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四章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2008-11-20 12:55:29)
标签:

杂谈

第四章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第一节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提出生态学概念至今只有一百多年历史,但此学科是当今生物科学的热点之一,也是前沿之一,由于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学研究。

昆虫生态学:研究昆虫于环境条件关系的科学,是测报和防治害虫得力论基础。

生态学的水平: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复合生态系统。

种群:同一物种占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的集合体。

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非生物因子:气象因子:温度、湿度、光、风、雨等。

            土壤因子:土温、土湿、理化性状等。

生物因子:食物因子:寄主种类、生长发育状况等。

          天敌因子:捕食性及寄生性动物、微生物。

上面各因子综合作用于昆虫,但并不是同等重要。

一、  非生物因素与昆虫的关系

(一)温度  温度是气象因子中对昆虫影响最显著的一个因子。昆虫是变温动物,在生理上缺乏调节体温的机能,其体温基本取决于周围环境的温度的变化,因此它们的新陈代谢强弱和生命活动,在极大程度上受外界温度的支配,昆虫的发育进度及世代的多少都受温度的影响。

    温度不仅直接影响昆虫,而且对昆虫的天敌和食料痛痒有很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昆虫的分布和数量变化。

1.发育温区的划分

    各种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对温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在温带地区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称为发育起点温度,一般为8-15℃。昆虫因温度过高而生长发育被抑制的温度称高温临界,一般为35-45℃;在发育起点与高温临界间的温区称适宜温区(或有效区)。在适宜区范围内,还有对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最为适宜的温度范围称最适温区,一般在20-30℃之间;昆虫在发育起点温度以下或在高温临界温度以上的一定范围内并不致死亡,常称冷眠或热眠状态,当温度恢复到有效温度范围内时仍可恢复活动,所以发育起点温度之下有一个停育低温区,在停育低温之下则为致死低温,在高温临界之上有一个高温区,如温度再升高,昆虫则死亡,即达致死高温区。(如下图)。

 

 

 

 

 

 

 

 

 

 

 

 

 

 


    以上温区的划分只是大体上的范围,表示在不同温区下的生理特点。实际上由于昆虫种类不同、季节变化、发育阶段、雌雄性别及生理状态等的差异,对温度的反应和适应范围也不一样,即使是同种昆虫的不同地理种群或在不利温度是骤然到来还是逐渐到来以及持续时间,反应都是不同的。

2.有效积温法则

    昆虫在一定的有效积温范围内,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一个虫期或一个世代)需要在发育起点温度上积累一定的温热。发育所经历的时间与该时间内有效积温度的乘积在理论上是一个常数,这就是有效积温法则,其相互关系式如下:

     K=N(T-C) 或 N=K\(T-C)

K-常数     N-时间    T-温度   C-发育起点温度

积温单位:日度

例:国槐尺蠖卵在定温27.2℃4.5天,在地窖干燥期内19℃8天,代入公式计算得:K=(27.2-C)*4.5

  K`=(19-C)*8

K=84     C=8.5

有效积温法则的用途:

(1)   已知某虫完成一个世代所需有效积温和某地常年温度记录后,可计算发生代数。例P47

(2)   知道了一种害虫或一个虫期的有效积温与发育起点温度,可进行发生期预测。P47

(3)   释放天敌时,可控制天敌发育进度以和田间害虫发生期吻合。

(4)   预测昆虫地理分布界限。

有效积温法则在应用上的局限性:

(1)           在适温区T=C+KN呈直线关系,可适温区之外往往不呈直线关系。

(2)           有效积温的材料往往是室内恒温下取得,但昆虫在自然界的发育处于变温下,发育快,气象记录之温度与昆虫小气候环境不完全相同。

(3)           生理上有滞育或高温下有夏蜇的昆虫,在滞育或夏蜇期间有效积温是不适用的。

(二)湿度  湿度问题从广义的范围来说,就是水的问题,水是一切生理化学反应的介质,是一切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内在条件。

