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灾难与人性——镜头里的难民世界

(2009-06-17 09:26:15)
标签:

6月20日

难民日

难民

镜头

灾难

人性

                

灾难与人性——镜头里的难民世界

即将饿毙的苏丹女童

    620世界难民日

 

                                   3300万难民流离失所

                                   900万儿童难民居无定所

                                                  ——联合国难民署2008年统计资料

 

    这是触目惊心的一幕: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正在等候猎食女孩。

  这张照片是凯文卡特赢得一九九四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的作品。这张震撼世人的照片,引来了诸多批判与质疑。当人们纷纷打听小女孩的下落时,令人遗憾的是,凯文卡特也不知道。他以新闻摄影专业者的角色,按下快门,然后,赶走兀鹰,看着小女孩离去。在他获奖两月之后,凯文卡特自杀身亡。可能道德和良心上的遣责,是凯文卡特无奈结束生命的原因之一吧?在我们周围,也许正有无数这样的图像在发生,你我是否也仅仅止于按下人生镜头的快门,然后,漠然地与之擦肩而过?

           灾难与人性——镜头里的难民世界

                                  手--乌干达旱灾的恶果

    黑与白、贫与富、干瘪与肥硕、饥荒与丰裕、灾难的非洲和乐土的西方……这幅构图简单的照片传达给我们的内容是那么的丰富而深刻。摄影的对比手法在这里起到了极端强烈的效果,黑白照片简洁朴实的画面有力地凸显了主题。值得注意的是,这幅照片截取的画面只是两只手,作者有意无意间反映出的是一种对社会不平等的谴责情绪,还是在表达着人们应当伸出援助之手的寓意?

  新闻照片最重要的是所表达的内容。从摄影技术角度来讲,这只不过是一张运用对比手法拍摄的一张特写照片,其拍摄者英国自由投稿摄影记者迈克·威尔斯甚至认为它老调重弹,无论如何也算不上一张伟大的照片。的确,这张照片或许在拍摄的用光和构图上乏善可陈,对比的表现手法也并不新鲜,但是,这确实是一张伟大的照片,它拍摄的内容震撼了整个世界。它在世界上所引起的反响,比解海龙的那幅《大眼睛姑娘》在中国所引起的轰动和作用还要巨大得多。

  威尔斯拍摄这幅照片是在1980年,当时非洲大陆的干旱和饥荒并不为外人所知晓。该照片在1981年被评为第24届荷赛最佳新闻照片,正是这张照片使人们开始注意非洲这个灾难的大陆。

           灾难与人性——镜头里的难民世界

                                      索马里难民

    摄影是减法的艺术。尤其是在彩色新闻摄影中,一些杂乱的新闻现场往往会干扰照片主体的形象表现,使其淹没在画面的前景或背景之中,造成画面主次不分以及陪体的喧宾夺主。所以,在彩色新闻摄影中,摄影记者应当力求拍出画面简洁集中、主体突出而画面信息含量丰富的照片来。在新闻摄影中,记者常采用中景拍摄新闻人物,因为中景既可以突出主体的形象特征,又可以对主体所处的典型生活环境加以描述,从大大而增加了新闻摄影的信息含量。

  本幅图片就是采用中景拍摄的一幅索马里难民生活的新闻照片。2001年的6月20日是第一个世界难民日,也是联合国难民会议50周年纪念日。但是根据6月19日公布的报告,目前对3500万流离失所的难民的援助工作由于资金短缺而举步维艰。作者在拍摄中,为了突出主体而故意将前景去除,直接把这名这名索马里儿童放置在画面最前面,以增加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而战争的废墟和简陋的窝棚作为画面背景,同样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告诉人们难民生活的艰难。这幅照片虽然背景杂乱,但由于作者对主体位置处理得当,而背景画面的信息与主体协调一致,并没有冗杂信息,因而对主体起到了衬托和突出的作用。

           灾难与人性——镜头里的难民世界

                                    坚强的奥马伊拉

    1985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山上的积雪融化后夹杂着泥石流顺坡而下,几乎吞没了附近的阿麦罗镇,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火山爆发后的第三天,美联社的法籍摄影记者富兰克福尼尔赶到现场采访。在现场发现一个叫奥马伊拉的12岁小姑娘被两座房脊卡在中间不能自拔,她的脊椎已被砸伤,尽管福尼尔曾经当过外科医生,但此时也无能为力。福尼尔只有在他拍下小姑娘那美丽而坚强的面孔的同时,不时同她交谈,希望增强她生存的力量和信心。待救护人员赶到时,奥马伊拉已在泥浆里浸泡了60个小时了,虽然她接受了治疗,但还是死了。福尼尔自始至终守候在奥马伊拉的身边,一直拍到小姑娘下葬时的最后一个镜头。翌年这组照片荣获第29届荷赛突发新闻系列一等奖,其中充分表现小姑娘横遭灭顶之灾时,仍能保持神情镇定的这张照片,被评为1985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

