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俞晓群
俞晓群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84,229
  • 关注人气:1,2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编创之间

(2020-11-18 10:40:57)

编创之间

编创关系,即编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它是出版业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一般说来,两者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一个偏重于文化与学术,一个偏重于商业与传播;他们共同合作,相互融合,才会有书籍产生出来。至于编创之间的游戏规则,却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人人言殊。且不以对错为论,单以个人的好恶为例,我对下面三种编创关系颇为欣赏。

其一,早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式的作法,即编创合一。它的开创者是张元济、蔡元培,以及后继者高梦旦、王云五等前辈。编译所的基本特征是集聚一批优秀专家,其核心工作有两项,一是创意产品,二是编写书稿。前者是策划,可能自编,也可能组稿、采稿;后者是写作,就是编译所内的专家亲自上阵了。此事还可以再往前追溯,即商务印书馆初创时期,那时张元济先生还未加盟,有谢洪赉先生为商务印书馆组织书稿,他是教育家,亲自动手编写《华英初阶》《华英进阶》等,为商务印书馆淘得第一桶金。到了张元济时代,他们更是亲自上阵,编写大批新式教材与工具书。其中还有一位精英人物陆费逵先生,他不但是出版才俊,还是一位教育家,最终为创编新教材,离开商务印书馆,创建中华书局。后来张元济与高梦旦先生,希望请胡适先生来做编译所所长,胡先生在日记中,还在人才与经济上,将编译所与大学做了一番比较,可见那时的商务印书馆,不但经济实力雄厚,学术人才也不在话下。再后来王云五先生入主编译所,继承前任传统,亲自主编了许多辞书,还有“万有文库”、“大学丛书”等优秀著作面世,编创合一的传统一直延续。

由此想到“专家治社”的出版模式,就是把出版社办成偏重于学术与文化研究的商业机构。这样的作法,既符合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也可以去行政化,持续发展,有利于建造百年老店。但不是说社内有几个既能编又能写的编辑,就可以称作专家治社了,它是一种战略,一种制度,一种商业模式,一种企业文化。再者专家治社的方式也有不同,根据商业需要的考量,它会有全部与局部之分。如今局部的范例还可以见到,如某些出版公司创意与创作团队的孵化;但全部专家化建制的出版机构,就很少见到了。

其二,老三联书店式的作法,或曰范老板的作法,即交友式的出版。交什么友呢?当然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人物了。近逢范用先生逝世十周年,我写纪念文章,集中读了许多相关资料,细细品味范先生的出版思想,其中有两点最让我敬佩:一是夏衍先生评价:“范用哪里是开书店啊,他是在交朋友。”再一是有文章说:“范先生以及他深爱的三联书店,结识了中国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优秀人物。”这样的作法,虽然与张元济先生编译所式的作法有所不同,但得到的效果,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把出版比喻成一个餐馆,一桌宴席,张元济先生一派,更像是一些大厨;范用、沈昌文先生一派,更像是一些服务生。在这里,我们千万不要小看“服务生精神”,交精英朋友,没有服务精神怎么能行呢?你看三联书店,论坛有《读书》杂志,活动有“读书日”,购书有韬奋中心,书籍风格讲求个性化与亲近感,用这样一些细微的服务精神,团结作者与读者,提升出版社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那一套文人出版的风范,做起来奥妙无限,韵味无穷。

由此想到巴金先生,他早年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几乎以一己之力,将那个时代的新文学精英人物,几乎一网打尽,并且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说到巴金先生的出版理念,他也是讲求服务精神,同时强调同人出版。今人对“同人”二字理解不同,容易产生歧义,认真读一读巴金先生的出版故事,一定会有所感悟。我始终觉得,巴金先生的出版思想,观念独到,光明正大,历久弥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老人家创编的《收获》杂志复刊,在他的主持下,又推出改革开放后一大批精英作家,可见巴金出版思想的生命力。这里的关键词,依然是“同人”二字,我觉得,他说的同人,应该是大同的水准,大同的理念,大同的追求,而不是乌合之众。

其三,DK式的作法,说一个国外出版的例子。很多年前,我读过一本DK出版公司高管戴维斯先生的回忆录《DK的出版岁月》,其中讲到,DK是由几位搞美术插图的编辑创意,联手组建的一家出版公司。他们成功的经历,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我总结他们的特点:一是美术家治社,自然以画册作为产品的主基调;二是强调实用性、教育性与全球化视野;三是形式定位于画册与百科知识相结合;四是既注重文本的专家化,更注重形式的再创造;五是不追逐题目的新冷,更注重题目的挖掘等等。他们起步时,一年只编几本大书,确定题目后,先找寻志同道合的内容专家,再研究内容的表达形式,然后精心绘制插画,拍摄图片,精心制作样张,编创之间反复讨论,不厌其烦。然后去法兰克福书展,与全球成百上千的出版商交流互动,听取意见或销售版权。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始终抱着一个平和的心态,坚信“没有不好的题目,只有不好的创意与制作”。

从DK的故事中,我注意到现代出版的增长形式,更注重个性化的创意与职业化的思考。其中的编创关系,进入职业化思考之后,绝不会简单地表现为“你写我编”,或“我命题,你作文”,或“自编自演”等,而是一种彼此交融的关系。在编创互动的过程中,产品的孕育千变万化,我们不能轻易判定哪种方法的正误,也休想用哪种方法包打天下,因为外在的因素太多,做事还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我总结自己的经验,做编辑工作,最重要的两点:首先要知道读者要什么,其次还要知道你自己能做到什么,然后再动手做事。

-《编辑学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