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俞晓群
俞晓群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84,229
  • 关注人气:1,2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献书王

(2020-03-09 20:42:39)

 

献书王

文|俞晓群

今河北献县,汉代为河间国所在地。为了纪念西汉河间献王刘德,金代改称献州,明代又改称献县,一直沿用下来。至今献县还有一处规模宏大的汉代墓群,根据二〇一二年鉴定,其中有两汉陵墓如献王陵、毛公墓、贯公墓等三十七座。

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二个儿子,栗太子刘荣的同母弟,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景帝时刘德被封为河间王。那么,刘德何以称“献王”,又何以有“献书王”之称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献王”是刘德死后,汉武帝刘彻封给他的谥号。班固《汉书·刘德传》有记,刘德去世时,人们评价他“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为此行令官上奏汉武帝说:“聪明睿智者为献,所以刘德的谥号应该叫做献王。”这就是“河间献王”的由来。再者班固在评价刘德时,还引出两个更有冲击力的成语:一为“实事求是”,即“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他是说刘德喜好收集和研习先人的典籍,并且能够根据得到的事实,求得正确的结论。再一为“卓尔不群”,他是说从汉代兴盛到王莽时代,得到分封的汉家王侯数以百计,他们大多数人沉溺于放恣之中,骄淫失道。只有河间献王刘德不同,“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近之矣。”

再说第二个问题。其实在正史之中,河间献王刘德并没有“献书王”的名号,它只是在民间,由“献王”而引出的一个说法。话虽如此,刘德一生与书的关系,实在无愧于“书王”的称号。首先是他受封河间王之后,在二十六年间,始终致力于搜集民间存藏的古代典籍。他购书时不但赐予献书者金帛,还将书抄录一遍,留下真本,把抄本送给献书者,留作纪念。这样的风度颇受众多藏家爱戴,“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其次是刘德藏书,不单是猎奇或囤积,还要一面收藏,一面整理,一面研究,一面讲授。由此决定了刘德藏书不但数量多,而且品质极高,创造出许多冠绝一时的学术成就。难怪班固《汉书·刘德传》中,在褒扬刘德同时,还顺带一句,批评淮南王刘安藏书,大不如刘德的话语:“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

再看当时的社会状况。汉代兴起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始皇“焚书坑儒”造成的文化断裂,并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至于儒学的复兴,经历了更长的时间。正如《隋书·经籍志》所言:“汉氏诛除秦、项,未及下车,先命叔孙通草緜蕝之仪,救击柱之弊。其后张苍治律历,陆贾撰《新语》,曹参荐盖公言黄老,惠帝除挟书之律,儒者始以其业行于民间。”它是说,直到汉惠帝时,秦代“私人挟带书籍者将灭族”的法律才被废除,儒学才开始在民间传授。汉景帝时,刘德受封河间王,开启了自己的藏书与儒学研究之旅。汉武帝刘彻称帝后,掀起“全民献书运动”,那时的盛况,如《风俗通义》写道:“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於元始,百有余年,书积如丘山,传业浸盛,枝叶繁滋,一经说百万言,盖禄利之路然也。”此时刘德藏书,已经有十余年的积累,在数量上“可与汉朝等”,在质量上“皆古文先秦旧书”,自然成为武帝献书运动中,首屈一指的人物。这些故事,权作他获得“献书王”之誉的依据吧。

由此想到,清代纪晓岚在为刘向《说苑》作提要时,曾说刘德为一代“儒宗”,可见其学术地位之高,绝非一个“献书王”可以概括。我们可从下面四点之中略见:

其一,刘德不但藏书,而且懂书,能够研究版本,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如《汉书·刘德传》所言:“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如今传世的许多典籍版本,都是刘德收藏、整理出来的。正如司马光《传家集》赞道:“唯献王厉节治身,爱古博雅,专以圣人法度遗落为忧,聚残补缺,校实取正,得《周官》《左氏春秋》《毛氏诗》而立之。”此后爆发的今古文之争,即源于此。还有刘德对先秦乐礼典籍的整理,亦是一大贡献。如《汉书·艺文志》言:“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远。”再如《汉书·礼乐志》言:“河间献王聘求幽隐,修兴雅乐以助化。时大儒公孙弘、董仲舒等皆以为音中正雅,立之大乐。”