           灾难与人性——镜头里的难民世界

                                     呼唤和平的小女孩

    2001年7月13日,从约旦河西岸城市希伯伦一扇破碎的窗子里,一名巴勒斯坦女孩怯生生地探出头来,伸到面前的两只小手做着代表胜利的"V"字。在她的眼神里,笼罩着与年龄极不协调的忧郁和恐惧。就在前一天,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和以色列军队在这里发生冲突,造成1人死亡18人受伤。

  儿童是战争中最无辜的牺牲品。破碎的窗子早已无法抵挡战争对女孩幼小心灵的戕害。周围的炮火、废墟、死亡和苦难使她过着如梦魇一般的童年。而那些居住在和平国家里的她的同龄人,此时也许正睁大眼睛聆听老师讲神奇的童话故事,也许正在开满美丽鲜花的世界里捉迷藏。此时的她,却满怀恐惧地祈祷着和平的到来。数以百万计的像照片中的小女孩一样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儿童,在他们所不了解的战争中无辜地遭受着炮火、疾病、饥饿等折磨,许许多多儿童在尚不知和平与美好为何物的时候,就匆匆离开了这个苦难的世界。

  这幅照片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巴以冲突(战争)从物质到心灵带给人们的深重灾难,从照片中我们能读到很多画面之外的东西,这就是象征手法的作用。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象征在新闻摄影中也很常见。它往往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表现与之相似、相联、或相近的事物、概念、思想和情感,达到以物传情、以景寓意、以小见大、以一当十的效果。

  另外,本照片的摄影者对拍摄点和前景的选择也是别具匠心。破碎的玻璃产生的会聚效果使画面主体格外突出,使画面构图简洁有力。这使得小女孩面部的表情尤其使忧郁而企盼的眼神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灾难与人性——镜头里的难民世界

                                       我想有个安定的家

    2001年4月24日,在加沙地带的罕尤尼斯难民营,一名巴勒斯坦小姑娘手扶帐篷支柱向远方眺望,眼睛里充满了忧伤。由于以色列军队的不断袭击,小姑娘已随父母数次搬家。周围的炮火、废墟、死亡和苦难使她过着颠沛流离、如梦魇一般的童年。

  而那些居住在和平国家里的她的同龄人,此时也许正睁大眼睛聆听老师讲神奇的童话故事,也许正在开满美丽鲜花的世界里捉迷藏。此时眺望远方的她,眼睛里满是渴望和憧憬:那该是一个多么幸福欢乐的世界,我何时才能像他们那样读书和欢笑呢?

  战争摧毁的不仅仅是女孩身后已成瓦砾废墟的城市和房屋,还有所有被战争阴霾笼罩的人们的美好生活和梦想。在这里,和平、希望、美好、幸福被战争、死亡、残酷和苦难吞噬。数以百万计的像照片中的小女孩一样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儿童,在他们所不了解的战争中无辜地遭受着炮火、疾病、饥饿等的折磨,许许多多儿童在尚不知和平与美好为何物的时候,就匆匆离开了这个苦难的世界。

  为了孩子,让战争走开。

             灾难与人性——镜头里的难民世界

                                              难民

    为了使读者对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和深刻的感受,摄影记者往往采用特写或近镜头来进行拍摄,因为这两种景别都能带给读者逼近被摄主体的视觉效果。这样的构图使得画面主体突出,画面简洁集中,易于表现拍摄主题。与注重局部细节和忽略背景的特写镜头相比,近镜头拍摄有时可以照顾到新闻事件的背景,这样既可以突出表现主体,又可以适当表现环境,从而增加了新闻图片的新闻信息量。

  在世界第一个难民日的前一天,摄影记者在伊朗境内扎黑丹市的难民营拍摄了这幅照片,画面的主体是一名坐在难民营内的阿富汗男子。本幅照片属于近镜头拍摄,拍摄者在构图上极力突出主体,但同时也把主体所处的环境拍摄到画面之中,从而让读者对主体的形象有着一种理解,而不觉突兀和难以接受。这名男子对着记者的镜头几乎没有任何反应。眼神仍是那么无奈,也不曾整理一下那脏乱的衣着。的确,处在绝境中的他们已经无暇顾忌更多,安全、温饱、疾病……已经有太多的迫在眉睫的事让他们忧虑了。对主体的细致刻画,再加上背景信息的烘托与强化,这幅照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灾难与人性——镜头里的难民世界

                                        灾民等待救援

   面对同样的地震场景,不同的记者拍出的画面定然迥异:有的把镜头对准满是断垣残壁的地震废墟,有的把镜头对准遇难者惨不忍睹的受难情形,有的则专拍幸存者的可怜与无助……摄影记者对拍摄时机、拍摄角度以及拍摄对象的选择,对画面构图和主角的形象处理,直接影响着照片的思想性和传播效果,也无处不体现着拍摄者的思想与道德水准。

