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住房之变迁

(2009-06-10 15:24:57)
标签:

筒子楼

城市人口

住房建设

北京

房产

分类: 13.地产/楼市

    1978年以前,是居者“忧”其屋。进入70年代,提倡的是先生产,后生活;高积累,低消费,住房建设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除了极少数“单元楼”,大多数楼是没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的简易楼、筒子楼。

北京住房之变迁

 

70年代的筒子楼,这里有欢笑也有痛苦

 

    1978年,北京市人均住房面积仅仅4.2平方米。那时期城镇居民解决住房停留在“等、靠、要”三个字上。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政府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生产上,没有更多的财力建设更多的住宅。70年代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而国家在城市住房上的投入总额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

    八十年代新住房时代开始了。住房政策出现了分水岭。一方面“福利房”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原先分配的“福利房”以及各式各样的自建公房折价转卖给了使用者。

北京住房之变迁

         80年代中期,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立,这意味着“新住房时代”正式开始。

    福利分房依据的是在单位的工龄、职称,还有工作年限以及是否是双职工等综合评分。“想分房要论资排辈。”所有人都期盼着单位分房能尽快轮上自己,单位是否给分房子决定了个人的命运和生存质量。     

    1998年。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为标志,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展开。住房实物分配被取消,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许多人的住房轨迹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北京住房之变迁

    1978年,北京城镇人均住房居住面积只有4.55平方米,如今北京人均住房居住面积已经达到20.75平方米,增加了三倍多。

北京住房之变迁

 

    家是老百姓安身立命之本,居住条件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善。客观、现实的说:我们的居住条件确实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如今一群一群年轻人的压力也大了,最为明显的就是反映在住房问题上!即使年轻人在北京购房的有的是,那有没有人去关注过买完房后这群人的生活?住几百万的房,开着小车的他们摆夜摊的也不少见。有人说:“在北京买房就等于是烧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