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晨曦中的一滴乐水
晨曦中的一滴乐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35,869
  • 关注人气:3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反思:反思PPT教学

(2017-08-28 23:18:44)
标签:

教学

反思

分类: 课堂教学

许江先生在《守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一文中谈到了这样一件事:“最近我听说,有些中小学上课取消板书,只用PPT,老师不写,学生不记,用手机拍拍了事,这太令我震惊了。什么是板书?老师在黑板上写“语文”二字,然后分别引出两个字的解释:语,言字旁,音从吾;文,动物的纹样华彩;连起来,语文就是让语言有华彩......随着老师的演说和板书,慢慢抽丝层层剥茧,学生在听,在看,在记。板书用书写让师生在课堂上步调一致,一路同行,共同成长,优秀的板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灵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许江,《守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载《人民日报》201752日第14版“文艺评论”)

  在信息技术极大普及的今天,教学手段和方式正在发生极大的改变,“信息化”已经成为很多学校的特色了,以PPT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多媒体教学,在很多地方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板书教学——老师在课堂上一本书,一支粉笔,一根教鞭,这样的时代真的已经是“黄鹤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技术的发展也确实带来了很多问题,“在今天的学校中,如果教室里没有多媒体设备,那么教室就会不完整,如果教室没有掌握和利用这些技术,那么就不合格。但是反过来说,教学和教师,也容易沦落为技术的一个末节了。或者说,被先进的技术所挟持而是教育本身走向异化。”

  许江先生的这番话,使我们不得不反思PPT滥用对学科教学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方面,高新技术的介入,进一步分离了教师与教材,教师与学生的亲密关系,教师深入研读和思考教材文本的能力不断下降,教师把握和分析学情的自觉性也在不断弱化。由于教学资源、课件在网上几乎取之不尽,使得很多教师对网络的依赖性不断增强,而与“教材文本”渐行渐远了。祝国强曾经批评说,“我们这些年看到的优质课评比,基本上都是模仿的,没有自己的东西,实在很不满意。现在网络太发达也是一个问题,导致得多老师依赖性太强了,课件、教案随便下载,拿过来就用,胆子真的很大,结果却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一点自己的影子都找不到。” 另一方面,PPT教学的泛滥分离了知识与思维、情感的联系,教学单纯地变成了PPT播放的过程,沦落为信息的传播和堆砌,而不是以培养和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生命情感为主要目标。“理想的课堂是学生上完一堂课之后,能将课堂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日常的所思所想相结合,生成反思性问题,而不是课堂中具体得出了什么结论。上课的形式是为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并非一定要用许多视频或PPT,这些东西有时可能会干扰学生的思考,使之碎片化,思维是否被点燃、激活才是最重要的。”(顾思羽,《高端教师的专业品质分析》,载《上海教科研》2016年第四期,P59《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甚至这样尖锐地批评,中国人擅长复制,但永远翻不出哪怕是呼啦圈这样简单的东西,他们的DNA中没有创新的能力,他们的教育体制强化了这种倾向。

杜普伊斯告诫我们,大课、教学机器和其他教学设备(现代多媒体设备)都使教与学的过程失去了个性。但即使教师被迫不得不采用这些设备,他也必须竭尽全力不让自己仅仅成为一个信息提供者。最重要的是,他必须忍住不要给出所有答案。不论是上历史课、艺术课、人文课还是科学课,教师都要能够呈现所有教学科目富有人性的一面。(《历史视野中的西方教育哲学》,杜普伊斯 (Dr.Adrian Dupuis),高尔顿 (Michael Gordon) 著 彭正梅朱承 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208-209

从新回到传统的以板书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如何使用PPT课件,如何使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却是值得深入反思的。每一次在准备教学的时候,我们都有必要问一问自己:第一,“我”使用的课件是谁的?是自己原创的,还是改编的?还是完全挪用别人的?第二,每一堂课上,“我”应该呈现多少张PPT(以每堂课45分钟计算,应该准备多少张比较合理),每一张PPT之间,是否有充分的留给学生阅读、思考、探讨的时间?第三,“我”应该在PPT上呈现什么内容?什么形式(文字、图像)?教材上已有的内容,是否还需要再出现在课件上?

英国伦敦的一位小学校长说,虽然“每个教师自己上课都要准备PPT,但我也要求老师不要做很多的PPT文件,因为老师要不停地翻页、翻页,学生看着PPT文件就上完一节课了,更多的时候是要跟学生互动、讨论的(《一个伦敦小学校长的压力》,《南方周末》2010318日,22版)。任何一种教学,都应该是师生双方基于生命体验基础上的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而不是彼此只盯着PPT一张张地从眼前一晃而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