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姬二叔
姬二叔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886,004
  • 关注人气:5,0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司机杀害撞伤女童:“讹诈阴影”引发的血案

(2017-12-08 14:18:49)
司机杀害撞伤女童:“讹诈阴影”引发的血案

有媒体报道,黄梅县一九岁女孩在家门口失踪后,被带到偏僻处杀害。依照犯罪嫌疑人何某的初步交待,当日他开车途经案发路段时,不慎将陶某女儿撞倒,由于害怕承担交通肇事责任,遂将她抱上车,并拖至偏僻处杀害。

单从事情的“发展过程”和“悲剧恶果”来看,如若说撞伤是“不慎”,那么杀害着实“不该”。对于肇事司机而言,相信初衷一定是为“止损”。只可惜,当行为触动法律的底线时,所谓的“止损”就成为更大的“损失”。

这样的事情,不免会让我们想到“药家鑫事件”。很多时候,往往一念之差,就会让一个正常人“魔性附体”,酿成天下大祸。只是,在过往的舆论范畴里,多数评判都是基于“直接的人性拷问”,很少有舆论从侧面的道德环境中进行追问。

讲到“止损”,或许应该从两个层面去看。一种是“正常的赔偿”,就是按照撞伤的程度,以正常医疗花费和精神慰问进行赔偿;另一种就是带有“讹诈性质”的赔偿,只要摊上就很难摆脱,所以人们常讲,“遇到讹诈”毁一生。

我们不能说“肇事司机”本来就有一个凶神恶煞的“人设”,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往的“讹诈阴影”催化下,“正常人格”与“魔性人格”往往瞬间转化。因为,太多的“讹诈劣迹”让人们的神经已经处于极端紧张,人与人并非“人性对人性”,而是“狼性对狼性”。

这种情况下,对于肇事者而言,很自然的就会心存芥蒂,在惶恐中作出错误的判断,导致难以回天的悲剧。说到底,在一个标准相对模糊的大环境下,绝大多数人安全感较差,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并非是按照“正常程序”处理,而是选择以自己较为魔性的方式作为终结,着实让人感到一种无奈。

当然,这里并非为肇事者开脱,但这样的事实不得不直面。个体的罪恶当然要惩治,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一定不能“为惩治而去惩治”,不然就会陷入悲剧恶循环的逻辑中难以破冰。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体系中,悲剧和恶行应该作为教训,而非喊打恶者的工具。要不然,“讹诈阴影”就会成为促发血案的核心动力。成为健康秩序的搅局因子。

只有在遇到问题时,站在理性的高度,人性的立场里进行判断,进行“双向止损”的维持。才能少一些极端行为,多一些普世共识。我们常常认为的“维权”都是站在“被伤者”的位置上进行,很少有人关注“肇事者”在赔偿过程中,遭遇的“二次伤害”。于是,作为个体而言总是尽力维护自己,却从来不考虑对周边的影响。所以,大环境越来越冷,人心越来越暗,所谓的止损,往往就是“极端迫害”。

尤其,在一个贫富差距相对较大的社会中,这种“只顾自己”的逻辑会更加猖獗。一些“心怀鬼胎”的人更是“借机讹诈”,然而他们的“心机”除却恶心到事件中的赔偿者,同时也让整个社会舆论心有余悸,这种“小范围的权益最大化”而导致的人心惶惶,真是一个社会的不幸。

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就算出现事故,“伤者”和“肇事者”应该还是平等的。而非“肇事者”就弱势,成为“伤者一方”汲取利益的“未来无辜者”。这种模式如若不打破,就很难让“讹诈阴影”彻底消散。于此,该发生还会发生,该道德批判的还会继续,可惜这些方式却对于社会的真正改变,并没有丝毫的触动。

这种“无力感”只会越来越强,并成为下一次悲剧来临的前凑。而对于痛苦而言,只有当事者更清楚,伤者也痛,肇事者也痛。在这种较为挣扎的价值空间里,很多人就会毅然的选择错上加错,作出“撞不死再补刀”的恶行,以此来铤而走险,解脱人性的紧张。

只是,天不藏奸,这种侥幸的逻辑终将暴露。而在常识的天平上,结果的确更坏,人心只会更硬,这样的世界会好吗?着实是一个难以回答的时代命题。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