昆虫经常从环境中获得水分,又经常失去水分,如水分蒸发和湿度关系密切。另外湿度和温度、食料结合作用于昆虫。

湿度与昆虫生长发育及生殖:适度对昆虫的生长发育,也和温度一样有适宜的和不适宜的范围。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如蚜虫、红蜘蛛等一般是天气干旱时发生量大。湿度对于昆虫成活率的影响较大,昆虫生殖力的大小与湿度关系更为密切,降雨对昆虫的直接影响是机械击落。

(三)温湿度的综合作用

在自然界中温度和湿度总是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对一种昆虫来说,所谓有利或不利的温度范围,是随湿度条件而转移的,反之亦然。如大地老虎。

温湿系数=各月平均相对湿度/各月平均温度

气候图:以纵轴代表月平均温度,横轴代表平均相对湿度或降水量,将一年的温湿度组合点用线连接起来,以数字表示月份,即得出代表温湿度状况的气候图。

比较一种害虫的分布区和非分布区的气候图、或猖獗地区和非猖獗地区的气候图,或猖獗年份和非猖獗年份的气候图,往往可以找出该虫的生存条件,有利于或不利于该虫的温湿度条件极其在一年中出现的时期。

(四)光

昆虫对光也具有一定的遗传性要求和反应。光的性质(波长或颜色),光的强度(能量),光的周期(昼夜长短季节交替)三者对昆虫生活、行为都发生影响,起着协调昆虫生活周期的信号作用。 

光是一种电磁波,光的性质可用波长来表示。波长不同显示不同的颜色,昆虫识别颜色的能力与人的视力不同,一般人类可见光波为7700-4000埃,而昆虫的视力偏于短波广,可视区在7000-2530埃。因此它们可以看到人眼看不见的紫外光,利用黑光灯诱虫效果好就是这个道理。

光对昆虫活动或行为上的影响明显。如昆虫的日出性和夜出性,趋光性和背光性。夜出性昆虫都在傍晚或夜间活动,它们虽然不能在光下活动,但对于灯光具有不同程度的趋性。白天活动的昆虫,它们的活动程度与天气的阴晴以及云量的多少邮密切的关系。如蝶类。而蛾类多于夜间活动。

光照时间及其周期性的变化是引起滞育的重要因素。季节周期性影响着昆虫年生活史的循环。昆虫的开始滞育,在温度和食料的配合下,主要是光照时间起着信息的作用。

(五)风

风是由大气中大气压差造成。风不仅直接影响到昆虫的垂直分布、水平分布以及昆虫在大气层中的活动范围,而且间接影响到气温和湿度。 

风可使昆虫被吹到高空。风可帮助昆虫扩大传播。如尺蠖吐丝下垂被风吹到远处。风吹断树木,造成次期性害虫危害。

(六)土壤因子

土壤使昆虫的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有很多昆虫终生生活在土壤中,如蝼蛄、蟋蟀等。另有很多昆虫一个或几个虫期生活在土中,如金龟子、地老虎的幼虫、蛹。有的在土中产卵,如蝗虫。

1、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土层越深温度的变化越小。

昆虫受土温影响与大气温度基本相同,土温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力。土温在冬季较气温为高,因此有些在土中越冬的昆虫可以比较安全的度过他所不能忍受的冬季最低气温。同时还可扩大向北的分布界限。

土壤昆虫在土中的活动,往往随土壤适温层的变动而改变它们的栖息深度。

2、土壤湿度

土湿主要取决于含水量。水分来源主要是降雨和灌溉。土壤中的湿度,除近表土层外,一般总是达到饱和状态,因此土壤昆虫不会因土壤湿度过低而死亡。利用此点将土种昆虫的幼虫、蛹登暴露晒死。有些土中越冬昆虫,出土时期和土湿有密切关系。如桃小食心虫。

