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俞晓群
俞晓群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83,361
  • 关注人气:1,2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著到来时

(2018-06-01 20:08:05)
分类: 书后的故事

文|俞晓群


今年四月某一天,接到贺畅微信,她告诉我《中国出版家·王云五》样书终于拿到,马上寄来。

新著到来时
    闻讯我还是有些兴奋,想到二十几年来,自己学习王云五的出版思想,实践他的出版理念;想到二〇一四年春节后,自己边工作边写作,用三四个月时间,快速完成这部二十万字的著作,但此前的阅读和准备,却有十余年之久;想到交稿之后,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专家的审读,编辑的辛劳;想到自己在学识与认识方面,许多偏差和不足。如今这一切,都归于一本小书的呈现。对个人、朋友或读者而言,总算有一个交代,或许还有一点新的思想留痕。

“中国出版家丛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我参与其中写“王云五传”,缘于二〇一〇年,我的一本小书《前辈——从张元济到陈原》出版,其中写十一位出版家,排在第二位的是王云五。后来“中国出版家丛书”立项,编委会希望我参加进来,写一个人物。我见到参与者都是专家名家,以资深学者居多;我身处出版一线,日常事务忙乱不堪,写点短篇杂文尚可,作高堂讲章,我还是缺乏自信。一次参加座谈会,受邀者要报题目,我一时兴起,报了“王云五”。

新著到来时

也是我多年研读王云五著作有些积累,还赶上《王云五全集》二十卷出版,为我的写作提供可能。但最终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全稿,我还是被自己的速度吓到了。后来我总结说,是王云五的精神激励了我,是冥冥之中某种力量的推动,其实我心里清楚,“热爱”才是第一位的动力。

此时,我想到两件难忘的事情:

一是观看人民出版社审阅书稿。我许多年前,在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出书时,曾经领教过有传统的出版社,对于书稿质量的重视。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的《数术探秘》在三联出版时,我看校样,见到三联的校对员将书稿中每一段引文都与原文核对,并且将原文的版本、页码标注在校样上,供编辑核红时确认。那时我正在辽教社做社长,我还在本社的编辑校对会议上,将三联的校样展示出来,让他们学习。如今多年过去,社会风气历经种种变化,没想到人民出版社依然保持那么好的文化传统,做事一丝不苟,确实让我感动。

记得二〇一四年九月,出版社转来丛书执行副主编吴永贵先生的意见,有七条之多,认真坦率。诸如:其一,称呼统一;其二,商务印书馆“第四次危机”的提法;其三,讲四角号码、图书馆等,与出版结合起来谈,当更好。如四角号码,商务印书馆出版许多四角号码词典,以及用四角号码编制的索引,成为出版的一部分。其四,在《教育经历》中,“博士之父”一节,似乎与出版没有关系。其五,王云五早年的教书生涯,作者提到建立的一些与出版相关的人脉关系,以及教育思想与出版实践的融通,是值得写的。王云五与张元济、胡适、朱经农、高梦旦等人,都值得专题来写,云云。凡此种种建议很有见地,让我敬佩,并将其全文收入《一个人的出版史》中。

新著到来时
    再一是书稿完成后,我请台湾商务印书馆及王云五后人指教。他们阅读后希望出版繁体字版,并请曾济群先生写好一篇长长的序言。曾先生在王云五身边工作过,他称赞我对王云五先生的敬仰之情跃然纸上,由此书了解王云五,“盖万仞宫墙由此乃得入门之钥也”。他还讲到一段故事,一九七二年四月,他曾经拿着王云五先生的身份证去办事,见到“学历”一栏处,只写着两个字:识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