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桥,轻轻的我来了。。。

分类: 心游世界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做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声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谁都不会陌生这首触动人心扉的诗歌,那样唯美,那样深情,那样浪漫,那样慈悲。。。多少次我读着这首诗,都不禁会热泪盈眶。是被诗人的情怀感动?还是被诗中描述的景况呼召?我只感到,与我的心底处,深埋下这样一份期盼:今生一定要去看看康桥!去寻着诗人的足迹踏过那垂曼金柳的河畔,看那夕阳美韵中康河的波光,和那榆树荫下的潭水,以及潭水中沉淀下的彩虹般的梦。。。哦,康桥,它曾经造就了这样一个爱情至上的男人,这样一个浪漫满怀的诗人,这样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活出自己乌托邦世界的纯情人,皆因康桥的景、康桥的情、康桥的韵、康桥的点燃。。。那么我这样一个俗人来到康桥,又会怎样地去收获哪?
哦,康桥!
从少女时代,我就好憧憬徐志摩这样一个为爱可以不惜浴火此生的男人。对女人包容、爱怜、倾心、生死相许、此爱不渝。。。徐志摩似的男人,恐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上帝就赐下了一个徐志摩,如果不是康桥的两年多生活,又怎能塑造出一个令人爱恋向往的徐志摩?来剑桥,皆因徐志摩。持着我心中的梦,在近一个世纪后,我来到剑桥睹景思人,回味那个年代的那颗心,如醉如痴在剑桥无处不牵情的幕幕景色中。。。
不知曾经多少次被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中那惟妙惟肖的景色描述所倾倒,文字中跳跃出的水墨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或浓或淡,或远或近,或风景或风情,无法不令人陶醉。文字的美、景色的美、心情的美,荟萃融合,完美无缺。
从伦敦的liverpool火车站坐火车一个多小时就到达剑桥了。英国的火车虽慢却很舒服。
“康桥(剑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河的名字是葛大(Granta),也有叫康河(River
Cam)的,许有上下流的区别,我不甚清楚。河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Byron's
Pool”——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上游;下是从骞斯德顿下去,河面展开,那是春夏间竞舟的场所。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灵。
但康河的精华是在它的中权,著名的“Backs”这两岸是几个最蜚声的学院的建筑。上面下来是Pembroke,St.Katharine’s,King’s,Clare,Trinity,St.John’s。令人留连的一节是克莱亚与王家学院的毗连处,克莱亚的秀丽紧邻着王家教堂(King'
chapel)的宏伟。别的地方尽有更美更庄严的建筑,例如巴黎赛因河的罗浮宫一带,尼斯的利阿尔多大桥的两岸,翡冷翠维基乌大桥的周遭;但康桥的“Backs”自有它的长,这不容易用一二个状词来概括,它那脱尽尘埃气的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可说是超了画图而化生了音乐的神味。再没有比这一群建筑更调谐更匀称的了!论画,可比的只有柯罗(Corot)的田野;论音乐,可比的许只有肖班(Chopin)的夜曲。就这,不能给你依稀的印象,它给你的美感简直是神灵性的一种。
假如你站在王家学院桥边的那棵大椈树荫下眺望,右侧面,隔着一大方浅草坪,是他们的校友居(fellows
building),那年代并不早,但它的妩媚也是不可掩的,它那白的石壁上春夏间满缀着艳色的蔷薇在和风中摇头,更移左是那教堂,森林似的尖阁可浼的永远直指着天空;更左是克莱亚,啊!那不可信的玲珑的方庭,谁说这不是圣莱亚(St.Clare)的化身,哪一块石上不闪耀着她当年圣洁的精神?在克莱亚后背隐可辨的是康桥最潢贵最骄纵的三一学院(Trinity),它那临河的图书楼上坐镇着拜伦神采惊人的雕像。
但这时你的注意早已叫克莱亚的三环洞桥魔术似的摄住。你见过西湖白堤上的西泠桥不是?(可怜它们早已叫代表近代丑恶精神的汽车公司给铲平了,现在它们跟着苍的雷峰永远辞别了人间。)你忘不了那桥上斑驳的苍苔,木栅的古色,与那桥拱下泄的湖光与山色不是?克莱亚并没有那样体面的衬托,它也不比庐山栖贤寺旁的观音桥,瞰五老的奇峰,下临深潭与飞瀑;它只是怯伶伶的一座三环洞的小桥,它那桥洞间也掩映着细纹的波粼与婆娑的树影,它那桥上栉比的小穿兰与兰节顶上双双的白石球,只是村姑子头上不夸张的香草与野花一类的装饰;但你凝神的看着,更凝神的看着,再反省你的心境,看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汩灭时,这是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
三环洞桥
CLARE学院
三一学院
圣约翰学院
国王学院
但你还得选你赏鉴的时辰。英国的天时与气候是走极端的。冬天是荒谬的坏,逢着绵的雾盲天你一定不迟疑的甘愿进地狱本身去试试;春天(英国是几乎没有夏天的)。更荒谬的可爱,尤其是它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我那时蜜甜的单独,那时蜜甜的闲暇。一晚一晚的,只见我出神似的倚在桥阑上向西天凝望:——看一回凝静的桥影,数一数螺钿的波纹:我倚暖了石阑的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还有几句更笨重的怎能仿佛那游丝似轻妙的情景:难忘七月的黄昏,远树凝寂,像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暝色。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桔绿,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捕捉;。。。
这河身的两岸都是四季常青最葱翠的草坪。从校友居的楼上望去,对岸草场上,不论早晚,永远有十数匹黄牛与白马,胫蹄没在恣蔓的草丛中,从容的在咬嚼,星星的黄昏中动荡,应和着它们尾鬃的扫拂。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椈荫护住。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着长条的水草。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朝,在旁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扑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但河上的风流还不止两岸的秀丽。你得买船去玩。船不止一种:有普通的双桨划船,有轻快的薄皮舟(canoe),有最别致的长形撑篙船(punt)。最末的一种是别处不常有的:约莫有二丈长,三尺宽,你站直在船梢上用长竿撑着走的。这撑是一种技术。我手脚太蠢,始终不曾学会。你初起手尝试时,容易把船身横住在河中,东颠西撞的狼狈。英国人是不轻易开口笑人的,但是小心他们不出声的皱眉!也不知有多少次河中本来优闲的秩序叫我这莽撞的外行给捣乱了。我真的始终不曾学会;每回我不服输跑去租船再试的时候,有一个白胡子的船家往往带讥讽的对我说:“先生,这撑船费劲,天热累人还是拿个薄皮舟溜溜吧!”我哪里肯听话,长篙子一点就把船撑了开去,结果还是把河身一段段的腰斩了去。
数学桥
你站在桥上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费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恣态,捻起一根竟像没有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她们那敏捷,那闲暇,那轻盈,真是值得歌咏的。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飘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近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爱热闹的少年们携着他们的女友,在船沿上支着双双的东洋彩纸灯,带着话匣子,船心里用软垫铺着,也开向无人迹处去享他们的野福——谁不爱听那水底翻的音乐在静定的河上描写梦意与春光!”