3、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机械组成是指土壤的颗粒结构。土壤机械组成主要影响昆虫在土壤中的活动。如蝼蛄喜欢在含砂质较多而湿润的土壤中,尤其是经过耕犁而施有厩肥的松软田地。

4、土壤的化学特性

土壤酸碱度能够影响昆虫的分布。金针虫喜欢生活在酸性土壤中,而蝼蛄多发生在盐碱地里。

二、生物因素与昆虫的关系

(一)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食物是一种营养性环境因素,食物的质量和数量影响昆虫的分布、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从而影响种群密度。昆虫对食物的适应,可引起食性分化和种型分化。食物联系是表达生物种间关系的基础。
1食物对昆虫生长发育、繁殖和存活的影响
     各种昆虫都有其适宜的食物。虽然杂食性和多食性的昆虫可取食多种食物,但它们仍都有各自的最嗜食的植物或动物种类。昆虫取食嗜食的食物,其发育、生长快,死亡率低,繁殖力高。 取食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对昆虫的发育历期、成活率、性比、繁殖力等都有明显的影响。如棉铃虫饲以玉米雌穗、雄穗和心叶,饲以棉花蕾铃和心叶都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研究食性和食物因素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据此预测引进新的作物后,可能发生的害虫优势种类;可以据害虫的食性的最适范围,改进耕作制度和选用抗虫品种等,以创造不利于害虫的生存条件。

根据昆虫取食植物的种类不同,又可将昆虫的食性分为:

⑴ 单食性:只食一种植物。如梨蜂只害梨树。

⑵ 寡食性:能食一科内或近缘科的多种植物。如顶梢卷叶蛾能危害蔷薇科的多种果树。

⑶ 多食性:能食多科植物,如美国白蛾、舞毒蛾。

2、植物的抗虫性
     植物抗虫性(Plant resistance to insect)是指同种植物在某种害虫为害较严重的情况下,某些品种或植株能避免受害、耐害、或虽受害而有补偿能力的特性。在田间与其它种植物或品种植物相比。受害轻或损失小的植物或品种称为抗虫性植物或抗虫性品种。针对某种害虫选育和种植抗虫性品种,是农业害虫综合防治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植物抗虫性是害虫与寄主植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表现。就植物而言,其抗虫机制表现为不选择性、抗生性和耐害性3个方面。
(1)不选择性 (nonpreference)
  是指植物使昆虫不趋向其上栖息、产卵或取食的—些特性。如由于植物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分泌—些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可以阻止昆虫趋向植物产卵或取食;或者由于植物的物侯特性,使其某些生育期与昆虫产卵期或为害期不一致;或者由于植物的生长特性,所形成的小生态环境不适合昆虫的生存等,从而避免或减轻了害虫的为害。
(2)抗生性(antibiosis)
   是指有些植物或品种含有对昆虫有毒的化学物质,或缺乏昆虫生长发育所必要的营养物质,或虽有营养物质而不能为昆虫所利用,或由于对昆虫产生不利的物理、机械作用等,而引起昆虫死亡率高、繁殖力低、生长发育延迟或不能完成发育的一些特性。
(3)耐害性(to1erance)
  是指植物受害后,具有很强的增殖和补偿能力,而不致在产量上有显著的影响。如—些禾谷类作物品种受到蛀茎害虫为害时,虽被害茎枯死,但可分蘖补偿,减少损失。
     植物的抗虫机制,是其对植食性昆虫在选择食物过程中4个阶段的适应结果。这些抗虫机制,与昆虫选择食物的阶段一样,常互有交错,难以截然分开。

 利用植物的抗虫性机制可以选育出具有抗虫性的植物。

(二)昆虫的天敌

1、捕食性天敌螳螂、蜻蜓、猎蝽、瓢虫、步甲、虎甲及直、双、膜、脉翅目昆虫

2、寄生性天敌:

按寄主分为:内寄生、外寄生;

卵寄生、幼虫寄生、蛹寄生、成虫寄生或跨期寄生;

