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董江波
董江波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599,917
  • 关注人气:12,0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话“馒头”和“包子”由来

(2011-08-08 17:32:49)
标签:

包子的来源

馒头的来源

包子历史故事

馒头历史故事

馒头传说

文化

分类: 故事小说·地方风俗

  在中国历史上,包子和馒头,其实是一种食物,那就是馒头。馒头这个名称的历史,要远远早于包子,包子只是馒头的衍生名称。可到今天,虽然馒头和包子在国人食物中齐重,但包子的名声却已远远超越馒,并形成了几大品牌包子。而流传1600年的馒头,虽然深入人“口”,但却尚未有品牌形成。

 

  据历史记载,馒头起源于南方(现今云南沪水一带)。相传蜀汉建兴三年(225年)秋天,诸葛亮采取攻心战术,七擒七纵后最终收服了孟获。在与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关系后,诸葛亮班师回朝。

 

  但蜀国大军行到泸水时,突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军队无法渡河。诸葛亮精通天文,对天气变化非常熟悉,但这突然的变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请教前来相送、对这一带地理气候非常了解的孟获。孟获答道:“这里几年来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战死在这里,这些客死异乡的冤魂经常出来作怪,凡是要在这里渡水的,就必须向这些士兵的冤魂祭供。”

 

  诸葛亮当然不惧鬼魂,但想到这些战士,为了蜀国,抛尸他乡,如今战争结束了,将士们得胜回朝,他们却永远成为异乡孤魂,祭奠他们也是应该的。他问孟获用什么作祭品。孟获说:“要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祭供才会平安无事,而且来年肯定丰收。”

 

  诸葛亮听完,心里一沉: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颗人头去祭奠,又平白无故地增加49个冤魂。这样下去,冤魂岂不就越积越多,泸水将永无宁日。而且,49个人头,这代价也太大了。

 

  诸葛亮决定不以人头祭泸水。他来到泸水边,只见阴气四起,恶浪汹涌,士兵和战马也处在惊乱之中,看来不祭是不行的。当地土人这时也对诸葛亮说:“上次丞相渡泸水之后,水边就夜夜鬼哭神号。从黄昏至天明,从不断绝。”诸葛亮心想,看来罪在我身上,怎么能牵连无辜军民呢,他决定想出一个解决办法。

 

  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用另一种物品替代人头的绝妙办法。他命令士兵杀牛宰羊,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并做成人头模样,入笼屉蒸熟。由于是在蜀国西南蛮荒之地,这种祭品一开始被称作“蛮首”。

 

  诸葛亮将这肉与面粉做的蛮首拿到泸水边,亲自摆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后全部丢进泸水。受祭后的泸水顿时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大军顺顺当当地渡了过去。从此以后,蜀国人们经常用蛮首作供品进行各种祭祀。这种风俗,也逐渐从蜀国传到全中国各地。由于“首”、“头”同义,后来就把“蛮首”称作“蛮头”。

 

  “蛮头”传到北方后,北方人还是觉得蛮字不够好听。北方人发现,蛮头蒸出来后,最外边的一层表皮,很具光泽,光泽在古汉语中为“曼泽”,于是,北方人就将“蛮”字改为了“曼”字。于是,“蛮头”就变成了“曼头”。跟诸葛亮不同的是,通常老百姓吃的馒头,是没有包馅,是单纯的面蒸的曼头。

 

  而后来,由于中国字能够食物的物品,通常带一个“食”字旁,于是“曼头”逐渐演化成了“馒头”。从历代文人作品中获悉,到宋代的时候,基本上“馒头”一词就确认下来了。

 

  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生活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密切结合生活饮食上的需要,逐渐演变成由“馒头”里边装上各种馅的食物,名曰为“包子”了,因为是用面和肉馅包成的,故被人们恰到好处,给名曰为“包子”了。现在,在江南一些地区,人们不是只知“馒头”,而不知包子呢。

  

   强烈推荐:央视揭秘:脱发-白发怎么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