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俞晓群
俞晓群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84,229
  • 关注人气:1,2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出版家·王云五》序

(2018-05-14 20:50:06)

文|俞晓群

 

王云五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出版家、学问家和社会活动家,是近百年以来,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之一,他为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贡献,是辉煌的,不可磨灭的。

本书撰写,力争按照传记的体例落笔。但可能是由于王云五先生的经历过于丰富,可能是我们的思想还存在着某些认识的禁区,也可能是我的手笔,实在缺乏把握这样一位伟大人物的能力。没有办法,我只好按照王云五先生的教导:当你遇到一个大困难的时候,你可以使用笛卡尔方法,将大问题剖分为一个个小问题,再一一求得解答,而后综合总结,则整个大问题随之获解。在王先生的一生中,许多次都是运用此法,达到转危为安或转败为胜的目的。另外,我们赞叹王先生的学识和智慧,王先生却说,其实在更多的时候,是耐心在起作用;而这种化大为小、各个击破的方法,就可以在一次次小胜之时,为你积累信心,增强耐心,使你不至于被“大问题”一次击倒。这就是人生的智慧!我在此书的写作中,一直试图把王先生的这种方法,融入我的笔端,让我能从一个个小问题入手,一点点将它们诉说清楚,然后再将它们聚拢起来,组合起来,为读者献上一个面目清晰、阐释准确的王云五先生!

按照这样的思路,本书用10章的体例,将我对于王云五先生的研究和认识,大体划分为5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自学,我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详细阐释了自学精神对于王云五先生一生的影响,从中我们尤其可以看到,自学对于他后来从事出版事业,成为一位大出版家,所带来的帮助和成就。

第二部分是出版,这是本书的主旨论题,我一共用了4个专章,深入介绍和讨论了王云五先生在这方面的表现。其中:我用一章的篇幅,讲述了王先生的“出版简历”,因为他的个性,是一位喜欢跨界、喜欢改变生活现状的人,所以详细地考察他在出版领域中,一会儿任职、一会儿辞职的故事,非常有趣且耐人寻味。接着,我用三章的篇幅,逐一讲述了王先生的文化理想、选题思想和经营理念;在相同的时间段里,根据不同的主题,分别剖析了王先生的心路历程,三条线都力争细致入微,然后再将他们综合起来,力求达到让王先生跃然纸上的目的。

第三部分是教育与写作,我们知道,王云五先生是一个多面手,他不但在出版方面成就卓然,而且还是一位教育家、学问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但本书的主旨是写“出版家王云五”,所以我在介绍王先生在其他领域的事情时,按照“与出版相关”的原则,选择性地加以论述。首先,王云五先生一生中从事教育活动的时间仅次于出版,并且对于出版的影响极大;所以我用了一章的篇幅,讲述他的教育生涯。类似地,我还用了一章的篇幅,讲述了王云五先生的写作经历,他一生中那样奔波劳碌,还能写出50多本书,数不清的文章和演讲,留下上千万字的著述,实在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一直让我敬佩不已。而且我也一直认为,要想做一个好的出版人,一面编书,一面写作,恐怕是一件必备的硬功夫。

另外,关于王云五先生从政的一段经历,本书中经常会涉及到,但是我没有将其列为单章论述,大约出于3个原因:其一,本书主旨是写“出版家”,而王先生从政的经历,就其整体而言,与出版的关系不大;其二,在我国百年的历史尘埃,还未完全落定的时候,我也不想谈论它们;其三,我本人的人生态度,就是对于从政颇为低能,看不大懂。但是,有一点必须强调,我不写王云五先生从政那一段经历,绝不是因为他做官做得不好或做错了什么,对于一个自学成才的苦孩子来说,他一生奋斗,能够达到那么高的社会地位,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始终保持廉洁,实在让我无限地敬佩!

第四部分是人际交往,列这样一个专题,完全是出于我的突发奇想。因为王先生一生做了那么多的事情,用金耀基先生的话说:“他一辈子做了别人三辈子的事情”。在此过程中,他结交过很多人。俗语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我们大可以透过这样一个侧面,更全面地了解王先生的为人、志趣和道德等内容。所以我用了一章的篇幅,分教育圈、出版圈、文化圈、政治圈等几个部分来阐述这个问题,每一部分只是选择一些重点人物,点到为止;没想到这方面的内容如此丰富,信手之间,竟然写了将近3万字,成为本书最长的一章。

第五部分是基金建设和在台出版,两个问题各写一章,都是王先生到台湾以后发生的事情。其实这两章的写作体例与全书有些脱节,但是由于两岸长期隔绝,我们对于那段历史的了解,还是太少、太肤浅了。比如文化基金会的建设,几乎成为王云五先生在台湾那段时间里,最重要的社会活动,甚至超过了他教学、从政和出版的种种事情。同时,王先生对于文化基金重要性的认识,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至于“在台出版”一节,我完全按照一般传记的写法,以时间为主线,将他那一段出版生涯再现出来。对于我们来说,其中许多事情也是新鲜的,缺乏了解的。

最后针对本书,我还想谈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写王云五先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首先,他在大陆的历史背景是既定的,历史评价也是既定的;在既定的东西没有修正的情况下,要想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王云五先生,几乎是不可能的。其次,我是出版业内的人,通过认真地研读典籍和分析数据,我觉得自己已经比较了解王云五先生的所作所为,对于中国出版业的巨大贡献了;在本书中,我只是想通过实际的数据和例子,把它们尽量地表述出来,而不想做更多的评价和议论,因为我原本就是一个注重实际而不善于舌辩的人。另外,我很想跳出时空的藩篱,在人本主义的意义上,给王云五先生一个评价:他是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精英,他是一个健全的个人主义者。

正是基于上面的背景,我在书写本书之初,就确定基调:以往人们对于王云五先生,远观的议论太多了;这一次,我想尽力避开先入为主,尽力避开既定方针,主要听一听他本人的诉说,听一听他周围人的诉说,听一听历史的另一个侧面的诉说。写下去我发现,他们的心态比我们要平和许多,也要客观许多。写下去我发现,在许多事情上,我们不停地争争吵吵,结果却是殊途同归。写下去我发现,再现历史真相,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在一种奇怪的力量支持下,我竟然写得飞快。现在总算搁笔了,精神与身体的双重疲劳,总算在可逆的时候,得到了缓释。

 

                             完稿于20146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