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牛”组成的字之“犇”字(6)

标签:
杂谈 |
(1)详细释义
(1)急走;跑
(2)急着去做(某事)
(3)形容强大。语气比“牛”更强。
(2)网络新义
意思为:真牛,特别牛,牛到家了。因为有3个牛……
牛年,被网友活用为“犇”的同音字,比如:犇小康(同奔小康),犇放(奔放)等等。
(3)康典释义
【巳集下】【牛字部】 犇
【广韵】博昆切,音贲。牛惊。 又【集韵】奔古作犇。注详大部六画。
按广韵奔犇音同义异,集韵合为一字,今两存。
(4)相关典故
乾隆年间,乾隆流放南下,和珅与纪晓岚随行。一夜,投宿于客栈。三人躺在床欲睡,忽闻琴声。乾隆以尿为由起身。和珅见状,也以同理起身。纪晓岚见俩人久未归,也起身去探究竟。三人同站在门外,都想知何家闺秀在抚琴。然惊动房中佳人,三人抽身回溜。忽被一侍女叫住,此女正是杜小月。杜小月不想他三人认出,便蒙着脸并扮侍女。并言:若你三人谁能猜我家小姐出的字谜,我家小姐便单独为其抚琴;谜面是“三先生听琴”。沉默良久,和珅先提笔写下“聂”,意为三先生听琴必用耳,三耳则为“聂”字。小姐言其错。轮至乾隆,乾隆挥笔便写下了“弭”。意为琴声自然为耳所听,琴“弓”与耳便是“弭”。小姐亦言之错。转至纪晓岚,纪晓岚深吸几口旱烟,便在纸上题个“犇”。意为小姐为三不知琴律先生抚琴,实为“对牛弹琴”,三先生为三牛,三牛则为“犇”。小姐言妙。
四、关于取名“犇”字的人物:
牛犇六岁失去父母,跟随在北平中电三厂当司机的哥哥生活,1946年,11岁的牛犇就在影片《圣城记》中饰演村童小牛子;后在影片《清宫秘史》中扮演儿童角色,同年至香港,参加《火葬》等影片的拍摄;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六十多年来,在数百部影视作品中担任角色,是中国影协第五届理事。
牛犇因在影片《牧马人》中生动地扮演牧民郭扁子,于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第六届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还曾导演《父亲》、《喜中缘》、《藏金记》等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