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姬二叔
姬二叔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891,613
  • 关注人气:5,0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现女儿被打冲进教室打幼师:为何“恶师和莽父”终将会撕破脸?

(2019-11-23 22:40:57)

 

发现女儿被打冲进教室打幼师:为何“恶师和莽父”终将会撕破脸?

有媒体报道,1121日,湖南一男子送5岁女儿上幼儿园,担心孩子哭闹,他站在教室外看监控屏,突然看到老师“打了女儿一耳光”。男子很快冲进教室“扇了老师一巴掌”,他要求回看监控,没想到老师还用围兜蒙住女儿的头摇晃。这时,男子再次对老师拳打脚踢。目前,涉事双方均受到行政处罚(对殴打幼儿的员工行政拘留12日,罚款500元;对殴打幼儿园员工的家长行政拘留7日,罚款200元)。


坦白讲,发生这样的“连环互殴”,总让人感到些许愤懑。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家长和幼师,本应该是合作关系。可惜,当幼儿园被蒙上“服务的色彩”时,貌似“家长和幼师”从来都是彼此防备的状态。并且,从一些幼儿园恶性事件中,确实也能看出来,家长和幼师彼此之间,总是充满“敌意情绪”。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家长和幼师都履行好自己的义务,貌似还不至于闹腾出狗血事件。怕就怕,“恶师和莽父”同时共振,自然结局就不太好看。就事论事,孩子不听话,幼师打孩子,确实有些不妥。这种事情儿,任何家长遇上,都会愤怒不已。


只是,如果“以牙还牙”,就显得有些不太体面(杠精儿,请别上火,别用“不是你自己的孩子”硬怼,懂你的意思儿)。因为,真的是不解决问题。虽然,从主流的认知中,越来越不支持“体罚”,但是,对于一些“熊孩子”,仅靠言语教育,确实还不太好管理,但也不建议用“硬体罚”解决。


记得,在二十年前,家长和老师在“体罚”(区别于毒打)孩子的问题上,是有共识基础的。并且,家长会把“体罚”的权利,宽泛的授权给老师。所以,关乎“体罚”也就很少闹出纠纷。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无良老师,借体罚之名,泄愤出气。


当然,家长和老师的信任之所以坍塌,就是因为“恶师”的频现。甚至,在物欲较重的氛围里,老师的职业荣耀,越来越显得单薄。不仅老师自己觉得单薄,就连家长也越来越轻视。而所谓的“还能过得去”,就是因为“孩子”在其中勾兑。这种看起来被裹挟的图景,着实值得玩味儿。


“恶师和莽父”本就是一类人,只不过站位不同,貌似“恶师”更胜一筹。说实话,如果以人性的尺度考量老师,可能很多老师真的不够资格。但是,在老师的认证上,能量化的就是知识技能的考核,而所谓的德行,就是一种模糊概念。甚至,只要知识技能好,一切都好。


不得不说,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更像是“师傅”,而不是“师父”。因为,“师傅”只管教技能,不管教品行。而“师父”是传道授业解惑,更讲究学识道行兼顾。当然,对于幼师来讲,更像是一种“公共保姆”。并且,普遍的素质也并不高。


这里没有歧视的意思,但是,这却是整个社会“看低保姆”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整个社会对于劳动服务性职业,都评价不高。这会导致,入行门槛就会较低。虽然,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但还是对幼师们,并不是很尊重。整体评价,跟人们对医院护士的看法差不多。


要知道“幼师打人”的底色里,最主要的驱动,在于没把“幼童”当人看。因为,幼师所谓的“打人”,本就是一种“驯化逻辑”。就比如一匹马不听话,主人用皮鞭猛抽一样儿。总之,所谓的“管教听话”,并不是真正的“觉解”,而是“害怕”的结果。


当然,有些人会认为,5岁的孩子确实“听不进去道理”。言外之意,幼师除却动手,就无能为力。可事实上,幼师在面对“幼童”时,如果实在没办法,控制在不危害幼儿园秩序的基础上,是应该没什么问题的。要是孩子“特别熊”,可以直接让父母来处理或者带回家。


说到底,幼师作为“公共保姆”,底线是以孩子的安全为主。如果一个孩子实在无法遵从幼儿园的秩序,可以选择让孩子回家。当然,对于孩子来讲,只要不是连续性的闹腾,一般都能适应幼儿园的秩序。因为,孩子再怎么闹腾,都属于短暂性的情绪对抗,这应该是无需实证的。


当然,“恶师和莽父”的“互殴格局”中,彼此的制衡力量就是“暴力”,“以恶制恶”,“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说到底,不为解决问题,只为发泄愤怒和复仇。所以,我们才会发现,“幼师打孩子”,“家长打幼师”的残酷食物链。


首先,还是要强调,幼师打孩子是不对的。其次,家长的冲动反击肯定也是不对的。但是,于情于理,幼师的恶在前,家长的恶在后。貌似,家长好像得理一些。可事实上,对于公共环境中的暴力,无论怎样都是不对的。


因为,在幼儿园中,有很多小孩子。当着小孩子的面互殴,肯定会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无论怎样,当事幼师和家长,都是属于恶的根源。即便,家长属于后手,也不应该被鼓励和正名。因为,在可见的底色里,他(她)们一丘之貉。


不得不承认,“恶师和莽父”终将撕破脸,这是“个例写实”,也是潜藏在现实之中的“无奈幻象”。说到底,近些年来,媒体将“熊孩子”,“恶老师”,“莽家长”都已经标签化。就好像,只要涉及纠纷,这些标签就会被拿出来晾晒。但是,从根本上讲,却忽视掉是“人坏”,而不是“身份坏”。


从可见的图鉴中,好的幼师还是很多的,好的家长也是大多数。因为,在人性的尺度中,没有人愿意主动伤害人,也没有人愿意成为坏人。那些坏人的驱动里,可能自己就没把自己当人。所以,在兽性之争中,自然都是“人渣的主场”。


我们虽然不太清楚,幼师是不是“第一次”打人,但是,从对孩子的“摇头晃脑”中,却能看出卑劣的品行。而对于家长的反击,可能最直接的愤怒里,并不只是对幼师的愤怒,更多是对“不信任”的歇斯底里。只是,在这场风波过后,他(她)们最需要的不是“和解”,而是“治病”。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