  那些对别人的苦难持有幸灾乐祸的冷漠态度,热衷表现残酷、血腥、悲惨、恐怖场面,以及喜欢煽情的拍摄者在现实中大有人在。这些丧失了最起码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拍摄者,不过是一架架冷冰冰的拍摄机器而已。

  有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摄影记者,则是通过对人类苦难的记录来激起人们对自身命运的关注,通过画面构图、人物形象的刻划,激发着更多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们一边冷峻而客观地记录着苦难本身,一边用自己的照片传播人类的苦难与贫困,以唤起人们的同情心,促成积极的援助措施。

  在这幅记录印度大地震的照片中,拍摄者拍摄下了古吉拉特邦杰地区一户幸存者在等待救援的场景。已成废墟的家园作为画面背景,无助的孩子们紧紧围在正望着远处的母亲身边。

  从这幅照片中,我们清晰地理解了拍摄者的意图,至少是意图之一:在印度,地震区的人们需要援助。

 

            灾难与人性——镜头里的难民世界

                                   巴以再起流血冲突

   许多人不喜欢看带有血淋琳场面的新闻照片,认为那是摄影记者的煽情或哗众之作。的确,由于悲剧性题材的新闻摄影有着负面效应和正面效应的两重性,如果摄影记者拍摄时把握不好,单纯直露地拍摄血淋琳或某些极其残忍但社会意义不大的悲剧镜头,就容易产生负面效应。摄影记者在拍摄这类照片时,应当本着正确表现事实的角度出发,不刻意为追求所谓的"视觉冲击力"而渲染血腥场面,而是要通过抓拍现场典型的悲剧形象,给人以积极的正面影响。

  2001年3月12日,大约1500名巴勒斯坦人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马拉城外举行游行示威活动,抗议以军切断该城所有的对外通道。示威者开始搬走设在路上的路障时,与以色列军队发生冲突,造成1人死亡,至少17人受伤。摄影记者拍下了一名眼睛受伤流血的示威者。

  照片中血的颜色极为惹眼,示威者受伤的眼睛却还在关注着前面冲突的人群。此时,他已经无能为力。这幅照片在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之余,并没有给人不舒服的感觉。看了这幅照片,读者心里产生的反应,很可能有对弱者的同情,有对战争与暴力的愤慨,更有对和平的渴望。

           灾难与人性——镜头里的难民世界

                                         无处可藏

    一名巴勒斯坦儿童躲在一块铁板后面,透过铁板上的小孔望着不远处正开过来的以色列军车。摄影记者没有让我们看到那个孩子脸上的表情,儿童稚嫩的脸上此时或许充满了恐惧、或许充满了仇恨,他让我们去想象。

    这幅照片拍摄在2000年的10月24日的加沙地带。当时巴以冲突已经持续了四个星期,已造成137人丧生,4000多人受伤,其中大部分是巴勒斯坦人。

    战争摄影可以直接表现血与火、死亡与杀戮,也可以采用象征手法,往往后者可以让人思索更多。儿童是战争中最无辜的牺牲品,因为他们是最无力的群体。一块无用的铁板,并不能给这位儿童什么实质的保护,它无法阻止战争的车轮向他的倾轧,也不可能挡住那笼罩在他心头的对战争的恐惧。

    这位躲在铁板后面的儿童,让人想起儿时的游戏"捉迷藏"。可在这里,无论躲在何处,战争总能把你找到。巴以长期的战争冲突,带给儿童的要么是死亡,要么是仇恨和暴力的种子。实际上,那里的许多儿童已经会拿着武器杀人了。

             灾难与人性——镜头里的难民世界

                                      孟加拉国发生火灾

   特写性新闻图片是指对新闻事件中的局部典型事物或人物的"特写镜头"似的表现,或从富于个性特征的角度进行揭示的摄影报道。特写性新闻图片注重的是事物或人物的局部和细节,用典型细节来表现和概括新闻事件,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或现场情感,其所具有的"局部放大"和"拉紧拉近"的效果,常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另外,特写性新闻图片通过对新闻细节的强化处理,往往能让人获得"以小见大"、"窥一斑而见全豹"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

  特写性新闻图片常用来表现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情感,因为特写的细节刻绘手法最适合表现人物的面目表情,或悲伤或麻木或喜悦或痛苦,通过特写性画面往往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2001年8月14日,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一贫民区发生火灾,将近100户棚屋被烧毁。摄影记者的镜头捕捉到了一名正痛哭不已的失去房屋的妇女。她的手和脸上满是救火时沾上的灰烬。显然在大火无情地吞噬她和邻居们聊以寄居的房子之前,她曾经过奋力地进行扑救。转眼之间,她已经一无所有,无家可归。照片中拍摄者使用特写镜头把这位大哭着的妇女的绝望和搀扶着她的男人的无奈清晰而醒目地凸现在读者的眼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人们在难过之余,不由地对在贫困中挣扎的社会群体有了更多的同情与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