按寄生习性分为:单寄生、多寄生(按寄主上可育出的一种昆虫个数多少分);

独寄生、共寄生(按寄主上寄生昆虫的种类分);

完寄生、过寄生(按寄生昆虫发育情况);

初寄生、重寄生(以寄生昆虫为寄主,二重寄生、三重寄生)。

3、病原微生物:

细菌(金龟子乳状病芽孢杆菌、BT)。

真菌(虫霉菌、白僵菌、绿僵菌)。

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

4、捕食性鸟类和其他有益动物:鸟类、两栖类、爬行类、蜘蛛、捕食螨。

第二节 森林昆虫种群及其动态

一、种群的概念
种群(population)是种(species)下的分类单元,是指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内、占有—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是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种群除具有种的一般生物学属性(如形态结构、生活方式、遗传性相同,以及与其它种存在严格的生殖隔离)外,还具有群体自身的生物学属性、如出生率、死亡率、性比、平均寿命、年龄组成、基因频率、繁殖速率、密度及数量变动、空间分布、迁移率、滞育率等。但同—种的种群在长期的地理隔离或寄主食物持化的情况下、也会使同种种群之间在生活习性、生理、生态特性,甚至在形态结构或遗传上发生—定的变异。所以,可以认为种群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种的生态特性的表现。
二、昆由种群的结构
     昆虫种群的结构即昆虫种群的组成,是指种群内某些生物学特性、对环境适应能力或在形态上可以是完全相同的个体群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其中主要是性比和年龄组配。

性比是指成虫或蛹雌性与雄性之比。或以雌充率表示.大多数昆虫自然种群的性比为1:1左右,但常因为环境因素的变化,使种群性比发生变化。如食物不足、营养不良。可使性比明显变小。

年龄组配是指—个自然种群中昆虫不同发育阶段(如卵、幼虫、蛹、成虫)占总数的数量比例或百分率;此外,由于一些昆虫具有多型现象而产生各种生物型,如有翅型和无翅型、长翅型和短翅型、群居型和散居型等,其在种群中的比例或百分率,也影响种群的变化。
、昆虫种群的数量变动
     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种群基数、繁殖速率、死亡率相迁移率。
(一)种群基数
  种群基数(N)指前一代或前一时期某—发育阶段(卵、幼虫、蛹或成虫)在一定空间的平均数量,是估测其下—代或后—时期种群数量变动的基础数据。应注意取样调查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对一些扩散能力强或具有迁飞性昆虫的成虫,常用1支黑光灯诱集上代总量作为下代的种群基数。也可在—定空间内,标记(如用喷涂颜料、示踪原子等方法)、释放、捕回成虫,按释放和捕回数量比来估计种群基数,其一般计算公式为:种群基数=(捕回成虫总量十捕回标记成虫量)×释放标记成虫量。
标志重捕法:如在对某鼠的种群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了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该种群数量为N,则  N:39=34:15    N=39*34/15=88(只)。

(二)繁殖速率 

      繁殖速率(R)是指一种昆虫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长的个体数量的最高理论倍数,它反映了种群个体数量增加的能力。繁殖速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种群的生殖力(出生率)、性比和一年发生代数。可以下式表示:
                  R=[e*f/(f+m )]n

式中e为单雌平均生殖力(产卵量),m为雄虫数,f为雌虫数,n为一年发生代数。
理论值为生理出生率,生态出生率为特定生态条件下的实际出生率。

(三)死亡率 (d)
      一般用在一定时间内种群死亡个体数占总数的百分率表示。

种群的死亡率和生殖力(出生率)一样,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和时间下的种群死亡率,即生态死亡率(ecologicalmortality),它是因时间、环境条件而变化的。也常用存活率(S)来表示环境因素对昆虫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即S=1一d。

 

