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乔良
乔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775,387
  • 关注人气:14,6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脑的价值

(2019-02-26 08:13:15)
标签:

军工界

智囊史

技术思维

外脑

    外脑的价值

        ——序《国家智囊》

              乔 良

 

如果一本书第一页就牵着你想一直读下去,那么这本书必是好书无疑,如果一本书读了第一页你以为已经知道这是本什么书,再往下读,你却发现自己判断有误,那么这本书一定值得一读。

《国家智囊》就是这样一本书。

虽然一上来就读的蛮有趣,我仍然以为这不过是一本写二战前美国军工界如何与军界一起,为美国投身大战做军工准备的书。但一章章读下去,我才意识到这本书超出了我的预期,也超出了我的阅读经验(从首页判断全书)。

原来这是一本纵跨20世纪直至今天的美国智囊史,也因此就是一部美国国家战略的演变史。它始终紧扣着美国人对一代代先进技术和领先武器的研发这条线索,向我们展示了习惯于技术思维的西方人对国家战略形成的影响乃至主导。而这一点,与东方人有明显的不同且非常值得镜鉴。

与我们习惯于宏观把握,总是喜欢从顶层设计开始谈论战略不同,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却是喜欢从工具入手考虑战略。因为没有可实现战略的工具,战略的设计和构想就可能流于空谈。看看大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从军事战略到国家战略的演变,“大规模报复战略”、“灵活反映战略”、“核均衡战略”、“预防性防御战略”、“先发制人战略”、哪一样不是与其手中掌握的工具相匹配?而这些战略设计的背后,则是像万尼瓦尔·布什、科尔博姆、帕克森、奥根斯坦、冯·布劳恩等等这些出色的技术大脑与阿诺德、雷福德等等这些有领悟力的军方将领的珠联璧合,才使这些战略得以完成并实施。尽管不能说,这些战略都很成功,有些战略甚至可以说很失败,但事实毕竟证明,正是这些战略的层层推进,让美国人最终赢得了冷战之后,登上了世界权力的巅峰。在这一令人目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不时看到的不光是艾森豪威尔、尼克松、里根等人的前台表演,更有乔治·凯南、基辛格、布热津斯基、安德鲁·马歇尔这些顶级智囊的幕后身影。

我想,作者写这本书,其本意决非想要为那些隐在美国国家战略背后的智囊们立传,或给他们不为人知的业绩正名。但《国家智囊》这个书名,本身就泄露出了作者的意图,他是想通过探究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帝国与它的几代智囊团队的关系,勾勒出其他大国特别是中国在崛起进程中可资借鉴的路径。

起码,我在读这本书时,产生了如下联想:

未来战争不是擦枪走火引爆的,而是事先设计、准备、研发和生产出来的;

在军人这个最需要前沿思想家的行当里,我们常常不得不借助外脑;

思想的麻木必然导致对未来特别是未来战争认知、预测的麻木;

事实证明,科学技术发展的越迅猛,政府官员和将领们知识老化的幅度就越大;

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也就想象不出未来战争的模样,当然也就不知道自己要打什么仗,需要研发什么武器;

军人常常把对作战的理解与对战争的理解等量齐观或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码事。懂得作战,并不等于懂得战争。对战争的理解是个哲学问题,而对作战的理解,只是个把战争目标工程化的问题。正是在这一点上,美国人的军事行动启示我们,军人对现代作战的熟悉程度,并不表明其理解他们所从事的战争本质。这或许就是美军近二十年来总是能赢得每一场战斗,却无法最终赢得整场战争的原因。

解决这些困扰军人合政治家难题的答案,可能就隐藏在那些被称为“国家智囊”的大脑中,这需要我们拿出谦卑和恭敬,不惜躬身求助于外脑——那些我们称之为“国家智囊”的天才和人才们。这些人不是蔬菜大棚中可以随时栽种随时收割的植物,而是划过思想夜空的流星。美国至今独步一时的强大,不仅得力于其科技和军事的强盛,更得力于其“国家智囊”的强盛,甚至可以说,其科技和军力的强盛,正是这些“国家智囊”为之奋斗的结果。《国家智囊》这本书,清晰地向我们诠释了这个道理。而它的价值,不光是对每个想为中国的未来贡献一己之力的科学家,更对每个职关国防和国家安全的政府官员、军方高层都极具启示意义。

 

                 20191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