历任四邑官员,有很好的政绩,引来其他官员都来参观政事。可惜他虽有大才却没有做得高官,这都是命运啊!

起初,阳鸿在国子监学习时,有一位叫李思言的山东书生病死在南馆,阳鸿哀怜他死后未找到家属,于是亲自驾着灵车,为他送葬,使他身入东土。等到阳鸿在曲阿任职时,徐敬业在润州发难,讨伐武则天,阳鸿亲自招募兵勇,坚守城池,十几天后城被攻破,阳鸿仍坚持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徐敬业部念其义,放了他,并且让他做伪朝散大夫,当即任曲阿县令。阳鸿坚贞不从,但假意答应,待机而动。等到进了城,焚烧了服装,关闭城门拒守城池。后来得到朝廷一支劲旅的帮助,这一带地方得以幸存。由于获得成功,根据他的事迹,为其请功,但终究没有得到赏赐。有德者认为:急友之难,谓高义;临危抗敌,谓秉礼;诈敌纾祸,谓明智;保城匿勋,谓近仁。义,可以使他人获利;智,可以使自己保全;礼,可以使大众和谐;仁,可以使人民安定。封建伦理规定仁、义、礼、智、信为五常,阳鸿能占其四;武有七德即节制、勇敢、智慧、正义、信仰、希望、博爱,阳鸿兼其二。经过深入谋划而完成者谓之贞,爱好廉洁,能够战胜自己谓之节,就像夫子,可以谥号为“贞节”。于是记下他的名字和事迹,镌刻在墓志铭上。

著名贤士,发自上天。辨别万物,查对山川。其志大哉。气节刚峻,义殷声洪。护返旅榇,安乐全城。其德迈哉。哀哀斯人,性命莫赎。德行不羞,温如美玉。永世楷模。(李桂生老师译文)

 

[注]

本篇墓碣记述了阳鸿(平恩今河北邱县人)的事迹德义,文章在简要介绍阳鸿的卒、葬与籍贯家世后,随 即转入对其学识及政绩的评赞。阳鸿十分关注文武大略、大节大义,而对那些剖章析句的人持鄙视态度;对于学问,他不是空言虚论,而是注重实地调查。这篇碑文虽以叙事为主,但不止步于叙事,而是抓住碑主最光辉的成就,以及由此形成的碑主的人格魅力进行论说。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三四言的韵文,为读者展现了一位侠义而又仁德、忠勇而 又 明智的君子形象。

[作者简介]

   张说(667—730),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字道济,一字说之。河北涿县人。武后策贤良方正,张说年才弱冠,对策第一,授太子校书。曾任凤阁舍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右丞相、尚书左仆射、首席宰相。封燕国公。与苏颋(封许国公)齐名,俱有文名,掌朝廷制诰著作,人称“燕许大手笔”。  唐宰相张说(yue)作《贞节君碣》记于都阳鸿(平恩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