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姬二叔
姬二叔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887,353
  • 关注人气:5,0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劳荣枝案:“双方家属再怎么发声”,为何也只是原地打转站立场?

(2021-09-08 17:52:02)

劳荣枝案即将再次开庭或将宣判结果,以至于双方家属很快又被推上风口浪尖。作为被害人们的家属代表陆中明的妻子朱大红明确表示“希望劳荣枝被判死刑”;而作为劳荣枝的家属代表劳声桥(劳荣枝二哥)却坚信“妹妹是被胁迫作案”,并且他强调不管判成什么结果,都希望妹妹劳荣枝能上诉。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双方家属的发声并没有什么信息增量(跟上次庭审前的发声基本差不多),只是符合血亲关系的考量(谁的家人谁心疼)。因为案发于二十多年前,所以双方家属对于案情的熟知程度也只限于报道层面的印象。


对于受害人家属来讲,即便谈论起逝去的家人有悲伤,但是更多的苦痛已经融进漫长的岁月。就以陆中明的妻子朱大红来讲,她谈起丈夫的遇害就不由得絮叨被击溃的家庭,就好像所有的苦痛都是劳荣枝(法子英)造成的,从这个层面上理解她的愤恨大概就更为容易一些。


而就劳荣枝的家属们而言,因对劳荣枝的印象始终停留在二十多年前她离家时的样子,所以导致他(她)们笃定“她那时候年纪小”,“没有社会经验”,“被法子英所诱骗”,“被法子英胁迫”也就没什么奇怪的。


基于以上的事实,我们再去审视双方家属的发声和案情的关系,就会较为直观地发现他(她)们只能原地打转站立场。因为对于劳荣枝和法子英到底怎么预谋作案,双方家属从始至终也都并不清楚。


因此回到劳荣枝案的宣判结果上,双方家属的认知程度跟舆论层面的观众是没什么太大区别的,既不能预料结果,也不会影响结果,甚至就各自的发声来讲,也只是媒体们喜闻乐见的趋向,真要是扪心自问也不见得心里有底。


普遍来讲人们总相信眼见为实,却忘记提取意义时存在视觉盲区,尤其对于家属的站位而言更是如此。心理学将这种问题称为无意视盲,也就是当人们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个区域或事物上时,他(她)们会忽略那些不需要看到的部分。


以劳荣枝案来讲,被害人家属即便不清楚劳荣枝是否被法子英胁迫作案,但是却选择性地忽视掉劳荣枝被胁迫的可能性。同样的逻辑,劳荣枝的家属在不清楚劳荣枝是否被法子英胁迫作案的情况下,却也选择性地忽视掉案情复杂性。


这使得双方家属真要是坐在一起争论,基本上是无法正常交流的。于此来看刑事案件中家属的痛苦,更多是基于“选择性相信”的结果,也就是他(她)们总相信自己的家人不该那样或不该被那样。


另外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关注只在血亲之间”描摹劳荣枝案的舆论场特征算是再恰当不过。就事论事地讲,舆论层面的观众虽然也是关注案情的,但是只限于对判决结果的关注,而对于剖开案情是非好像并没有耐心。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就好像只有“当庭宣判”才算得上是正义落地。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吴谢宇案,还是劳荣枝案,舆论上都显得很没耐心。之所以这样讲,倒不是认为“当庭宣判”有什么问题,而是对于程序正义来讲,只有更加审慎才能凸显正义。


于此无论劳荣枝案最终的宣判如何,作为舆论的审视都要更聚焦案情本身才好,而对于传言中的案情即便渲染的再怎么生猛,都要尽可能拿证据链参照,只有如此才算是真正给受害人及家属做交代。


与此同时,作为双方家属也要更为理性地看待二十年前的陈年旧案。于情于理劳荣枝都很难免于惩罚,但是具体会受到怎样的惩罚(惩罚程度),这就看她自己到底当时做过什么,或是证据链条下印证她做过什么。


至于劳荣枝潜逃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只要没有伤害他(她)人的行为,也是没必要去过分追问的。当然作为剖开劳荣枝心路的需要,是可以借助劳荣枝潜逃时的生活轨迹进行分析的。


因为回到劳荣枝的心理画像上,她终归是复杂的,“离开家人之前”,“决定跟法子英闯荡”,“作案前后”,“潜逃生活”,这些不同的时期,应该都有不同的内心挣扎存在,只不过在“7条人命”的叙事下,“女魔头”被凸显得过头而已。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