一如禅诗所说:“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康桥,因为有了志摩,而成就了它的灵性,径自走入中国文学史灿烂的一页。志摩,又因为有了康桥,而找到精神皈依与寄托。胡适在《追悼志摩》一文里曾经对志摩的理想作过这样的概括:“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能够会合于一个人生里。”而爱、自由、美正是康桥所有。因此,康桥在志摩心中已不再是一群学院的代名词,而是:一个美学观点、一个博爱的载体、一个自由的象征,是一种理想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境界。完全是形而上感觉的升华。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的确是悄悄地走远了,但挥不去带不走的是他的康桥。康桥做为学院建筑留在英国,它做为一篇具有生命质感的美文,留在中国文学史中。自然中的康桥会老,但文字中的康桥,将在所有爱志摩的读者心中永远年轻。
徐志摩碑
古老的学府,自然的景色,和谐的温情
岁月沧桑,却不抵那样一股浑厚,屹立是这样的诠释
如此慵懒的闲散,是徐志摩曾经的生活?
背景介绍:
1920年10月—1922年8月,徐志摩曾游学剑桥大学(他称
“康桥”)。因此他认识了狄更生,四五月间经狄更生介绍,以特别生的资格上了剑桥大学皇家学院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志摩在做诗人之前的理想是做一个政治家。当时徐志摩想到康桥去寻找卢梭——当时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卢梭,被徐志摩称为英国的“梁启超”,他来到康桥要寻找他的政治理想。因为受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和西洋文学的熏陶,再加上个人感情气质等方面的原因,徐志摩开始对文学感兴趣并进行新诗的创作,从此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道路。剑桥优美的自然环境、自由的学术氛围、悠闲的生活方式、流行的政治思想,都对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康桥”则是他短短一生的亮点,辉煌一生的转折点。正是这两年的康桥生活凝结成了徐志摩生活中那非凡响的“康桥情结”。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这正是其鼓舞人们上进的一个方面,也正体现了“五四”精神。他在康桥的自然风景中大彻大悟,在康桥这里充满了浪漫诗人所需要的古老、宁静、恍惚的氛围,更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怎不凝固为诗人解不开的“康桥情结”呢?
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挥笔写下了《再别康桥》。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成立于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为躲避殴斗而从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逃离出来的老师建立的,亨利三世国王在1231年授予剑桥教学垄断权。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齐名为英国的两所最优秀的大学,由于这两所古老的大学在办学模式等很多方面都很相似,故常被合称为“Oxbridge”(“牛剑”),89位诺贝尔奖得主出自此校(实际来此校工作或执教过的人数可能更多,有指超过100位。因为剑桥大学官方的数据是根据学生或教师是否为学院的成员(Membership/Fellowship)而定。另外,其实每个大学对计算这个数字的原则都有不同的定义,如:有些大学并不计算那些在得奖以后才到有关院校的人而有些大学则仍将其计算在内;有些亦不计算在校任教不足1年的教职员但其他的却仍视其为与该校有联系的得奖主。因此,不同网站(包括校方官网)所给的资讯都会有差别)。
剑桥大学位于伦敦北面50哩以外的剑桥镇。剑桥镇本身是一个拥有大约10万居民的英格兰小镇。这个小镇有一条河流穿过,称为“剑河”(River
Cam,也译作“康河”)。剑桥大学本身没有一个指定的校园,没有围墙,也没有校牌。绝大多数的学院、研究所、图书馆和实验室都建在剑桥镇的剑河两岸,以及镇内的不同地点。
剑桥大学有31个学院,三个女子学院,两个专门的研究生院。剑桥大学最大的特色是学院制,剑桥大学中央不过担当一个像联邦政府的角色,掌管一些宏观的事情。35所风格各异的学院史背景不同,每个学院在经济上自负盈亏,因此各个学院在行政财务,招生教学,都有很大的自主权。各学院内部录取步骤各异,每个学院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座微型大学,有自己的校规校纪。在毕业典礼上,每个学生都要由学院院长牵手引到校长面前跪下,接受祝福,象征由学院教导成材。历年来有73位教职员曾获诺贝尔奖(包括28个物理奖,18个医学奖,17个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