四、昆虫种群生命表
     生命表(1ife tab1e)是指按特定的种群年龄(发育阶段)或生长时间,研究分析种群的死亡率(存活率)、死亡原因、死亡年龄等的一览表。生命表可分为3种类型,即特定时间生命表,适用于具有稳定年龄组配和世代完全重叠的昆虫种群的研究;特定年龄生命表,适用于世代离散的昆虫种群的研究;世代平均生命表,适用于世代半重叠的昆虫种群研究。
     现简要介绍常用的特定年龄种群生命表中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和应用。其一般包括以下各项:(1)虫期(发育阶段,x),从卵期开始,按发育阶段顺序依次排列。也可根据一些昆虫种群数量变动的特点,设孵化期,或将几个幼虫龄期合为一个虫期。(2)在x虫期开始的存活数(12),一般第1个虫期(卵期)的存活数最好折算为1000,以便于以后计算。(3)死亡原因(dxF)。(4)每一虫期内死亡数(dx),应包括不同死亡原因下的死亡数。(5)死亡率(qn)。(6)存活率(sn)。最后分析下代种群数量动态趋势,或进一步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动态的关键虫期和关键致死因素;为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

昆虫种群分布型
     昆虫种群分布型(distribution pattern of insects population)是指昆虫的个体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分布形式。一般指昆虫在某一时刻位置的排列方式,反映昆虫的空间结构,故也称为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在统计学上,指抽样单位中所得随机变量取各种可能值的概率分配方式,以反映抽样单位的抽样性质和数量,故也称为空间分布(spatial distribution)。昆虫种群分布型因不同种类、同种昆虫不同发育阶段、密度、寄主生育期、栖息地环境等不同而有所差异。了解昆虫种群空间分布型,对正确制订调查方法和估计昆虫数量动态等有着重要意义。
  昆虫种群空间分布型一般分为随机分布(random distribution)和聚集分布(aggregateddistribution)两个基本类型,其中又分为几种不同的分布形式。
(一)随机分布
  随机分布是指昆虫种群内各个体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种群、中的个体占据空间任何一点的概率相等,任何一个体的存在决不影响其它个体的分布。属于这类分布的又有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1.均匀分布 又称正二项分布(positive binomialdistribution)。 其样本(个体)分布一般是稀疏的,但是均匀的,在单位(样方)中个体出现的概率(P)与不出现的概率(Q)是完全或几乎相等的。
2.随机分布 又称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样本分布一般也是稀疏的和比较均匀的,在单位中个体出现和不出现的概率也是相等的。但种群的密度增大时(一般指X>16时),可渐趋向均匀分布。
()聚集分布
  聚集分布是指种群内个体间互不独立。可因环境的不均匀或生物本身的行为等原因,呈现明显的聚集现象。总体中一个或多个个体的存在影响其它个体在同一取样单位中的出现概率。属于这类分布的又有核心分布和嵌纹分布。
1.核心分布(contagious distribution) 又称奈曼分布(Negman distribution)。个体是密集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个体在单位中出现和不出现的概率是不相等的。个体在单位栖息形成很多大小略相等的核心(集团),核心与核心之间个体的分布则是随机的。如个体密度过大,形成的核心呈大小不相等时,称为P—E核心分布。
2.嵌纹分布(mosaic distribution) 又称负二项分布(negative hinomialdistribution)。个体是密集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个体在单位中形成疏密相间、大小不同的集团,呈嵌纹状。

第三节 森林昆虫群落

一、群落的定义和一般特征:

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biocoenosis)是指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内各种生物种群构成的结构单元。

生物群落这一名称的范围可广可狭,如稻田生物群落、苹果园生物群落等;或稻田昆虫群落、苹果园昆虫生物群落等;或稻田飞虱类群落、苹果园蚜虫群落等。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1)物种多样性 和稳定性

   群落多样性(diversity of community)是群落中物种数和各物种个体数构成群落结构特征的一种表示方法。一般认为群落的结构越复杂,多样性越高,群落也越为稳定,群落多样性是比较群落稳定性的一种指标,在评价害虫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2)优势现象

