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逐句对照翻译及注释1
(2010-12-11 11:40: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竹石情怀 |
1原文: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晋末稱二王之妙。古来善于书法的,汉魏时有钟、张的绝艺,晋末则二王并称精妙。王羲之雲:“頃尋諸名書〔1〕,鍾、張信爲絕倫〔2〕,其餘不足觀。”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余的,都不值得观赏。”可謂鍾、張雲沒〔3〕,而羲、獻繼之。 可以说自钟、张死后,只有王氏父子才能继承他们。又雲:“吾書比之鍾、張,鍾當抗行〔4〕,或謂過之;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比较:跟钟可以相抗,或许可以超过他。張草猶當雁行〔5〕,然張精熟,池水盡墨〔6〕,张芝的草书,和我不相上下,但张芝精熟,临池学书,弄到池水浑是墨黑,假令寡人耽之若此〔7〕,未必謝之〔8〕。”假如我对书法用功到这个地步,未必不如他。”此乃推張邁鍾之意也。 这是他推许张芝、又自以为超越钟繇的意思。考其專擅,雖未果于前規,摭以兼通〔9〕,故無慚于即事〔10〕。观察王氏父子的专长(特点),虽未尽贯彻前人的规范,但从兼采会通(楷草)这一点来看,是无愧于这种说法的。評者雲:“彼之四賢〔11〕,古今特絕,而今不逮古〔12〕,古質而今妍〔13〕。”评论者说:“他们四位大书家,可称古今独绝;但今人(二王)不及古人(钟、张);古人质朴,而今人妍美。”夫質以代興,妍因俗易〔14〕。质朴因时代而变化,文采随时尚而转移。雖書契之作〔15〕,適以記言,而淳醨一遷〔16〕,質文三變〔17〕,虽然书契的创作,是为了记录语言;(但由于时代崇尚不同,)书风也由醇厚变为浮薄,由质朴变为华采,馳騖沿革〔18〕,物理常然。沿旧推新,那是事物发展的常态。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19〕,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20〕。”书法艺术的可贵在于能学古(质)而不违背时代(妍)精神,趋今又不与当今弊俗混同,所谓“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宜,才是君子的风度。”何必易雕宮于穴處〔21〕,反玉輅于椎輪者乎〔22〕!何必(专守古人,)弃精美的宫室而穴居野处,舍珍贵的宝车而乘原始的笨车呢!
注释
【1】顷:近来、刚才、不久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顷闻诸将出入,各尚谦约(约束)”。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不?”
【2】信:实在、的确。刘禹锡《天论上》:“文信美矣!”。绝伦:无与伦比。《史记·龟策列传》:“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
【3】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此句中者,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云,语中助词也”。《诗·邶风·雄雉》:“道之云远,曷云能来?”《左传·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须矣,吾子其入也”。没:通“殁”,死。清朱峻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没,假借为殁”。《易·系辞下》:“包犧氏没,神龙氏作”。
【4】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汉荀悦《汉纪·高祖纪四》:“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行,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5】雁行:同等。《梁书·侯景传》:“但尊王平昔见与,比肩共奖帝室,虽形式参差,实暑小异,丞相司徒,雁行而已”。《汉书·严助传》:“如使越人蒙(死)徼幸以逆执事之颜行,厮舆之卒有一不备而归者,虽得越王之首,臣犹窃为大汉羞之”。颜师古注引文颖曰:“颜行犹雁行,在前行,故曰颜也”。故“雁”通“颜”。《通雅·释诂》:“雁行,犹颜行…前行曰颜,通大雁…《晋·王羲之传》:‘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犹当雁行’。皆谓颜行也,本借用,后又为之解曰:‘雁飞大者居前,故世习称雁行’,而不知用‘颜行’”。
【6】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7】寡人:此非专指君王。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余嘉锡笺疏引李详云:“案晋世寡人,上下通称,不以为僭。” 耽:爱好,专心于。汉刘向《说苑·复恩》:“耽我以道,说我以仁。”
【8】谢:逊于、不如。杜甫《进艇》诗:“瓷罂无谢玉为缸。”《后汉书·宦者传序》:“或称伊霍之勋,无谢于往载。”
【9】摭:拾取,摘取。王充《论衡·逢遇》:“犹拾遗于涂,摭弃于野。”(涂:通途)韦承庆《灵台赋》:“游书圃而摭芳。”(芳喻指书中之精华)
【10】即:接近、靠近。《尔雅·释诂下》:“即,尼也。”郭璞注:“尼者,近也。”《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邢昺疏:“就近之则颜色温和。”
【11】四贤:指前述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
【12】逮:及得上、达到。《荀子·尧问》:“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魏武侯:魏国的国君。当:恰当。)
【13】质:本意、本质、实体。《荀子·劝学》:“其质非不美也。”此作朴实讲,谓缺乏文采。与“文”相对。《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史”此之谓虚浮。)妍:文也,华美,有文采。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质与妍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一般用来指文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质原指事物的内在本质,孔子用以表现君子的道德修养。妍指事物的外在形式,与文同义。
【14】“因”字四库全书本《佩文斋书画谱》作“以”。
【15】“虽书契之作”:《佩文斋书画谱》作“虽书契作之。”
【16】记言:记录语言。淳醨:亦作淳漓。厚与薄。多指风格的淳厚与浇薄。《旧唐书·文苑传序》:“世代有文质,风俗有淳醨,学识有浅深,才性有工拙。”
【17】文: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指文艺作品的感性形式。《国语·郑语》:“物一无文。”《易传·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18】驰骛:疾驰,奔走。《楚辞·东方朔〈七谏·自悲〉》:“驾青龙以驰鹜兮,班衍衍之冥冥。”
沿革:沿袭变革。
【19】乖:违背,不协调。《韩非子·亡征》:“内外乖者,可亡也。”(在古代,乖字不当乖巧讲。)弊:流弊。
【2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指内在的本质与外在的文采相称,才能成为君子。此语出自《论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该文中,孙氏以“文质彬彬”引论书法,意在强调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21】雕:刻、画、饰以彩绘,花纹,泛指修饰。《礼记·少仪》:“国家靡敞,则车不雕几,甲不组縢。”郑云注:“雕,画也。”雕宫指华美的宫殿。穴处:(土室、岩洞)穴处,指居住在山洞。《墨子·辞过》:“古之民未之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22】玉辂:古代帝王所乘之车,以玉为饰。辂指绑在车辕上用来牵引车子的横木。《淮南子》:“目观玉辂琬象之状,耳听白雪清角之声,不能以乱其神。”高诱注:“玉辂,王者所乘,有琬琰象牙之饰。”椎轮:原始的无辐车轮,用整块圆木做车轮的简陋车子。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后来椎轮引申为事物的草创阶段。