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如何走出“海权困局”?
(2010-12-13 00:52:00)
标签:
海权困局贸易愤青航母到岸价离岸价风险承受能力铁矿石油李鸿章 |
分类: 中国海权战略 |
这是最近一个国内知名军事讨论网站提出的话题。
是啊,最近围绕中国东方南方的海洋事情出得太多了,问题也出得太多了:南海“核心利益”遭遇挑战,钓鱼岛围绕渔船船长爆发激烈对抗,黄海美国又借着朝鲜炮击事件把航母开进来大闹了一场................
然而如果这就是“海权困局”,那么这个困局至少已经存在几十年了,甚至是从晚清年间遭遇“三千年未见之变局”起,就一直存在着。倘若只要大喊几句“强硬, 强硬,
强硬”就可以解决问题,就可以走出“海权困局”,那当初清国的"清流"们真是喊得比现在的“愤青”们要强硬多了:甲午前夕他们还高喊要“东征日本”呢(真的喊过,
还振振有词呢)!
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可是大家对外面的世界有最基本的了解吗,对内部的国情有最起码的认识吗?从那个网站上目前发的应征文来看,国人的头脑并不比当年的北洋水师更为清醒,甚至可以说远远不如当年的李鸿章!
在这里先随便举个例子: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不少网友们想当然地认为从国外进口的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炭铜铝铁矿石什么的, 都是“国家派船去”拉回来的, 所以振振有词地主张派遣海军去“保护海外的贸易利益”。
这可惜,这判断适合百年前的大英帝国,却并不符合当今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说,持这种观点的一看就知道从来就没实际接触过外贸,特别是从没实际操作过资源进口的那一块!实际情况是中国进口的资源绝大部分都是CIF/CFR价格,也就是所谓的到岸价格体系。
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给中国运资源进来的船基本都是外国矿山或贸易商雇用的,也就是说这些船大部分都不是挂中国旗的!人家要你给护航吗?叫美国海军来护航也不会想到叫中国海军的!
在贸易领域, 一国如果出口主要是CIF/CFR, 进口主要是FOB, 就意味着该国在海运环节处于相当大的强势。如果进口主要是CIF/CFR, 出口主要是FOB, 那就意味着关键物流环节被对方所掌握。国内现在出口还算凑合, 但关键商品的进口CIF/CFR到岸价格体系占到了大约百分之八九十!
因此,甚至可以说,就目前而言中国的商船队与中国的对外贸易基本是互不搭界的两块。中国船即便是参与中国的对外贸易,也纯粹是低价格造就的市场行为,或者说就是凑巧。
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国内企业大多不敢做FOB价格,也就是不敢去雇船。这里有很多具体因素,但说到底是风险承受能力不足,尤其是境外风险承受能极差。只要国内行业集中度极差,企业“小散乱”的局面不改观,这状况还会长期维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