群落中各个生物成员在群落中的重要性不同。如常常一个或几个优势种可能决定群落的特征。

(3)森林昆虫群落的结构

包括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营养结构。

二、森林昆虫群落的结构

1、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同一地域的同一群落都具有其时间和空间结构的特点。如一个森林群落常可以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苔藓、地衣层等;在同一植物上各种昆虫的生态位有所不同。

2、时间结构:昼夜节律、季节动态和演替引起生物组成的变动。群落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特征,称为群落演替。群落演替的速度因群落的组成和环境变化的幅度而不同,有的几年,有的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出现。
3、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级。

第四节 昆虫地理分布

1、世界动物地理区划及昆虫区系

世界动物地理分区概述:世界共分六大动物地理区域,它们是:

新北区,主要是北美各国;
古北区,包括欧洲和亚洲北部、非洲北部;
东洋区,包括亚洲南部各国;
新热带区,主要指南美和中美;
非洲区[热带区],包括非洲、马达加斯加及其附近的岛屿;
澳洲区,包括澳大利亚及其附近岛屿。

2、中国森林昆虫地理分布

第五节 生物多样性与森林害虫控制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内现存的相互作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的总和;或指生命的种类及其过程,包括所有的有机体的种类、它们间的遗传差异及相关的群落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各个生物阶元(物种、生态系统等)的数量及相对频率。生物多样性包括不同的组织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群落或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测度

(1)Berger Parker优势度指数:I=Nmax / NT

其中Nmax为优势种群数量,NT为全部种群数量

(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logPi (I=1,2,3,……s)

其中 Pi为第i种的个体数与总个体数的比值;S为物种数

(3)均匀度指数:E=H / Hmax=H / lns

其中:E为均匀度,H为多样性指数,lns为种类数,s 取自然对数,个体总数N=∑ni

(4)丰富度指数 Pi=Ni / N

    其中:Ni为第I类群个体数,N为个体总数

(5)Sorenson相似性系数:Cs=2j/(a+b)

式中:j为两个群落或样地共有的物种数;a和b分别为样地A和样地B的物种数

3、生物多样性与害虫控制

第六节 森林害虫的预测预报

害虫的预测预报也就是要预先掌握害虫发生期的迟早,发生量的多少,对植物危害的轻重,以及分布、扩散范围等。

害虫的预测预报工作是进行害虫综合防治的必要前提。只有对害虫发生为害的预测预报做得及时、准确,才能正确地拟定综合治理计划,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经济有效地压低害虫的发生数量。

一、预测预报的类型

就测报期限的长短可分为短期测报、中期测报和长期测报。

1.短期测报   一般仅测报几天到10多天的虫期的动态。根据害虫的前一虫期推测下一虫期的发生期和数量,作为当前防治措施的依据。

2.中期测报   一般都是跨世代的,即根据前一代的虫情推测下一代各虫期的发生动态,作为部署下一代的防治依据。期限往往在一个月以上。

3.长期测报   是对两个世代以后的虫情测报,在期限上一般达数月,甚至跨年。

就预测预报内容来分,可分为发生期预测、发生量预测和分布蔓延预测。

1.  发生期预测  是指昆虫某一虫态出现时间的预测。发生期预测在害虫防治上很重要。

2.  发生量预测   就是预测未来害虫数量的变化。

3.  分布蔓延预测 根据害虫生物学特性及适生环境指标,结合气象等生态因子数据。预测可能分布蔓延范围。就是预测分布区和发生面积。

二、预测预报方法

(一)期距法:各虫态出现的时间距离,简称“期距”。即昆虫有前一个虫态发育到后一个虫态,或前一个世代发育到后一个世代经历的时间天数。

   1.诱集法:盛期           下一盛期。

   2.饲养法:平均历期

   3.调查法:用实际调查数据进行期距预测。

始期指某虫态百分率20%的时间,盛期指达50%的时间,末期指达到80%的时间。

如某鳞翅目害虫

化蛹百分率=

活蛹数+蛹壳数

×100%

活幼虫数+活蛹数+蛹壳数

羽化百分率=

蛹壳数

×100%

活幼虫数+活蛹数+蛹壳数

化蛹盛期与羽化盛期的时间间距,就是蛹的历期。

(二)物候法

就是根据自然界的生物中,某些物种对于同一地区内的综合外界环境条件有相同的时间性反应。如:一种害虫的某一虫期和它的寄主植物在一定生长阶段同时出现,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寄主某一发育期的出现来预测害虫的发生期。

