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德育可能性”问题的思考——从柏拉图美诺篇说起

(2010-02-07 14:31:08)
标签:

美诺

德育

可能性

by

柏拉图

美德

教育

分类: 日积月累-编年史

关于“德育可能性”问题的思考——从柏拉图美诺篇说起

 

 

 

 

在德育实效性备受瞩目的今天,德育可能性这一基本理论问题很少受到关注。事实上,对于德育可能性问题的认识决定了德育理论的走向,影响着德育实践的策略选择。

 

一、德育可能性问题:表述及分析

 

德育可能性问题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基本问题。在德育原理类著述中多有表述。

一些专家对德育可能性问题认识的一致性:

首先,他们都认为,德育可能性问题就是德【道德、美德、德性】是否可教问题。该问题源自《柏拉图对话录》美诺篇,是美诺向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

其次,他们无一例外地用可教/不可教范式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回答。

第三,他们都肯定了德育可能性问题在德育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性、关联性地位。

德育可能性问题如此重要,然而,各家在德育可能性问题的表达方式上却存在重大分歧。

第一,美诺提出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在上述各位专家的表述中,我们发现,德或者与美德相等同,或者与道德相等同,或者美德与道德相等同,或者道德与德性相等同。

第二,德育可能性问题与美诺向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是否是同一问题,如果不是同一个问题,二者具有何种关联?

第三,在各家的德育理论著述中,德育可能性问题在德育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地位存在分歧。他们将德育可能性问题放在了德育原理体系中的不同部分。

以上问题,构成了思考德育可能性问题的三步曲,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所谓是什么,就是要明确德育可能性的含义是什么?所谓为什么,就是为何要提出德育可能性问题?所谓怎么办,就是如何对待德育可能性问题?

 

二、德育可能性问题的历史求证与反思

 

理解“德育可能性”问题的一个基本前提,即“德育可能性”问题的提出具有历史时空转换特点。它的原初形态在古希腊,被现代中国德育理论研究用极具现代理论表述特征的德育可能性加以转述,然后又部分地回归到古希腊时代,对其进行历史追溯,但却始终无法脱离中国本土社会该问题缺位的传统影响。

(一)德育可能性问题的含义——现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的对话

,根据牛津大学教授本杰明﹒乔伊特(Benjamin Jowett) 的英译本,美诺篇中的对话是这样展开的。

Can you tell me, Socrates, whether virtue is acquired by teaching or by practice; or if neither by teaching nor practice, then whether it comes to man by nature, or in what other way? 380 BC MENO by Plato translated by Benjamin Jowett

上面这段话的翻译应当是苏格拉底,你能告诉我,美德是通过传授,或者它不是某种可被传授、而是通过实践获得的东西?或者它既不是某种被实践的东西,也不是某种被传授的东西,而是自然或以某种别的方式在人之中存在的?

通过比较中英文对该问题表述,我们会发现:

首先,柏拉图美诺篇英文版用了virtue,而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用英文表示则为moral education。汉语的同时对应英语的virtuemoral是可以理解的,但若将美诺所用的virtue转变为现代道德教育中的moral却是欠考虑的。因为,根据麦金泰尔的词源学考察,

后来才被译成美德virtue)的aretê一词,在荷马史诗中用来表示任何种类的优秀(excellence)。”“在亚里士多德的体系内,道德的美德(moral virtue并不是同语反复的表述;但到了18世纪末道德的(moral有美德的(virtuous开始作为同义词被使用。[2]

在人类的历史变故中,词的衍化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连其内在的灵魂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从希腊语到英语再到汉语这期间几经转化,aretêvirtuemoral、道德,岂能是一对一对应的那样简单!

其次,在英文美诺篇中,将美诺向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理解为人是如何具有德的应该更准确些。因此,获得德的方式有多种,德可能是生而有之,可能是实践而来,只是获得德的一种可能途径。

综上所述,将美诺的问题视为现代德育可能性问题的原点是可以理解的,但将德育可能性问题与德是否可教相等同,不仅仅缩小了德育可能性的范围,恐怕最为关键的是转化了德育可能性问题的实质。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美诺篇的时代与现代中国无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我们今天关注的重点是德育的实效性,美诺篇时代关注的重点却是价值理想的本性、价值用语的意义和价值语言的逻辑。至于美诺篇本身,则代表着柏拉图观念发展中的一个不稳定时刻,美诺最初提出的问题也并非美诺篇的基本立意,它的重点是在学习如何发生,学习者如何认识到或辨明一个特定主张之为真。[3]

因此,若将美诺篇视为德育可能性问题的源头,那么,对德育可能性问题较为恰当的理解应当是人是如何具有德的,而非德是否可教

(二)德育可能性问题的理论地位——前提假设

人如何具有德这种表达形式探讨的是——道德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构建起来的?将德育可能性问题简化为道德可教吗,事实上只是提出了构建二者关系的一条思路

在道德教育理论架构上,我们与西方存在一个重要的分歧,即,我们将自己限定在道德可教框架之中,陷入了可教/不可教的答题范式。而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则保持开放的姿态,将人如何具有德作为一以贯之的永恒问题,并通过对人自身的不断探索,让道德教育理论异彩纷呈。由此看来,毋宁说,德育可能性问题是建构道德教育理论的原初问题,是个出发点。任何德育理论体系的构建都不能够回避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任何德育理论的前提假设。

三、德育可能性问题的实践价值

首先,德育可能性问题具有的哲学意义使其成为德育理论体系建构的前提。

从哲学的角度看,德育可能性问题涉及到的“人-道德-教育”三者之间的重叠关系分别对应着本体论意义上的“人之德性”问题、认识论意义上“人如何认识德”的问题,以及价值论意义上“人对德的认识对自己有何意义”的问题。

因此,站在德育理论体系建构的角度,由于我们选择了“可教/不可教”的回答范式,导致了我国“小德育理论”的现状。所谓“小德育理论”指的是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科学领域中,将德育理论局限在教育学的“教学”视野下构建起来的德育理论。

其次,正是因为德育可能性问题所具有的哲学意义,使其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