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姬二叔
姬二叔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886,004
  • 关注人气:5,0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谢拥挤的地铁”:一次孤独症候群的嘲弄和自怜

(2018-11-15 01:26:28)

“感谢拥挤的地铁”:一次孤独症候群的嘲弄和自怜

社交媒体上,“感谢拥挤的地铁”的话题,触发不少人的议论。话题本身缘于一个女孩子朋友圈的自叹自怜,大概的意思是:“感谢拥挤的地铁,好久没有在男孩子怀里这么久了”。对于这样的一段话,如若只是以个体角度而言,似乎就是在表达“好久没有恋爱”,可要是放在都市背景中,这注定是对孤独的最佳表达之一。


一座城市有地铁,就代表城市不缺乏人流。甚至,在我们所熟知的“北上广”,每日的地铁高峰期都可称得上一次“城内迁徙”。每一个为赶时间的上班族,都好像不再顾忌体面,只要能挤上去就感觉是幸福的。只可惜,在拥挤的地铁里,人们却依旧是孤独的。


身体与身体的触碰,显然是“不得不”的一种选择,无论接触多么紧密,可依旧无法发生联系。每到一站地,人流泉涌般的喷出,紧接着又是鼠流般的涌入。肉体好像是一个屏障,能保护内心不被侵扰。人们急切的进入车厢,又急切的想离开。


人们看似在参与拥闹,可骨子里却异常孤独。越是在大都市,“好奇心”就越弱。那些在车厢里“耍宝”的人,周围人并不会特别关心。睡觉和看手机几乎成为普遍状态,人们普遍显得孤独,但却无法就近打破沉默。地铁就像是一个聚集孤独的繁盛之地一样,尴尬的在城市的脚下来往奔走。


所以,也就能理解,为何一个女孩子的“朋友圈”自怜就能触发万千共鸣。坦白讲,在大都市里生活,绝大多数上班族并不容易。暂且不论“职场江湖”的纷杂,就关乎生活本身而言,事实上就足够让很多人难以承受。交通的消耗,住所的逼仄,几乎是绝大多数年轻人所要必须面对的问题。


虽然,每个人的生活路径不同,但是,所散发出的孤独感却大体相同。从某种程度上讲,在大都市里确实存在“孤独症候群”,他(她)们多数人怀揣理想,抱负不灭。可是,无论再怎么坚强,在人性中的“微光时刻”还是会崭露出些许悲伤,而“感谢拥挤的地铁”就像一把钥匙,将整个群体的压抑之锁打开。于是,人们以嘲弄的姿势,以慰藉的渴望,给自我一次自怜的机会。


不过,就大都市里的繁华而言,和往来其间的人群并不紧密,城市本身更青睐强者。作为普通人而言,生与死,成与败几乎无人关心。所以,在大都市里“打拼”,心态真的很重要。强者云集,规则林立已是不争的事实。有才华的不一定会突围,但无理想的一定走不远。


甚至,有很多人为赢得更好的生活,甘愿堕入某种形态的孤独中。可多数时候,人们却不愿意承认孤独。就像“北上广”的漂泊一族,如若你让他(她)们逃离,选择降纬的生活方式,多数人是不愿意的。你要问他(她)们过的好不好,几乎都会用大都市的硬件进行回怼。


这就导致,直接的承认孤独真的很难。因为,在多数人的认知范围内,承认孤独就好像承认自己过的不幸福一样。所以,就算一个人再怎么孤独,是不会轻易直接挑明的。所以,多数情况下,人们会将孤独的氛围转化成自怜呈现出来。如“感谢拥挤的地铁”的表达,就是一种典型的表达方式。


当然,这其中的触发原因,也缘于“群体的拥闹”和“个体的孤独”所构成的强烈反差,只可惜这就是大都市的真面目。它不会可怜谁,也不会照顾谁,要想有更好的生活,唯独只能靠自己。所以,在大都市里,成功人士的前半身,多半处于不被理解的状态,这几乎是一个铁律。


在物欲横流的氛围里,利益所驱动的关系,几乎成为常态化。人与人的交流成本变得越来越高,一场朋友间的聚会,要不是没有刻意的目标,是很难聚在一起的。闲聊被认为是一种浪费时间,朋友这种生物变得越来越稀缺。人们可以盯着手机几个小时,可拿起电话却不知道该打给谁。


人们都很孤独,可就是不愿意向外伸展。在深夜里偷偷哭泣的人应该不少,可是一觉醒来,还是会涌入“人挤人”的地铁里。相信,那个写下“感谢拥挤的地铁”的女孩子不是矫情,要不然又怎会共鸣那么多人的情绪呢?只是,这样的表达依旧是符号性的。


从本质上讲,这种自怜的表达,应该是焦虑的“副产品”,而焦虑又缘于“失意和迷茫”。人们不自觉的会进入这种混沌的状态,处在这种状态中的人们,对周遭的看法也是相对消极的。但是,他(她)们却又不完全相信眼泪,于是挣扎,于是嘲弄。


坦白讲,个体的孤独是没有人会在意的。但是群体性的孤独,却往往被人们所关注。因为,孤独本身带有一定的穿透性,它显得桀骜不驯,却又充满疏离感。但是,每一个孤独者的独白里,都应该渴望被理解,被怜惜。说到底,人性的底层里都“藏着一个孩子”。


而“感谢拥挤的地铁”这种语感,又很符合社交媒体上的氛围。于是,人们合体取暖,借一个小的触点,进行群体性的表达。就好像人们的孤独被别人理解了一样,可事实上这只是一次表达而已,并不会改变人们内心的孤寂之感,只会更加渲染焦虑的强度。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