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张红)
城市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这是摆在相关部门及有关人士面前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一个急需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去回应的问题。老毛当年说过要搞城市建设,但未提到城市规划,结果城市建设搞的是轰轰烈烈,“卓有成效”,更令人遗憾与愤慨的是:到现在为止国内没有一位真正具有城市战略眼光的城市战略家。现在城市偏重的是经济、商业,偏重的是急功近利的城市高效益发展,结果便是造成城市破坏十分严重!
“标志性建筑”便是给城市造成严重破坏的最为强劲的“凶手”。目前国内“标志性建筑”的特点就是:1),比着玩“概念”,越怪异越好,形成外形怪异、结构极不合理的畸形建筑;2),造价之高、材料用量之多、施工难度之大、结构体系之笨重,都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在“立碑情结”的诱惑下,修建了一大批“标志性建筑”,没钱要干、没技术要干;有钱、有技术更要干,而且还要干出“大明堂”来,难怪国内“标志性建筑”会有以上特点。在此想问问:它们见证和鼓舞了或将见证和鼓舞着什么?铭刻或将铭刻着什么?又记录了或将记录着什么?我想我国目前众多建筑项目都有足以担当“标志性建筑”的体量,但它们又标志了什么?“小马拉打车”的结果,只能是打肿脸充胖子,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最终让这些建筑标志的不再是发展、政绩、荣耀,而是垃圾与耻辱。
为什么标志性建筑会泛滥?!原因在于:1),过去我们相对特别封闭,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这是从封闭到开放后形成的大反差;2),我们的体制确实有问题,评价一个城市领导政绩,特别是涉及到城市方面,强调比较显著性的,可见性的政绩;3),商业利益的强劲驱动下各类开发商之间的竞争。40年逾400年相比,我国市场经济还是处于原始阶段,市场经济在城市建筑方面表现出张扬、显赫,这样才能导致焦点或者所谓的市场定位、价值;4),职能和权利的不适当下放。不懂建筑,不懂规划得说了算,真正懂的说不上话,没话语权。从而导致本该统一的城市规划失去了整合制约;5),从商业角度说,把标志和产业性联系在一起,从政治角度来看,把标志和性和政绩联系在一起。
对于标志性建筑,我们无法,也没必要把它从专业角度否定掉,因为它历史存在,也会存在下去。标志性建筑谁给你的评判?!谁可以把它评价成标志,得需要一段甚至很长的时间,得需要一段时间让广泛的舆论或公众去评价。自封标志性建筑,不仅可笑,更为可怕。可笑的是:其举如同,给肚中胎儿册封太子;可怕的是:自封标志性建筑,给城市添加了硬伤。
对待标志性建筑必须化权势为文化,要不然打造的所谓“地标性建筑”只能是一堆堆垃圾。现在在国内普遍认为地段好,投资充足,体量大或奇、怪、异,设计师很伟大,就是标志性建筑,许多项目刚开始设计,就自封为标志性建筑,任务书中也明确表示要建成标志性建筑。竭力把建筑造成标志会使人盲目追求建筑风格的独特性,从而形成恶循环,最为可怕的就是导致孤立设计出的建筑伤害城市,破坏整个城市的面貌,更何况我们现在的大多城市基本已经面貌全非了。
一个标志性建筑同时具有两层面的含义:主观意识的表达(文化精神与权力的象征性);客观上的被认同(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在一般人心目中逐渐形成的标志性)。如今标志性建筑大体可分为两类:经济性标志建筑;文化上的标志建筑。它还有以下特性:可识别性、时间性、文化性、社会性(现在看来也不排除具有商业经济性)。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名族或者说是一种人类的集团性的政治、权利的欲望和象征;是对整个城市文化更深层的延续,对老文化的尊重还有对新文化的发扬和弘扬。
标志性建筑我认为更多的应该是体现在为民,为老百姓生活得方便,更多的建立在我们的生活层面。就拿北京来说,我想很多人不否认咋们的建设成就(至少许多官员、领导不否认),但作为文化的认同感,文化的价值感,可能对老北京来说更有亲和力。作为标志性建筑:应该把你的城市文化,城市特定的思想表达出来;应该对城市、对周围的建筑、对城市老文化、对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有所尊重,与这个城市与周围的建筑形成一种和谐与融洽的关系。
能成为标志性建筑的必要条件:不仅有独特的建筑设计之处,还要承载重要的社会功能。一般来说一个标志性建筑的成立需要有以下几个条件:1),建筑的特殊性功能(不同于一般建筑);2),通常是有国家或世界公认的著名建筑师来设计或设计出来后在世界逐步得到认同与接受;3),在城市或区域特殊的地段;4),有重大的历史事件或者说是一座特定的历史性建筑,与历史上包括现代一些偶发事件有关。5),标志性建筑不能自封,需要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其实我道认为:无论在哪里,只要让人意识到它的标志性和可识别性的时候,它就是地标了,就是标志性建筑了。
建筑的社会责任:现在大家都在追求一种标志性,为什么社会会有这样一种心态?是我们过去的浮躁还是其他的利益驱动。现在就是一个浮躁的年代,各方面都一样,不光是建筑,很多事没有成体系,大家就是因为不沉静,不是很明确。
在城市建设与规划方面面不能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英国从70年代的英国电信塔——80年代的Canary
Warf大厦到21世纪的瑞士再保险总部大厦,几乎十年一轮的标志性建筑的出现,我们何不研究学习借鉴那?
著名规划专家伊利尔.沙里宁说过:“城市建设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出人们的精神和抱负。”那么从中国“这本打开的书”里你又看出了国人怎样的精神与抱负?!“城市标志性建筑最能以直观的形象反映出一个城市特别是这个城市管理者的文化内涵”,那么从中国各大城市甚至乡镇的所谓“标志性建筑”中又反映出了我们的城市、乡镇管理者怎样的内涵?!从所谓“标志性建筑”“前卫建筑”的背后,不仅反映出建筑一个行业的问题,更深刻地折射出深层的社会心理。
我们现在不是在营造一个节约型与和谐社会吗?那就应该从设计节约型建筑,建设、规划和谐城市,建立和谐建筑体系开始,而不是你争我抢的建什么名目繁多的、怪异的、畸形的、造价昂贵的、材料浪费严重的、施工难度大的、结构体系笨重的,所谓“标志性建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