其二,刘德不但藏书,而且招聘博士,倡导学术传习。如《汉书·刘德传》所言:“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者多从而游。”其中《毛氏诗》,以“小毛公”毛苌为博士,与当时的《齐诗》《鲁诗》《韩诗》并誉。时至今日,只有《毛诗》流传,也是刘德弘扬之功。其中《左氏春秋》,以“贯公”贯长卿为博士,使《左传》得以整理,此后有刘歆等儒生接续,发扬光大。其中“山东儒生多从游”,以刘德不但整理典籍,还修建一座日华宫,供儒生们居住讲学。日华宫规模宏大,《西京杂记》有记:“河间王德筑日华宫,置客馆二十余区,以待学士。自奉养不逾宾客。”据言日华宫的砖石上,均刻着“君子”等词句,世称“君子砖”,如今价值不菲。《鲁迅日记》有记,鲁迅于一九二四年九月,曾以六元钱买过一块君子砖。

其三,虽然旧籍之中,记录刘德言辞不多,但其学术地位备受推崇。比如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五行对》,就是董仲舒与刘德关于《孝经》的一段对话。再如刘向《说苑》中,有记刘德四段言论,分别讲述尧、舜、商汤、管子等圣贤的治国方略。对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赞道:“《汉志》《河间献王》八篇,《隋志》已不着录,而此书(《说苑》)所载四条,尚足见其议论醇正,不愧儒宗。”司马光《传家集》甚至说,刘德的哥哥栗太子刘荣被废之后,按照长幼顺序,应该由刘德继任太子的位置。如果那样的话,刘德会以儒家的仁义治国,移风易俗,汉朝就可以免除汉武帝造成的祸患,即“必无神僊祠祀之烦,宫室观游之费,穷兵黩武之劳,赋役转输之敝”,国家昌盛,甚至会远远超越“文景之治”的时代。

其四,汉代以降,历代儒生一直对刘德推崇备至,影响至深。如汉代杜业《汉名臣奏》:“河间献王,经术通明,积德累行,天下俊雄众儒皆归之。”明代唐世隆《修河间献王陵庙碑记》:“天不丧斯文,乃有河间献王德者,修学好古,被服儒术,招集四方文学之士,购求遗书,献雅乐,补《周礼》,慨然以斯道为己任焉。”清代曾国藩《书学案小识后》:“近世乾嘉之间,诸儒务为浩博。惠定宇、戴东原之流钩研诂训,本河间献王实事求是之旨,薄宋贤为空疏。夫所谓事者,非物乎?是者,非理乎?实事求是,非即朱子所称即物穷理者乎?名目自高,低毁日月,亦变而蔽者也。”

最后说一说刘德的人生结局。前文提到,汉武帝刘彻征集天下书籍,而他的异母兄长、河间王刘德为当时的藏书之王。所以在元光五年,即汉武帝刘彻称帝十一年时,刘德首次进京行朝觐之礼,献上许多珍贵的典籍和雅乐。

当时汉武帝推行策问制度,如董仲舒“天人三策”,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是策问的产物。此时,刘德、刘彻兄弟二人,在三雍宫对坐,刘彻提出问题,刘德回答。《史记》说问了五策,《汉书》说问了三十策。刘德主张复兴儒学,仁义治国,他的回答滔滔不绝,似乎没有穷尽,听得汉武帝刘彻面色渐变,转而对刘德说:“商汤以七十里之地立国,周文王以百里之地立国,你也努力吧。”听到这样的回答,刘德明白了武帝的意思。回到属地后,刘德开始饮酒作乐,不久就死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