(三)积温法

就是利用有效积温法则进行测报的方法,(如前述)。

(四)气候图法  可用于害虫的分布预测和数量预测,(如前述)。

(五)形态指标法

根据生物有机体与生活条件统一的原理,外界环境条件对昆虫的有利或不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形态和生理状态上。因此可以利用害虫的形态或生理状态作为指标来预测害虫未来数量的多少。如在华北地区,棉蚜蚜群中当有翅成蚜和若蚜占蚜量的38-40%左右时,在7-10天后将大量扩散迁飞。

(六)种群数量估计法——生命表

一般来说,生命表可定义为是与年龄或发育阶段有联系的某种群特定年龄或时间的死亡和生存的记载。但就昆虫生命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即:采用田间系统调查或一定条件下的室内实验,系统观察并以一定的表格形式,记录某一种群在各年龄或发育阶段的死亡数量、死亡原因和成虫阶段的繁殖数量。按照这个定义,昆虫生命表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昆虫种群的“生死流水帐”或种群数量变化的“收支簿”。

记载:虫期(x)、起始存活数(Lx)、死亡原因(dxF)、死亡数(dx)、死亡率(100qx)、下代的卵量。(例桑天牛生命表)。

种群趋势指数 I=N2/N1   I的大小说明种群消长情况。

三、害虫的调查统计

掌握害虫数量变化的唯一方法是进行实地调查。

(一)取样方法

1、全部调查法

2、随机取样法:五点式、棋盘式、单对角线式、双对角线式、平行线式、“Z”字形式等,

害虫的空间分布型一般有三种:随机分布、聚集分布、均匀分布。

取样方法随分布型的不同而定。

(二)取样单位

1.  面积  常用于调查地下害虫和密植的苗木上的害虫。

2.  长度  适用于苗圃。

3.  植株或植株的一部分。

4.  容积  常用于调查仓库害虫。

5.  重量  也常用于调查仓库害虫。

6.  时间  常用于调查比较活泼的昆虫,以单位时间内采的或目测到的虫数来表示。

7.  器械  根据各种害虫的特性,设计特殊的调查统计器械,如捕虫网扫捕的网数。

(三)调查方法

一)普查 

普查一般是沿一定路线用目测法边走边调查,调查是除记载树种、树龄、载植方式、树势、卫生状况等外,着重调查虫害情况、种类、发育阶段、分布状况、受害程度等。

受害程度分轻、中、重三极。食叶害虫以树叶被害1/3以下为轻;1/3—2/3为中;2/3以上为重。枝干害虫被害率25%以下为轻;26-50%为中;50%以上为重。

二)详细调查

在普查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查清害虫的种类,发生和为害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果区或林地,选定调查点,分别对食叶、蛀干、枝稍和果实害虫进行详细调查。

害虫种类组成调查,可用采集、诱集等。

害虫数量调查。

1.食叶害虫调查

选样株不同部位,小型的密度大时选叶片,也可用根落法,及收集虫类等间接方法。

2.枝梢害虫调查

选样株,有时选样枝段、枝被害率等。

3.蛀干害虫调查 

样方大小要因虫口密度而定。

4.果实种子害虫调查 

五点式取样,取1-2千个果,检查被害情况。

5.地下害虫调查

随机挖坑,㎡为单位,一定深度的水中栖息的害虫数量。

注意区别(株)被害率、(株)虫量两个概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